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市化研究 正文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抓手:找准中心镇培育小城市

2014年04月09日 14:53:20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作为优化城镇结构的主攻方向,并强调可把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早在2010年,省委、省政府为加快提升中心镇的建设发展水平,制定并设施了培育小城市的三年行动计划。三年的实践证明,这项改革是一项与时俱进的战略举措,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显著成效,是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群众路线改革方法的成功尝试。现阶段,进一步深入推进此项改革,已成为贯彻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实现我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抓手。

  找准中心镇培育小城市的战略重点

  三年来,全省首批27个中心镇培育小城市的创新实践,之所以取得特别显著的成效,很重要一点在于找准了培育小城市的战略重点。

  一是注重培育提升小城市主导产业的竞争力。自2010年推行改革试点工作以来,27个中心镇在试点过程中都把发展实体经济、培育特色优势的主导产业作为核心工程来抓,努力成为带动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持续保持了强劲的发展态势。目前,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镇域经济发展,使试点镇的GDP、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高出全省7.0、6.7、7.7个百分点。

  二是注重培育提升小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三年来,试点镇始终把繁荣社会事业和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作为培育小城市的重要任务,共计投入117亿元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提升教育、医院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城乡居民的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也提高了14.4个百分点,新增二三产业从业人员21.5万人。各种公共服务在小城市实现功能集成,大大强化了其服务农村和带动农村的综合功能,成为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的最直接载体。

  三是注重提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承载力。27个试点镇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把建成区的城镇人口密度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把户籍制度改革作为试点镇率先推进的改革举措,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的改革目标。三年来,试点镇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区新集聚人口53.4万人,城镇化率提高了5.1个百分点,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高达90.2%,提高了6.6个百分点,要素利用效率、建成区人口密度、人口城市化以及二三产的劳动生产率都显著提升。

  四是注重提升小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试点镇把文化事业发展和传承弘扬特色地域文化作为提升小城市培育工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三年来,新建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设施、文化街市以及体育馆、图书馆和电影院等,并在城镇的规划建设上都体现当地的特色文化内涵,使试点镇的城市形态得到全面优化,文化内涵更为丰富,文化形式更为多样,文化软实力得到显著增强。

  五是注重以深化改革来激发小城市的体制机制活力。在城镇管理体制改革上,通过委托、授权、机构延伸等方式,下放扩权事项171项,下放执法事项455项,赋予了试点镇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权限,有效增强了试点镇管理能力。同时,试点镇还通过BT、BOT等方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整合资源设立政府融资平台。

  改革试点的创新实践符合中央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导向

  我省中心镇培育小城市之所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得益于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改革推动,遵循了城镇化发展客观规律,探索出了中心镇向现代小城市转型升级的科学发展道路。从现在来看,这些创新的经验做法,完全符合中央关于健康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最新政策导向。

  一是坚持城乡统筹,田园城市与美丽乡村联动建设。在小城市培育中,把小城市的培育目标定位为城乡联姻的田园城市,形成田园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推进镇中村、镇郊村、空心村和旧街道的整治改造,实现城镇建设形态和功能的有机更新,促进二三产业集群发展,公共服务事业加快发展和新型社区统筹规划建设。同时,试点镇把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紧密结合。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人口规模与城区规模联动扩容。注重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同步协调,坚持规模扩大与城区人口扩容的同步推进。通过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就业和农民工市民化等改革举措,有效提高了建城区人口密度。同时,通过实施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和城乡住宅异地置换以及老镇区、镇中村改造等措施,盘活城镇建设用地存量,使得试点镇人口增加速度快于建成区规模扩大速度。

  三是坚持产业为基,产城融合与产业融合联动推进。顺应产城融合、产业融合、生产区生活区生态区融合的最新发展趋势,高起点地做好新城区、新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主动突破原有的工业园区、商贸园区、农业园区与城乡居民居住社区相分离的固有建设思路,形成了产城融合的城镇商贸综合体、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生态宜居居住区和绿色农业园区错落有致分布、相得益彰布局的新格局。

  四是坚持多元筹资,财政投入与民资投入联动发力。注重发挥各级政府资金的杠杆导向作用,让有限的财政投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引导民间资金积极投资小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股份制小城市投资建设公司,以BT、BOT、公办民营等多种方式推进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垃圾焚烧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

  五是坚持生态人文,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联动引领。注重发挥生态文明和道德文化对城市建设发展的基础性引领作用,突出了水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洁化目标,致力于建设宜居的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积极保护和传承城镇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把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产业文化、民俗文化有机整合起来,注重以地域文化元素来彰显城镇建筑个性特色。

  六是坚持改革推动,城镇改革与农村改革联动实施。推进城乡统筹的土地制度、住房制度、户籍制度、产权制度、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在农地转换城镇建设用地的过程中确保失地农民能够转为安居乐业的市民;探索农村住宅与城镇住宅异地置换的合理办法,使农地转换、宅基地置换和农民身份转化的过程也变成农民财产收入增加的过程。把城镇公共服务制度改革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配套起来,探索农民就地就近市民化的可行之路。

  进一步深化小城市培育工程的新思路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了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和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战略任务。我省应该以此为契机,以更大力度科学地推进中心镇培育小城市的改革试点工程,努力使这项改革成为引领我国小城镇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示范工程。

  一是要把中心镇培育小城市作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从小城市培育的成功实践来看,这项改革完全可以成为贯彻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提升质量、四化同步的新型城镇化核心要求的战略重点。把中心镇培育成为现代小城市,既有利于优化城市群的结构,也有利于提升县域城市化水平,更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的最重要载体。深入推进这项改革,可以对我省新型城镇化的健康推进起到“一石多鸟”的支撑作用。

  二是在改革的战略目标定位上,要将其明确定位为打造“镇级市”。着眼改变我省城少镇多、小城市稀缺的城镇结构不合理格局和破除经济强镇面临的“成长烦恼”和管理困惑,就应该让这部分有条件的中心镇先行一步,实现向现代小城市转化。目前乡镇行政构架下的建制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和吸引力都很低。因此,根据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先行先试的改革精神,可以大胆打破现有城市体系中没有镇级市的传统架构,使镇级市成为中国特色城市体系的一个基础层次,探索出中国特色小城镇转型升级的科学发展之路。

  三是在改革的目标任务上,要确立试点工作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大的双重目标。即,既要使第一轮的27个中心镇再通过三年的培育,形成城乡一体的现代田园小城市雏形,实现从传统大乡镇向现代小城市的蝶变。同时,试点镇在地域分布和数量上也需要适当扩大,可再着手筛选20个左右的中心镇,使得全省试点镇的总数达到50个左右。坚持质的提升和量的扩大并重的改革路径对于提升中心镇培育小城市改革的社会效应和社会影响力十分必要。新增的试点镇要重点考虑都市圈里面的卫星镇和欠发达山区县的经济强镇。

  四是在目标方向上,既要建设一批生机勃勃的现代小城市,也要致力于建设一批能够被后人称为历史文化名镇的小城市。现实中的乌镇、南浔、西塘、塘栖、溪口等江南古镇都是在百年前的中国从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的特定历史时期建成的,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和和江南地域文化特色的经典作品。新时期的城市建设者们,也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一批能在百年后被后人称为历史文化名镇名城,使之成为既符合中国人多地少、人口密集的基本国情,凸显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和向生态文明时代迈进的新时代特征,又传承中华悠久传统文化、江南地域特色文化和特色产业文化特质的经典小城市。

  五是在改革试点的保障措施上,要着力推进小城市综合体制的改革创新。第一,要把试点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部委制的机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强镇扩权与简政放权的“双管齐下”,因地制宜地推进乡镇的“撤并扩”。促进试点镇政府率先向平台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转型。第二,把新一轮小城市培育作为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按照农民权益可保留、农民集体产权可交易、市民权利可享受的原则,全面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社区和农村新型社区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制度。第三,大力推进小城市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的要求,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引导更多民间资金参与小城市的投资建设。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城镇网 作者: 顾益康 张伟明 编辑: 陈丽丹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 2016·美丽浙江——寻找外国人眼中的最美乡村
  • 浙江“百镇梦想”征集活动即日起接受乡镇报名
  • 蚂蚁金服农村普惠金融大事记
  •  
  • 奔跑吧,特色小镇

城市观察

台州特色小镇创建带动实体经济发展

台州特色小镇的最大的特色就是突出制造业特色,创建必须突出制造业的重要性。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主办 电话:0571-85311493 QQ群:106862457 官方邮箱:zjczw2014@163.com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178号浙江日报社裙楼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