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即时报 正文

南湖凤桥镇:竹刻留青百年 半壶斋里雕刻时光

2015年12月01日 08:48:54  来源: 杭州网 作者: 编辑: 王铮铮

  冯嘉生和他的作品

 

       戴上金丝边眼镜,拿起手柄上缠绕着无数圈棉布的刻刀,年逾古稀的冯嘉生低着头,在架着4倍放大镜的台灯下一刀一刀地雕琢着手中的作品。面前的三斗桌上堆放着一叠竹刻设计图,四周是些陈旧的木架子,其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竹筒、竹片和竹根。

  这个面积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就是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浙江省民间艺术家冯嘉生的创作室“半壶斋”。“希望自己对艺术的追求永远像半壶水那样虚心而积极。”这便是冯嘉生传承与创新凤桥竹刻的艺术态度。

  祖传笔筒溯渊源

  “我是受父亲的影响,从12岁开始学习篆刻和雕塑。”冯老回忆说,19岁那年,他下乡到凤桥镇新民村,15年里,边务农边做木工雕花的工作,当时的这门手艺还成了他重要的经济来源。

  说起和竹刻的渊源,冯老说,有一个特殊的情结。当时家里有一个祖传下来的竹制笔筒,上面刻了一棵大白菜的图案,他很喜欢,经常拿出来把玩。渐渐地他在书籍中了解到关于竹刻的许多信息,闲暇时也会动动刻刀,在一些竹片和根雕上刻一些字和图案。

  真正从事竹刻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当年从农村重新回到镇上当工人,因为着急要买房但是手头没钱,迫不得已把祖传笔筒以2000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古董商。“卖了很心痛,之后觉得自己也可以尝试一下竹刻。”

  留青刻法绘山水

  竹刻在嘉兴由来已久,明末清初,以留青阳文刻法为特点的嘉兴派是全国竹刻工艺三大流派之一,其中以凤桥民间艺术竹刻最负盛名。

  冯嘉生的竹刻便传承了留青刻法,利用薄薄的一层竹青,以浅浮雕的形式,在小小的竹片上展现栩栩如生的山水、人物和花草。竹材呈筒形,由竹节连接而成,这一特定的形态形成了竹刻制品以弧形板条状和筒形为主,因此,竹刻一定要利用这样的特点来造型创作。

  冯老还对竹刻进行了创新与突破。他首创的“反青技术”和“多层贴青工艺”,同时把中国画里的浓淡色泽变化巧妙地运用到了竹雕中……这些创新与突破打破了传统竹子雕刻的局限性,让竹雕产生了独特的视觉效果,也赋予了竹刻更高的艺术价值。为了这两项竹刻专利,冯嘉生整整付出了12年时光。

  2005年,冯嘉生的竹刻作品《清明上河图》在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中荣获“天工奖”。如今,这位老人依然“刀耕不辍”,每天保持创作11个小时。

  后继有人传技艺

  面对竹刻艺人稀少的窘境,这几年,冯嘉生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竹刻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从2005年开始,他在家中常年义务开设竹刻培训班。不管男女老少,只要有一定美术基础与爱好,他都乐意义务传艺。冯嘉生知道,多一个人会竹刻就多一份传承竹刻艺术的机会。

  徐彩华是冯嘉生的弟子之一,从中专毕业后她就跟着冯老学习竹刻手艺,到现在已经有9个年头了。像她这样来拜师的现在一共有4人,他们每天在冯嘉生的创作室里学习竹刻。

  现在,冯嘉生还担任着南湖区凤桥镇中心小学的课外辅导老师,是该校竹刻特色教学的“总教头”。从2003开始,凤桥镇政府将凤桥竹刻纳入到学校的特色教学内容,目前,凤桥中心小学已在四到六年级的学生中开设竹刻兴趣班,有873名学生加入到了竹刻的行列中。冯嘉生每周给学校里喜欢竹刻的孩子上课,看着这帮小鬼拿着竹刻刀、用稚嫩的小手创作出一幅幅生动可爱的竹刻艺术品时,冯老心里乐开了花。

  冯嘉生在总结自己的竹刻生涯时说:“尽管竹刻创作会失败,也很辛苦,但我乐在其中。”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驻嘉兴记者 陈建芳 通讯员 王志根 范毓萍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 2016·美丽浙江——寻找外国人眼中的最美乡村
  • 浙江“百镇梦想”征集活动即日起接受乡镇报名
  • 蚂蚁金服农村普惠金融大事记
  •  
  • 奔跑吧,特色小镇

城市观察

台州特色小镇创建带动实体经济发展

台州特色小镇的最大的特色就是突出制造业特色,创建必须突出制造业的重要性。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主办 电话:0571-85311493 QQ群:106862457 官方邮箱:zjczw2014@163.com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178号浙江日报社裙楼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