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即时报 正文

景宁大均乡:李宝计划 改变从心开始

——发生在景宁深山里的一场乡村治理实验

2016年06月14日 08:39:32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记者 邓国芳 编辑: 王铮铮

  李婆坑自然村全景。

        浙江日报讯核心提示: “明天,谁来种地?”近日成为网络热点的这一深沉提问,表达的是人们对人去楼空、乡村凋敝的忧虑。而在浙江,我们欣喜地看到,有这样一群致力于乡村实践的人,把自己的人生与事业安放在乡野,因为他们的到来或坚守,村庄萌生了活力。本期美丽乡村周刊推出《实践者》,讲述他们以不同方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动人故事,期待更多智慧、热情的回归。

  封面讲述景宁大山里的李宝故事。主人公卢仲华用20余年光阴观察浙江乡村,用5年时间构思一项计划,用3年时光寻觅一片乡土,用50岁以后的人生去实践一种理想,悄然开启一项充满挑战的乡土复兴实验,构建他理想中的乐园。这场称为“李宝计划”的实验,分为生态振兴计划、乡土复原计划、伦理重建计划,生产洁净的天然食材,构建纯净的人伦关系,打造一个有良知的致富共同体。

  畲乡景宁,满眼绿意。在这里,人们急切地想要寻找一个答案:怎样把悉心呵护的绿水青山,转化成山乡百姓的金山银山?

  大山深处,全国劳模、大均乡李宝村的村支书雷刘东,用热诚却又挑剔的目光,迎视着每位到访的投资商。能真正带动村民致富,又不会破坏环境、掠夺资源,决定了他和村民对工商资本的态度。

  大山之外,恰逢事业高峰期的卢仲华,决意暂离杭城,隐居乡村,开启他的乡土梦。身为乡村旅游规划师,他从安吉开始,亲历着浙江乡村的蝶变,也感知着这个时代对乡村的寄托,“想要打造一个农村社区的致富共同体,既实现物质共同富裕,也达到人文环境和谐”。

  今天的乡村,正历经着商业文明的浸润、洗涤和冲击。农民群体猛然意识到,曾经贫瘠无望的乡土,已是炙手可热的绿水青山。但部分苏醒的乡村,在商业文明植入后,开始变得浮躁与功利,渐失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淳朴本质,最终失去核心竞争力。

  2015年的冬天,在景宁人吴一伟的牵线下,卢仲华和雷刘东在李宝村相遇且相知,“李宝计划”随之诞生,并于2016年大年初八正式启动。近日,记者走进李宝村,记录这里正在发生的故事,触摸这场乡村治理实验的灵魂。

  为什么是李宝村?

  因为这里世代夜不闭户

  20多年为复兴乡土做规划设计,卢仲华坦言,李宝村不是见过的风景最好的村庄,但他把梦想决绝地安放在这里;迎来送往不少投资客商,雷刘东认为,卢仲华不是资本最多的那位,却是最值得信赖和期待的。

  在大均乡通往李宝村的半山腰上,两块醒目的告示牌,宣告这山水深处,正进行一项特殊的计划:“清风野鹤,云雀脆鸣,指引我们追寻久怀的梦想。在江南以南,山境之境,建立一处世外桃源。”

  卢仲华开着大奔,从蜿蜒的山路上驰来。车的后备箱里,装着草帽、锄头、铲子,甚至还散发着泥土的味道。这个戴着眼镜、长相斯文的中年男人,虽然习惯一出门就戴上草帽,仍因经常跟随村民劳作而被晒得黝黑。

  把卢仲华带到这里的,是景宁商人吴一伟。这个熟知景宁山水的男子,一直把生产洁净食材,视为人生理想。与卢仲华偶遇后,得知他在寻找一片“没被污染过的乡土”,想做一个农旅结合、复兴乡土的项目,吴一伟立刻想到了李宝村。

  李宝村,这个畲族小村寨,镶嵌在大均乡的绿谷之中。全村503人、169户村民,年轻人大多在外创业务工。位于半山腰的李婆坑自然村,虽然村民并不富有,但常年云雾缭绕,畲族风貌浓郁,仿若一幅油画。

  对于浙江乡村,卢仲华并不陌生。他创办的杭州点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曾给多地乡村做过旅游规划,也见证了浙江美丽乡村的蝶变。然而,一种莫名的感伤和疑问,始终萦绕在他心头。

  “常在乡村行走,我发现两个现象:一是很多资源不错、条件很好的村庄,始终找不到致富路径,村民不得不外出务工;二是有些村庄一旦遭遇商业文明,很快就会失去原味,生态和人文环境开始恶化。”卢仲华说,他为此“应该做点什么”。

  这种强烈的感觉,源于卢仲华脑海里无法遗忘的乡村图景。幼年时,他曾跟随母亲,在缙云壶镇的乡下度过十年时光。在那段并不富裕的岁月里,左邻右舍的温暖照顾,乡土社会的纯净美好,让他得以快乐成长。

  “总有办法,可以在富裕乡村的同时,依然保留或重新激发乡村的那些美好。”5年前开始,卢仲华经常开车去浙江各地乡村,想寻觅一个村庄开展实验。

  首次站在李婆坑,触动卢仲华的,不是那如画的风景,而是这里夜不闭户、热情好客的质朴乡风,还有村干部和谐团结、一心帮民致富的情结。“就是这里了!”他告诉吴一伟。

  云中公社,这是卢仲华赋予畲村的新名字,也是“李宝计划”实施的载体。“公社”两字,带着鲜明的共同体的意味。

  然而,这场乡土复兴的实验究竟如何开启,工商资本与乡土治理如何完美结合?

  计划该从何入手?

  从还原食物的纯净开始

  “种养有机食物面临太多挑战,最重要的,是改变人的观念。‘李宝计划’的核心,是发挥市场的力量,把农业生产与乡土治理结合起来,让人看到了希望。”吴一伟说。

  在山湾中行走500余米,来到不许车辆和闲人入内、严格控制碳排放的生态种养基地。这片百余亩的向阳山坡,所有的蔬菜和动物,都按照自然规律简单地生长着,没有农药,没有化肥,也没有生长剂。

  山谷里,这块今年春天才开荒播种的土地,此刻已生机勃勃。50多岁的村民蓝光球,是基地的农业主管。他的使命,就是找回父辈种养的传统经验,用自然农法战胜“地老虎”等害虫。

  坡地平缓处,建有几处茅草凉棚,借鉴畲族建筑“寮”的风格,可供休憩、观景。山雨欲来,李宝的故事在这里继续。

  2月17日,正月初十。趁着年轻人未出远门,村支书雷刘东主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就“李宝计划”进行投票决议。村里农业、旅游产业如何发展,实现企业经营、全村协作、全民致富的理想局面,是这次会议的重点。

  雷刘东说,这是小山村首次迎接工商资本项目,村民们兴奋之余,还有点忐忑。他们似乎觉察到,“李宝计划”并非纯粹的商业项目,“公司明确可给村里带来5个方面的收益,但其中4个方面,与村民的日常行为表现息息相关。”

  来到李宝后,卢仲华出资成立两家公司——景宁云中公社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景宁云耕生活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分别对应农业基地发展、村庄旅游开发。按照协议,两家公司对李宝的农业经营与旅游经营享有独占权。这也意味着,村民不可独立经营农家乐、销售农产品、租借旅游设施等。

  在收益分配上,云耕生活旅游发展公司每年底拿出经营收益的20%,用于旅游项目关联自然村村民的年终红利分配,“全体村民都能享受这项红利。”而今,项目覆盖的李婆坑、外砻、树岗3个自然村的173位村民,都是公司的股东,可均等分享公司20%的经营收益。

  当然,项目的收益不止于此,还包括村民房屋和山林田地等设施的租赁费、按市场批发价收购生态农产品和地方工艺品、同等条件下用工优先招用李宝村民、设立诚信基金奖励村民和补贴村民婚丧嫁娶等4个方面。

  在这里,卢仲华把村民的道德伦理追求,与其收益紧紧挂钩:“不孝敬长辈、邻里关系不好的,擅自销售农产品和经营旅游的,擅自使用除草剂、化肥、农药(生物农药除外)、生长剂或对开展有环境污染养殖、加工的,三条中只要有其中一条,就不能享受股份以外其他4个方面的收益。”雷刘东解释说。

  翻开这份揿满红色指印的决议书,仔细阅读条款,可发觉卢仲华精心设计的乡土治理路径:以农业生产为载体,以收益分配为导向,以共同致富为目标,教化村民告别化肥农药,保护良好自然生态,发扬畲族民俗文化,营造和谐人文环境。

  “这里的山是青的,水是绿的,空气是清新的;这里耕种养殖,依然沿用古法技术;这里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这里的食物是纯净的,人与人的关系是纯洁的……”卢仲华说,他想通过公司的力量来整合资源,把李宝村塑造成大自然的世外桃源,更打造成一个和谐人伦的理想国。

  而这一切和谐,首先从还原食物的纯净开始。

  终极目标在哪里?

  耕有道、诚相敬、心相连

  “耕有道、诚相敬、心相连”,这是卢仲华为这场实验标注的答案。他把这种理想,书写在山间的告示牌上,期待培育村民的契约精神。他说:“我相信,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在这个资本逐鹿乡村的年代,卢仲华的“李宝计划”,显得有点另类。短短4个多月,公司已在村庄投资800多万元,其中120多万元,直接用于支付村民工资。村庄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畲乡风貌日益凸显。公司租赁的5处农房,也化身为高端食宿。

  按卢仲华计算,不到半年时间,项目覆盖的3个自然村,村民人均增收近7000元。在农村工作指导员章钢和大均乡党委书记柳康华眼里,这个可观的数字,有着独特的内涵。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途径在哪里?精准扶贫如何实现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如何按“两美浙江”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些问题,正是两位年轻干部在思考的。

  尽管卢仲华的初衷,是静悄悄地开展“李宝计划”,不麻烦当地政府。但柳康华时常不请自来,与卢仲华讨论乡村建设和治理。“两家公司出资50万元成立诚信基金,引导村民崇孝向善,这是其中最独特的一个项目。”柳康华说。

  采访这天,因为暴风骤雨突至,大均乡电力设施受损。卢仲华接到电话:“有个村民砸了电动门禁栏杆。”原来,一位开车回村的村民,因为栏杆无法升起,焦急之下做出了冲动之举。

  对云中公社而言,这个栏杆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它所指向的,是一个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按照碳汇的概念,卢仲华的团队计算出,小小的李婆坑自然村,“按现有的设施和环境容量,每天接待客人不超过50人。”

  虽然这可营造更好的旅游环境,但与乡土社会似乎显得格格不入。“配合公社,村里规定,亲戚来访每次不可超过5人,朋友到过年才能自由进村相聚,可农村人喜欢热闹,走亲访友成群结队。”尽管部分村民有意见,但在村干部劝说下,仍接受了这项约定。

  看上去,这是卢仲华与李宝村民的签约;事实上,这是一场市场与道德的约定。在传统乡土社会培育契约精神,让村民融入现代社会,正是卢仲华的初衷。

  那晚电力恢复前,卢仲华又接到一通电话,心头的阴霾随之消散。电话,是砸栏杆的那个村民的女婿打来的。他说:“卢总,真不好意思,岳父性子急了点,我代他向你道歉。”

  两日蹲点,我们明显感受到:对“李宝计划”,无论卢仲华还是村民们,都在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期待它的成长。也许到了秋天,满山绿野果实,会给我们一个确切答案。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 2016·美丽浙江——寻找外国人眼中的最美乡村
  • 浙江“百镇梦想”征集活动即日起接受乡镇报名
  • 蚂蚁金服农村普惠金融大事记
  •  
  • 奔跑吧,特色小镇

城市观察

台州特色小镇创建带动实体经济发展

台州特色小镇的最大的特色就是突出制造业特色,创建必须突出制造业的重要性。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主办 电话:0571-85311493 QQ群:106862457 官方邮箱:zjczw2014@163.com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178号浙江日报社裙楼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