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即时报 正文

桐乡乌镇:看小镇胜迹,读小镇故事

2015年08月07日 09:12:24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程新星 通讯员 章建明/文 实习生 徐家捷/摄 编辑: 王铮铮

   浙江在线·浙江城镇网 08月07日 讯 在乌镇,每天都有无数人醉心于这里的小桥流水人家,哪怕是炎炎夏日,也难挡游客的步履。

  可是,作为一座活着的千年古镇,乌镇拥有的“财富”远比你想象中多。本期旅游周刊,记者带你看一看乌镇景区外的小镇胜迹,读一读这些胜迹背后的小镇故事。

  一座桥,一座电厂

  乌镇南栅,并没有想象中那般衰败。这里的房子傍水而建,百姓依水而居,枕水而眠,口耳相传的枕水人家、鱼米之乡,大抵就是如此。

  相比东、西两栅的老宅,位于南栅的民宅,虽然是如出一辙的白墙黛瓦,但却有不一样的造型和朝向。

  正看得入迷时,回过神来,两艘乌篷船映入眼帘。没有船夫,船只是安静地停在水面上,点缀了波澜不惊、空空荡荡的河面。

  而不远处,一座单孔石环洞桥驾于水上,在粉墙黛瓦的映衬下,也颇有味道。

  往前去,看桥下竖立的石碑,才知道此桥重建于清朝,长27.4米,宽3.3米,高7.26米,名叫福昌桥,现已被列为桐乡市文物保护单位。

  跨步上桥,视野宽阔,站在桥上,美景尽收眼底。而且在桥两边,各置一块长石,靠内一半平坦,靠外一半突起,好像一张石椅,想必是供人歇脚、赏景所用。

  事实上,福昌桥原名叫浮澜桥。相传是明宣德年间里人浮澜先生壶敏所建,此桥建成后,不但改善了一方交通,更造福了一方百姓,为纪念他,故名浮澜桥。

  其后,在正德十三年改建,因“后人罔知其原”,更名为福昌桥。虽然改名由来已久,可当地老百姓心似明镜,感念其善举,因此,直到现在,依旧称福昌桥为浮澜桥。

  在福昌桥不远处,传来了“叮叮咚咚”的敲打声,循声而去,一座有点气派的西式小洋楼正在改建。

  灰色的墙砖,有些斑驳,原本白色的墙体有些发黑,中间为大门,两边各开两扇窗,窗上有弧形的窗沿,门前就是宽大的河埠头。

  据民国《乌青镇志》记载,民国13年,里人沈濬昌创办了乌青镇电气公司,集合股本4万元,建厂屋于马家汇地方,置一百三匹马力煤气引擎及700基罗瓦脱发电机各一座,计可燃16瓦电灯3000盏。在此之前,桐乡县境内只有濮院镇的公明电气公司于民国11年(1922年)建成发电。在乌镇之后,屠甸、梧桐等地也陆续筹建电气公司。

  但辉煌属于曾经。“如今这里好像被一个私人老板买下了,要改造成酒店。”一位老街居民告诉记者。

  一间楼,一条街

  在北栅的卖鱼桥一带,向来是乌镇的商业中心。卖鱼桥北,市声渐渐寥落,马道弄就在不远处。进入寂静的窄巷,沿途并无多少让人赏心悦目的风景,除了破旧老房、孤墙、水泥残件,别无其他。

  但走着走着,在废墟的尽头出现了斑驳的马头墙和一棵不甘寂寞的泡桐树。走近一看,马道弄19号,这里有一间略显破败的阁楼。

  一地的瓦砾,残缺的房梁上雕刻着花卉、云纹图案。两侧的门框被砖瓦填满,留下门框的条石,勾勒出门的形状。

  抬头看去,木窗古旧的玻璃上有好几条裂缝,还有几处已没了玻璃,用透明胶带、泡沫和纸板将就着遮挡。

  伴随着窗户在风中“吱呀吱呀”地摇曳,让人恍觉时空交错。据史料记载,这曾是严辰的家。在晚清时期的乌镇,严辰是位绕不过去的人物。据悉,严家是在明代从桐庐迁居杭州,后又迁至青镇(今乌镇),居住在东栅。迁镇始祖严忆椿,初到乌镇以贩布创业起家,后又经营典当。到严辰曾祖父严大烈时,分家于北栅河东马道弄。

  严辰兄妹共7人,严辰排行老二。严辰3岁时,其母亲就开始教他读书,六岁入陆定圃私塾读书。严辰的才华在他少年时就已显现。

  道光二十三年(1843),严辰得中第十四名举人。后来严辰曾有“同族无端聚异乡,借根桂窟发芬芳”这样的感怀。咸丰九年(1859),他考取二甲进士,钦点翰林庶吉士,历充武英殿协修、国史馆协修。

  晚年的严辰还整整花费十年功夫编纂《光绪桐乡县志》,清代学者俞曲园为《光绪桐乡县志》题写书名,并赞“体大而义精,文详而事核”。值得一提的是,为纪念自己十余年的编纂生涯,他把编纂地方志的体会写成《墨花吟馆辑图志》,远送日本、朝鲜,请两国的文人学者予以绘图和点评。

  走出马道弄,越过卖鱼桥,往北过了北新桥,有一条街叫北大街。和南大街不同,这条街充满了家常的气息,没有丝毫商业氛围。

  街上,老人们搬了小凳椅,在屋檐下拉家常。偶尔,还能看到人们骑着老式的二八自行车,打着车铃,匆匆而过。在这里,即使是炎炎夏日,也能感觉到一丝清凉。不过,这一丝清凉,也许和街上的人文底蕴有关。因为在这里,曾走出过一位文人——陈瑜清。

  陈瑜清,原名陈璠,笔名诸侯。幼时在乌镇读私塾,日本东京雅典法文专修学校毕业。1937年,他在南京训练总监部(后改名军训部)军学编译处担任法文中校翻译官,业余翻译巴尔扎克中篇小说《伪装的爱情》。后随机构迁至长沙、武汉、桂林等地。1942年2月自动离开军训部,至重庆陆军大学编译处任上校法文编译官,并在重庆大学兼任法文教授。1943年2月,任四川省立女子职业学校文史教员。译作《伪装的爱情》由重庆自强出版社出版。

  此后,他先后在四川、重庆的淑德、载英等中学任文史教员,1948年2月任重庆工商学院文史教授。重庆解放后,任西南师范学院教研室研究员。

  一巷弄,一个人

  在南栅不远处,有一条街叫常丰街,南起宫桥,北至应家桥。由于沿市河而建,长期以来,这里都很繁华。与常丰街垂直的有一条弄,名叫李家弄,依靠着常丰街的人气,这一条小小的弄堂里亦挤满了饭店、客栈,大多生意红火。此外在弄堂里,还留着几处民居,没有太多的装饰,依旧是一副“灰头土脸”,窄窄的门脸,朝里望去,破旧不堪,这倒是还原了老弄的原汁原味。别看如今的老弄有些破败。当年这里还出过一大户——李氏家族。这条弄堂也因此得名。在李氏家族,出过一个举人,他就是李日曦。

  李日曦,字东珠,号鹤杉,李乐族孙,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咸丰十年(1860)九月,太平军占领乌青两镇,前后长达五年之久,在此期间,乌青两镇的缙绅纷纷避乱乡下,对于这场战乱,亲历亲闻者留下了两个稿本,其一是《寇难纪略》,其二是《寇难琐记》。《寇难纪略》作者皇甫元垲是当时的青镇人。作者在书中忆及亲朋好友,作诗二十四首,其中第一首就是忆李日曦:“仙才最数李青莲,一卷灯词着意研。小劫浮家烟水窟,怕教人识孝廉船。”《寇难琐记》的作者迄今未知,有人推测是李日曦。

  光绪三年(1877),李日曦和同镇的沈德溥同游泮水,以八十高龄卒于乌镇。他的著作有《北行吟记》、《竹素山房诗钞》、《集百家姓全字杂咏》等。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 2016·美丽浙江——寻找外国人眼中的最美乡村
  • 浙江“百镇梦想”征集活动即日起接受乡镇报名
  • 蚂蚁金服农村普惠金融大事记
  •  
  • 奔跑吧,特色小镇

城市观察

台州特色小镇创建带动实体经济发展

台州特色小镇的最大的特色就是突出制造业特色,创建必须突出制造业的重要性。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主办 电话:0571-85311493 QQ群:106862457 官方邮箱:zjczw2014@163.com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178号浙江日报社裙楼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