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即时报 正文

上虞永和镇:以文兴镇,传承革命精神,共建幸福和谐家园

2020-09-16 21:14:10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黄玉环 通讯员 潘滕杰

      浙江在线9月1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黄玉环 通讯员 潘滕杰)战火纷飞的年代,英烈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保家卫国;和平稳定的当下,永和人以敬仰敬佩的精神怀念先烈。红色永和的打造,展现了永和人民对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珍惜。

  随着城镇发展与经济增长,永和在打造城镇品牌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打造,积极挖掘红色、非遗文化,以文兴镇、以文育人。

  旧址诉衷肠,追寻红色英烈足迹

  永和馆,它的前生是平昌小学,更值得铭记的是,在风云激荡的革命斗争年代,平昌小学高擎红色火炬,唱响了高亢激越的战歌,谱写了学校光辉的历史。2018年8月,借小城镇整治这一契机,永和馆在这块土地上应运而生,馆内分历史永和、人文永和、红色永和、山乡永和、古市永和、绿色永和六大板块,向世人展示永和镇的人文历史与现状。


WechatIMG309.jpeg

  走进永和馆,环境整洁的四合院错落有致,上虞县民主政府永和旧址、永和镇青少年教育基地、永和镇国防教育基地等牌子,让人一下子置身于红色的海洋。

  永和作为当时的革命老区,是对敌斗争的红色堡垒。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涌现出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包含了《新华日报》华北版第一任社长何云、上虞区第一位农民党员朱庆云、上虞县民主政府首任书记诸觉等。紧握美丽城镇建设避免千篇一律的方向,永和镇在挖掘英烈文化上下足功夫,将过去的英烈故事延续,做到让城镇有温度、让城镇有灵魂。

  1945年4月20日,上虞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永和宣告成立,永和一举成为上虞的革命斗争中心,成为全县人民向往的神圣之地。

  永和,这片红色土地上,无论是在抗日战争的残酷环境里,还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后的白色恐怖的日子里,永和人民冒着各种危险,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为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很多很多。永和,一个浩气长存的红色古镇,令后人深深地眷恋和崇敬。

  非遗展风采,吹打唱响幸福生活

  如果说红色文化是融入永和人民血肉之躯里的灵魂,那么上虞民间吹打便是永和走向美好生活的极佳见证。

  作为虞南地区的整治、经济、文化中心,永和三桥村的民间吹打技艺远近闻名,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民间吹打者。戚裕盛、岑章法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我们大部分都是18岁前后开始学习民间吹打,这一晃,将近60年了。从开始简单的红白喜事,到后来的文艺演出,到现在的结合生活自编自导的小戏,我们不仅有了吹打技巧上的改变,更多的是心里的改变,是感恩永和镇美丽城镇建设给我们老百姓带来的幸福生活的改变。”戚裕盛告诉记者。

  据悉,“三桥村民间吹打乐”起源于清末民国初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06年获批第二批上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上世纪60年代起,村里就成立了俱乐部,能出演绍剧《红灯记》、《沙家浜》等大型样板戏,经常在上虞、余姚、慈溪、嵊州等演出。

  为更好地展现非遗传承基地风采,传承非遗文化,作为台长的岑章法和队员们一起,开始为当地中小学生进行义务辅导,为学生们更好地去市里比赛做足准备,二胡、梅花、唢呐等乐器,对于永和的孩子来说样样精通。

  2004年,铜管乐队应运而生,与民间吹打一起组成了更好的队伍。为队员更好地汲取文化养分,民间吹打乐队开始自我更新,创造出了一个个结合当下生活的小戏。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队员们一起创作了《良心》,深动感人;2018年,围绕外来务工人员返乡难,当地老板包车送员工返乡的现状,创作了关于企业的小戏,反响甚佳;围绕农村太婆与孙媳妇结婚嫁妆的不同,创作了《太婆与孙媳妇》的小戏,展现了新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景象。这一切的得来,离不开美丽城镇建设的稳步推进,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随着永和对于文化挖掘及传承的高度重视的重要契机,为民间吹打的全新创作孕育了良好的平台。

  如今,这支“乐队”成为永和镇的一块文化招牌,曾获得上虞区优秀民间文艺团队称号,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文美是美丽城镇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下一步,永和将继续传承英烈无畏的奉献精神,做好非遗文化发扬光大的内在事业。

编辑:施雄风

城镇原创

西湖区举行全区国企、两新组织集聚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交流会 嘉兴市南湖区三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 全力推进凤桥镇经济转型升级 杭绍台铁路电力工程外电源第一杆成功组立 80%上一本,重点大学超半数!贵州国家级贫困县的高考神话 最美风景在路上 假日千岛湖绿道骑行人气旺 绍兴东浦街道商会助力家乡经济社会发展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