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正文

天台雷峰乡:坚持“水岸共治” 促进“人水和谐”

——2014“治水美镇·浙江样本”:天台雷峰乡

2014年11月10日 19:06:08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城镇网 作者: 编辑: 王铮铮

  雷峰乡美景:

  作战图:

  治水前后对比图:

整治前

整治后

   浙江在线·浙江城镇网 11月10日 讯 雷峰乡地处天台西南部,与临海、仙居相邻,因境内的大雷山而得名,乡内生态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宜人。全乡下辖崔岙、祥塘、祥和三个办事处,共17个行政村,5251户,1.6万人口,总面积79.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208亩,山林面积9.6万亩。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紧跟县委县政府“小县大城”建设步伐,紧紧围绕“产业富乡、生态名乡、和谐安乡”的战略思路,求真务实,大干快上,茶叶、蜜梨、红朱柿、板栗、迎庆桃、杨梅、野放鸡等七大特色产业已形成规模,以美丽乡村、千年古窑、雷峰十里漂流为亮点的乡村休闲产业发展开创了良好局面,全乡经济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乡、省兴林富民示范乡、省特色产业强乡等称号,2013年获评浙江十大最美乡镇、省体育强乡。

  今后三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突出产业提质、美丽乡村、民生共享三大任务,开启“1+3+X”模式,着力打造生态、休闲、养眼、养生的天台旅游新名片,努力实现“品质产业促民富、最美品牌惠民利、和谐品德优民生”,打造山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中国最美乡镇。

  坚持“水岸共治”,找目标定举措

  雷峰乡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和“五水共治”的重大决策,根据本区域找准美丽乡村建设和“五水共治”的目标定举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项目建设做到公开透明。

  污染水的目标源。水的污染源由农村农家乐服务业、污泥、水土流失、农业污染、水中垃圾源构成。农村生活污水大致由吃、喝、拉、洗及农村废水纳管率低,影响水质。淤积的底泥受到扰动会造成污染物的不断释放,形成大量的内源污染源。畜禽养殖整治不到位,导致畜禽粪便和废水等直排小河水沟加重水体污染。

  岸上污染目标源。农村群众工作生活的剩菜剩饭、菜叶果皮、腐烂瓜果、动物内脏、零食碎末等生活垃圾,以及作物秸秆、枯枝烂叶、谷壳、笋壳、残次水果和饲养动物粪便等生产垃圾。施工及村民随意丢弃的固体垃圾如玻璃、金属、废纸、塑料和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及潜在危害的物电池、灯泡、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油漆桶等。

  突出重点定举措。以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五水共治”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基本建成、七年实现质变”的要求,做到高起点谋划,做好顶层设计,科学制定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控源、截污、拓排、美化、引蓄、节水等综合性措施,做到兴利与除患相结合、开源与节流相结合、治理与保护相结合,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开发水资源。全乡污水处理及其配套管网、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高;垃圾农户收集处理率达到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6%,农户卫生改厕率达到100%。

  农村生活治污水主要是抓好覆盖与转型,即实现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基本覆盖,抓好农业转型,有效减少农业源水体污染。抓好生活及农业污染源的调查防治工作。生活及农业污染源要做到全面摸排到位,畜牧养殖业污染排放对当地环境影响严重的必须实行“关停并转”。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与截污纳管处理相结合。提高垃圾处理率,稳步推进全乡垃圾收运体系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建设生态沟渠,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依法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禁养区内的养殖场必须关闭,限养区内的养殖场要实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利用生物技术改善养殖环境,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实现养殖场污染物纳管或达标排放。

  实施“三大行动”,有步骤抓落实

  实施“水岸工程”行动。雷峰乡把拥有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作为行动指南,加大治水治污力度,水里面做好清淤疏浚保水质,水系治理保无污。岸上治理农业生产截污治污;居民生活污水治理,工地建筑泥浆治理。以打造浙江最美丽乡村为目标,立足长远,坚持水岸同步治理。

  制定村规民约。村与乡签订生态发展承诺书,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及以上会议,将卫生公约、“五水共治”十禁令十倡导纳入村规民约,对任何污染水资源的行为进行进行严厉处罚,落实村规民约监督组31组,开展日巡查、周曝光、月点评活动,奖优惩劣,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约束机制。

  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科学开发溪流,通过植被、水体、建筑的组合搭配,融入特色元素,进行沿线溪流、村庄的立面整治和景观设计,发展水经济。逐渐淘汰落后的产业,大力支持发展科学、生态、循环的经济,积极推广“茶柿混交”技术、“畜-沼-梨”生态循环项目。引导合作社和农户全面实施“肥药双控”,目前共建立“肥药双控”示范基地10个、3610亩,建立统防统治队伍6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300个批次,合格率达100%。

  发放鱼苗净化水质。坚决杜绝破坏生态、破坏溪流的工程项目,严格控制采砂、采矿等,每年发放30万尾鱼苗,维护溪水生态平衡,净化水质,把雷峰的生态优势转为经济增长点。

  破解“垃圾围村”行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按照“门前三包、源头分类、统一收集、生态处理”的运行机制,实行“三步走”操作程序:首先落实农户门前包垃圾清扫、包垃圾进箱(池)、包无污水溢流的“三包”责任制,并将垃圾进行初步分类;再由村保洁员每天将垃圾清运到村垃圾处理场再次分类;最后对垃圾实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经过分捡处理后,留下的1/5左右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由乡里统一运到县处理场处理。目前,全乡农户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100%。

  针对农房改造、美丽乡村、“三改一拆”等工作带来的农村建筑垃圾大幅增多、山区农村运输成本高的情况,结合山地特点,实行“低洼地填埋建筑垃圾-覆盖土壤-土地再利用”的建筑垃圾就地填埋处理模式,即由各村选取一处低洼废地用于填埋建筑垃圾或就近运往建设项目填方,再在建筑垃圾填埋地覆土,科学利用土地,绿化、美化环境。

  去年实行以来,共清运、填埋渣土、废砖、废瓦等建筑垃圾1200吨,同量处理成本降低75%,全乡15处建筑垃圾填埋地通过绿化、建健身设施、停车场、垃圾分捡场等实现土地再利用,同时有效破解建筑垃圾处理难、村民向河道倾倒垃圾问题。全乡实施了人畜分离工程,把养殖场建在产业基地上,结合污水厌氧处理,推广循环种养殖模式,把污水变废为宝,重点推进污水处理项目,实现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崔一蜜梨采用“滴灌技术”,创出“畜-沼-梨”的种养殖循环模式,既科学处理了沼渣、沼液,循环利用污水,又提高蜜梨的品质,使蜜梨的价格从往年的1.2元增加到去年的2到3元,促进农户增收致富。

  建立“长效管理”行动。建立“领导分片、办事处主抓、村级落实、两代表一委员监督、党员妇女老协参与”的责任网格,实施“五级联动”长效保洁机制,对村、溪流、山塘水库、村内水塘全面分解任务,分段分片管理。全乡17个行政村共划分包干区块136块,落实包干人员408人,全乡15条主河道18公里水域,共划分包干区块54块,村内水塘、小坑沟区块119块,落实包干人员281人。

  加强对专职保洁员、村干部、监督员三支有报酬队伍的分类管理,保洁员实行绩效工资,奖优罚劣,及时更换不称职的保洁员,村监委对本村保洁工作开展实时动态监督,村监委的评议作为发放保洁员工资的依据之一。村干部、村监委同报酬、评先评优挂钩。

  开展“最美庭院”、“洁净河段”、“清洁之星”等评比活动,比看自己、赶超先进,形成“村村竞赛、户户比优、人人争先”的浓厚氛围。把每月的19日定为生态日,组织党员干部、妇女、老人、青年儿童志愿者队伍集中开展清洁行动。今年以来,共组织20余次集中清理行动,发动党员干部2000多人次,清理池塘污泥18处,清理崔岙溪、状塘溪、李家坑溪、里良溪等15条主河道河道23公里,清运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淤泥、杂草等190吨。

  着力保障确保实效。目前全乡建有26个垃圾分拣场,配置1600余只垃圾桶,配送3000余只小垃圾桶到户,选聘48名保洁员,每年投入“垃圾生态化处理”资金达120万元。委托县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对全乡共15条主河道每季度实地进行一次水质抽样检测,分析PH、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等指标,以此作为对各条溪流评先争优的重要指标和确定下一阶段治水重点的依据,以水质论结果,以长效论英雄。乡出台了“五水共治”的督查考核机制,纪委牵头成立督查考核组,聘请全乡三级“两代表一委员”为全程监督员,每季度进行一次排名,出资20万元用于“以奖代补”,严厉奖惩,严肃问责。

  完善长效机制,重配套强管理

  强化配套设施建设。雷峰乡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点定到哪里,配套工程就要建到那里的要求,以推进饮用水源保护、工农业污染防治、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加强村庄项目的配套跟进。

  继续把农村垃圾处理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中心村、精品村、特色村、撤并村分类整治。加快村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无害化改造,禁止农村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简易填埋,逐步淘汰环保技术标准不符合规范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统筹抓好配套村级供水、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等项目,加快建设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收集率、处理率和达标率。

  强化村级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完善村级卫生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引入城市社区的管理理念,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分区包干、定责定薪、联合考核”的长效保洁机制。抓好符合各村实际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有关治污设施管理、维护、运行的工作指导,提高有关设施的使用效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强化农业面源治理。积极引导科学施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实行报废农药瓶(袋)、农用废弃薄膜等统一收集。以基本农田、重要农产品产地特别是“菜篮子”基地为重点,开展农田土壤环境监测、评估及农产品产地安全性划分等工作。重点防范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污染。抓好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逐步提高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

  强化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各种类型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知度,充分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人翁和主力军意识,主动投工投劳,积极建言献策,共同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在宣传教育中,突出美丽乡村的内容,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关心美丽乡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引导他们养成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同时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增强村民自治自律意识。营造生态文明气氛,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生态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经济的认识能力。

  强化构建美丽产业。以美丽乡村建设构建美丽风景产业,建立村落、森林、湿地保护和维持农村的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维持农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景观格局的稳定性。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包括农、林、牧、副、渔和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

  强化监督渠道畅通。建立群众举报监督制度和舆论监督制度,组织和动员各类新闻媒体普及美丽乡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利用各种手段提高村民和游客的文化素养、生态与环境意识、法律观念,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项目,使美丽乡村建设的教育和生态知识的普及潜移默化而又生动有效开展,使全体公民自觉地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中来,共同建立文明的生态消费观念。提高村民们的思想素养,使他们真正意识到美丽乡村建设关系到自已的家事,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从而在自己的工作中重视环境保护,自觉服从环境发展规划的要求。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 2016·美丽浙江——寻找外国人眼中的最美乡村
  • 浙江“百镇梦想”征集活动即日起接受乡镇报名
  • 蚂蚁金服农村普惠金融大事记
  •  
  • 奔跑吧,特色小镇

城市观察

台州特色小镇创建带动实体经济发展

台州特色小镇的最大的特色就是突出制造业特色,创建必须突出制造业的重要性。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主办 电话:0571-85311493 QQ群:106862457 官方邮箱:zjczw2014@163.com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178号浙江日报社裙楼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