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旅游人文 正文

寻访宁波千年塘河:一街一市缘河兴

2015年12月08日 18:14:03  来源: 中国宁波网 作者: 记者 单玉紫枫 王岚 编辑: 蔡雯瑶(实习)

  

        浙江在线·浙江城镇网 12月08日 讯 12月3日,在甬水桥旁,一位阿姐刚要摆个浣洗的pose,便引来了一群摄友争相拍照。

  从它山堰缓缓流来,南塘河一路迤逦,甘洌的樟溪之水,经由25公里的水路,来到了旅途的节点———明州城的长春门(即南门)。

  往昔的城垣已沉淀在城市记忆的深处,但作为一个水乡传奇悠远的引子,长春门外,因南塘河而起的那“一河一街一市”的旧时格局,却依然鲜活。

  河,因堰而起,街、市则因河而生,因河而兴。

  这“一街”,说的是“南塘官道”。沿着鄞西平原清一色的乡野风光,到了南门,南塘河撞入一片璀璨流光之地。鄞县西乡、奉化乃至台州府的各路航船,从这里进入州城……听不完的桨声,看不尽的灯影。渐渐地,挟古城内外水路交错之势,店肆作坊、殿宇祠堂、民居庭院、凉亭古桥、沿河长廊等应运而生,一条街市蔚然成形。

  南郭的街市起始于一座横跨南塘路的“永善亭”,建于清光绪年间,如今已经成了宁波城中唯一的过街亭。三开间的进深,八根石柱承托一个硬山顶。石柱上,镌刻着一副亭联:“城望长春步步入胜,亭过永善坐坐何妨”。举目四望,犹如一幅幅世俗风情,迎面而来。

  这“一市”,说的是“南门三市”。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堪称甬上商贸文化的源头。熙熙攘攘的人群、鳞次栉比的摊头、琳琅满目的货色、南腔北调的商贩,前呼后拥的赶市人,再加上南塘河两岸的层楼屋瓦,粉壁高墙,俨然一幅清明上河图的气派。宁波至今留存的“三市”“鹅场根”等地名,便是由此得来。

  穿越百年,老街在2012年涅槃新生。南塘河、南郊路、老南门三市这“一河一街一市”整体格局、“鱼骨型”街巷结构、古建筑群的历史风貌,一切宛如从前,并在新老衔接中进行协调,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

  如果把旧时的“塘河”比作现在的马路,那么舟船便是车马。为了便于大船从桥下穿过,南塘河上,高拱古桥必不可少。其一便是有着“城南第一桥”之称的甬水桥。

  甬水桥始建于北宋元符三年、重修于清光绪年间,曾是古明州通向浙南和浙西的咽喉要道。桥南侧上书一联:瑞气来它山,横亘南塘凝胜地;嘉名著甬水,高飞东鄮作通津。北面为:介长春通津,闲波心辉映;为丹山赤水,胜地脉灵钟。一个“飞”字,写得灵动异常。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甬水桥下仍有客运6000人次、货运60吨,每天至少有40班航船从桥下经过。

  毗邻的启文桥,桥名原含“启迪文风”之意。如今仍留有“秀影跨虹甬水爽”的残联,与河水相伴相生,动静相宜。

  南塘河经长春门边的水门南水关入城,止于日月二湖。作为这一浩大工程的收束,月湖的水则碑无疑是点睛之笔,与它山堰遥相呼应:水没“平”则启闸泄水,出“平”则闭闸蓄水,既调节农田灌溉,又可指导内河交通。

  至此,它山堰系统水利工程不仅完美实现了阻咸蓄淡、灌溉农田,科学地处理了“江、海、陆”三种生态系统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更以一河一街一市,实现了生产、生活和生态的“三生共赢”。千余年来,滋养着整座州城。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 2016·美丽浙江——寻找外国人眼中的最美乡村
  • 浙江“百镇梦想”征集活动即日起接受乡镇报名
  • 蚂蚁金服农村普惠金融大事记
  •  
  • 奔跑吧,特色小镇

城市观察

台州特色小镇创建带动实体经济发展

台州特色小镇的最大的特色就是突出制造业特色,创建必须突出制造业的重要性。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主办 电话:0571-85311493 QQ群:106862457 官方邮箱:zjczw2014@163.com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178号浙江日报社裙楼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