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孙大正 曾任西湖区文化馆干部
龙门坎村群山之中有著名的白龙潭,流传着龙的故事,千百年来居住在龙门坎村村民,将龙文化、龙的传说故事代代相传。早在清代时龙门坎先民就有扎龙灯、舞龙灯的活动,每逢春节、庙会或村里重大活动时,舞龙灯成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内容。
不光是舞龙灯,扎龙灯同样是龙门坎村沿袭至今的艺术。扎龙灯是一门工匠艺术,是很有讲究的,制作龙灯选料,首先要选好吉日良辰,祭拜庙神,上山选好扎龙灯的用材(上等毛竹),备上香烛,在竹根祭拜山神土地,行完礼节后才能砍伐此毛竹。将砍下的毛竹锯成段,再送到村庙祭奉,然后才能拿到工场进行加工。由制作龙灯的老艺人将毛竹劈成篾,编织成龙灯段,一段为一节,最后再一节节连接起来,由制作龙灯的特技工匠师傅将龙头配上,龙灯骨架到此基本完成。
接着由制作龙衣的裁缝师傅量好龙身龙体的长短尺寸,开始制作龙衣,在龙衣上绣上金线龙鳞,再配上龙脊、龙须等。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就这样完成了。待龙身一切完成,再将龙的双眼贴上封条,敲锣打鼓送入村里蛟龙庙内祭拜存放,待来年正月十三再将龙灯行至白龙潭内祈祷开光,然后到村中广场进行舞龙表演。
龙门坎村民不但会扎龙灯、舞龙灯,还自编了一套与众不同有特色的龙灯锣鼓鼓谱(锣鼓经)。锣鼓配合舞龙姿,如龙灯行走、龙灯翻转、龙头向上朝下转身、龙尾左右摇摆等动作,都有不同的锣鼓点子指挥配合,使龙灯有节奏地舞出入海腾云的各种舞姿,使整条龙行如流水。为了展示舞龙的技巧,还要注意舞龙的队形变化,讲究合理性,这样才能舞出一条真龙的形象,其中鼓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
正月十三是上灯节,舞龙(掼龙灯)开始的第一天,早上村民会在堂前点上蜡烛、摆好糕饼糰子,敞开大门迎接龙灯到来。村民都知道正月十三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民间有句俗语“上灯元子落灯糕,清明团子稳牢牢”,舞了龙灯可以得到神龙保佑,四季消灾、百姓平安、生活富裕。掼龙灯是我们村的民间文化,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我们感到自豪。2003年龙年,北京电视台举行以“龙”为主题的文化活动,邀请浙江省组队参加龙文化活动年,省里选定了我们龙门坎村舞龙队进京参加演出。几年来,龙门坎舞龙队不但承接了省、市、区重大节日的多次舞龙演出,也在各地乡村社区舞龙表演。岁月悠悠,我们村舞龙队的队员更换一批又一批,舞龙文化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舞龙文化已成了龙门坎村的一张靓丽名片,我们有决心把龙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