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即时报 正文

临安白沙村:旖旎风光孕育生态致富路

2016年07月09日 11:32:22  来源: 杭州网 作者: 编辑: 李选
  曾经伐木卖柴毁了林子被大自然报复

  如今种树护绿“生态生产生活”共赢

  “房前,溪水叮咚;屋后,绿树成荫”——这是杭州临安太湖源镇白沙村最真实的写照。你知道靠卖“风景”,白沙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多少吗?5万!说起来好像不多,但你知道吗,上世纪90年代初,白沙村人险些背井离乡到外讨生活。

  从曾经的穷山恶水摧毁生存环境,到现在的旖旎风光孕育致富经,让白沙村人清楚了一个道理:绿水青山就是家门口的金山银山。

  伐木卖柴

  曾是村民唯一的生存方式

  白沙村的地理环境很简单——“两山隔一沟”。两山,指的是村中南、北朝向的两座山;一沟,指的是贯穿全村的西坑溪。两座山的间距最宽处也不过200米,哪怕在山脚空地上搭一间茅屋都会显得挤,更别说开辟耕作的田地了。当时,伐木卖柴,是村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生存方式。

  1983年,白沙村“分山到户”,这意味着村民有了经营山林的自主权。

  村民吕建忠说,当时,20岁的他已是家中的壮劳力,“分山到户”的消息让他欣喜若狂,“以前吃大锅饭,现在自家有了山,砍得越多赚得就会越多。”

  和吕建忠一样,这样的念头在白沙村迅速蔓延开来。

  村子共有山林4万余亩,吕建忠一家6口分到一块面积约为300亩的林子。“杉树、松树、金钱松……不仅树木品种多,长了千年的树都有。”吕建忠比划着说,不少上了年岁的古树,四五个成年人合抱都不一定圈得起来。

  此后,白沙村有了一条木材产业链:山脚,随处可见运输木材的卡车和木材加工厂;山腰,砍伐大队手起刀落;再往上,有炭窑把无法背运的巨木烧成木炭。

  砍树、卖炭、制木器、捣木粉……对于白沙村的山林来说,往昔的“樵夫”,变成了环境的“刽子手”。

  据统计,到1987年,白沙村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91.9%跌到60.4%,但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814元。从1980年开始算,村民的收入7年只增长了214元。而当时临安市的平均水平已超过1000元。

  环境毁了

  村民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不砍树,我们又靠什么吃饭?”当被问及为何无休止地砍伐树木时,吕建忠反问。他说,尽管伐木带来的收入极其微薄,但这是唯一的路子。

  但这条路很快就走不下去了。1988年夏天一场暴雨倾盆而下,“大家还没反应过来,大水就冲进家里了。”当年的那场暴雨,让吕建忠至今心有余悸。他说,山洪裹挟着大量泥沙瞬间席卷了整个村落,房屋、桥梁、路基……无一幸免。

  “路刚刚修好,又被一场大雨冲毁了!”吕建忠苦笑道,1990年,山洪再次来袭,村民们崩溃了……

  “那里是浙江的暴雨中心,自然灾害原本就不少。”前临安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王安国说,白沙村每年的降雨量超过1000毫米,山体坡度大、土层薄等不利因素,很容易形成山洪暴发。“最要命的是,原本还能起到缓冲、涵养水土的树木也被砍光了。”

  王安国回忆,山洪退去后,临安市林业局派了一批工作人员前往白沙村调研。王安国让村干部召集了所有村民,在废墟上详细讲了伐木毁林的危害,他向村民喊道:“你们再不停手,以后就只有去讨饭了!”

  转变经济模式,白沙村又渐渐绿起来

  “其实再让我们砍也没什么砍的了。白沙村到底还有没有救啊?”面对窘境,村民的心中泛起了嘀咕。

  王安国说,让白沙村绝处逢生的办法还是要在山上做文章,“和以前一样,钱从山上来,但现在是养树,不是砍树。”

  在林业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村干部带头在山上种植经济效益见效快的茶树、石竹,保护野生山核桃树,用“卖山货”代替原本的“卖山头”。

  王安国说,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转变了白沙村的经济模式,更重要的是,立体复合式生态林还能起到生态减灾的作用,“最上层的大型针阔混交林是第一道防护网,乔木林是第二道关卡,底下还有茶树、草地。”这样,暴雨来袭时,雨水经层层缓冲后,便不容易形成泥石流。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白沙村的植被又渐渐茂密起来,茶叶、笋干、山核桃的产量逐年增长,到了199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已逾3000元,达到了临安的平均水平。

  树丛中的“绿”让“靠山吃山”有了新注解

  经济作物让白沙村人解决了温饱,但距离致富还差了一大截。吕建忠说,当时的生活条件虽然好了些,但白沙村还是脱不了穷乡僻壤的帽子,村中仍有不少适龄男子娶不到老婆。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位官员在临安考察时来到了白沙村。“这里完全可以开发生态旅游啊。”欣赏过白沙村的生态环境后,这位外国友人说了这样一句话。但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不解,什么是生态旅游?

  “翻译说,就是吸引游客来欣赏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王安国说,但当时他也不信。20年前,浙江乃至全国都很少听到“生态旅游”项目,但听说它的商业价值远远高于经济林,同年,他专程到广州,参加了由外国人开设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培训班”。回到白沙村后,王安国又给村民上起了课,“今天,我想跟你们讲的是怎样用村里的景观赚钱……”

  但村民们显然觉得这是在“开玩笑”:“我们白沙村山路十八拐,别说游客,连亲戚朋友都不愿意来。”

  白沙村村民不理解,但临安人华抗美却看到了商机:白沙村位于太湖源头,有着最原始的生态、天然的如练飞瀑,野生动物繁多。1997年,华抗美在白沙村投资的太湖源景区试营业,打着小九寨沟的旗号,着实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看风景。

  吕建忠说,当年自己曾和村民们站在村头,掰着手指头数着开进村的小汽车有多少,但最后愣是没数清楚。后来,这群站在村头数汽车的人,成了最早一批开办农家乐的村民。

  “生态生产生活”共赢

  走上致富路

  转眼,那场废墟上的会议已过去25年,王安国已退了休,吕建忠年轻时赖以养家糊口的斧子也已锈迹斑斑,白沙村两侧的山林景色却越发秀美。

  近日,记者沿S205省道去往白沙村,沿途仿佛身处幻境:山脚,透过氤氲的水汽,潺潺溪水下随处可见游弋其中的石斑鱼;鼻尖,似乎可以嗅到包裹着清香的炊烟。山腰处,虽在炎炎烈日下仍不觉得热,山核桃树、枫树在道路顶端撑起一把把绿伞……

  如此胜地,当然引得游人纷至沓来。如今,170多家农家乐分散在白沙村各个角落,吕建忠的太湖源酒家便是其中一处,50张床位与25张餐桌每年能给他带来20万元的纯收入。

  白沙村党总支书记夏玉云考虑得更长远:大量游客让村民们富足起来,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面临挑战,想要保持西坑溪的清澈并非易事。去年2月,白沙村成为临安市首批五水共治试点村,全村截污纳管总投入1700多万元,建了16处污水处理站点,日处理量为1250吨,最大的污水处理终端阳山坞处理站点日处理量为350吨。

  “经过物理、化学、生物净化,处理过后的水质可以达到国家1级A类标准。”夏玉云说,此外,每户村民还必须安装三格式化粪池,农家乐需添加厨房隔油池。

  截至今年7月,白沙村170余家农家乐污水纳管率100%。“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的白山村,真正走上了一条生态致富路。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 2016·美丽浙江——寻找外国人眼中的最美乡村
  • 浙江“百镇梦想”征集活动即日起接受乡镇报名
  • 蚂蚁金服农村普惠金融大事记
  •  
  • 奔跑吧,特色小镇

城市观察

台州特色小镇创建带动实体经济发展

台州特色小镇的最大的特色就是突出制造业特色,创建必须突出制造业的重要性。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主办 电话:0571-85311493 QQ群:106862457 官方邮箱:zjczw2014@163.com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178号浙江日报社裙楼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