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滚动新闻 正文

留住沙地传统工艺 前进街道举办了一场“年代感”满满的比赛

2020-07-29 14:25:42  来源:浙江在线 通讯员 沈逸柔 胡安安

  浙江在线7月29日讯(通讯员 沈逸柔 胡安安)在老一辈沙地人的记忆里,有一个场景或许永远难以忘怀:廊檐下、或弄堂口,三五个妇女围坐一起,边聊家常,边挑着花边。她们总是垂眸底首,灵巧的手指拈着细如牛毛的绣针上下穿动。

WechatIMG3930.jpeg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机绣花边逐步取代了人工,挑花边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不让这门技艺失传,留住沙地传统工艺,7月24日前进街道组织开展了挑花边手工艺比赛,邀请各村会挑花边的老人同台竞技,“秀”出飞针走线的技术。

  这一活动也吸引了街道年轻人的关注,不少00后试着捏起针线向奶奶们学习。

  “这就成了。”绣完最后一个花纹,高美华用剪刀剪断线头,回手把针戳在衣服左肩附近,再拆掉牛皮纸、花样纸,一块精致结实的花边就做好了。为了绣好这块巴掌大小的花边,高美华用了网眼针、斜纹针、花三针、蛇皮针等多种针法。

  花边的多样性与针、线密不可分,只说线就可以分为细线、中线、粗线等,针有也有7号针、8号针、9号针等大小之分,通常来说线越细,针头越小;针脚越密,花边越精致。“7号针挑麻带花,8号针挑丝线花,9号针挑盘秤花,10号针挑细线花……”尽管每天挑花边的日子已经过过去30多年,高美华对常用的针法和花样仍然如数家珍。

  “我去读书的时候都带着花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沙地盛挑花边,从三四十岁的妇女到七八岁的孩子,几乎人手一块花样,一得空就挑上几针。细密的针脚成为沙地农民家庭种田耕地外补贴家用的主要来源,更是不少妙龄姑娘私房钱的摇篮。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挑花边成为沙地人最常见的工作。每个大队都发展出了自己的放花人、收花人。由他们负责去花厂拿花样,再分发给村民,并与村民约定收花边的日期。“争花样的时候衣服都要挤破。”回忆起当时放花的火爆场景不少老人记忆犹新。

  大部分沙地姑娘在八九岁时就会开始接触花边,拿着细针跟妈妈、姑嫂学习钉花、拆花。钉花是挑花边的头道工序。由于挑花技艺的特殊性,人们不能直接在纺织品上绣花样,需要先把花样图纸与质地紧密、耐戳穿的牛皮纸用细线缝合起来,再以针为笔,以线为墨,描摹花样。

  花样图纸是挑花边的“原画”。一张图纸上往往映有不同的花样符号,三条交叉的短线是穿线针,花字是花三针,网字是网眼针,空白是直针……这是挑花人之间的特有的“暗语”。有经验的挑花人看一眼图纸就知道一块花样的制作难度。

  前进街道挑花边手工艺比赛,选择了一款盘秤花花样和一款麻带花花样,参加的人可自己选择喜欢的样式。陈雅文是一名中学生,她选择了难度较低的麻带花花样作为自己入门的第一件作品,在长辈的指点下,她拿起绣针学习传统挑花技术。

  此次活动结束后,选手们的参赛作品将进行展出,意在把沙地人这种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传递下去,让花边技艺薪火相传。

编辑:徐光

城镇原创

嘉兴王店镇以美丽城镇擦亮工业底色 2020胡润中国10强农业企业 生猪养殖为主企业占上风 萧山空港的这套三维成像系统 让治水变得高效便捷 新晋网红地!丽水缙云传统村落成了青春活力的街画艺术村 湖州南太湖新区24个数字产业项目开工 总投资127.9亿元 看着都要流口水!出梅后,杭州余杭李子大量采摘上市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