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29日讯(记者 黄玉环)每天,嘉兴市久一工具有限公司的老板娘任春妍,会顺着梅溪来到自己的企业上班。而在三四十年前,这里曾是她大伯的工作地点,也是当时名动一时的海鸥电扇厂所在地。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嘉兴王店镇的海鸥电扇因为质量过硬,曾经“飞”进了中南海。几十年时间,海鸥电扇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厂房一直留了下来。今年,在建设美丽城镇时,王店镇将这些厂房做了保护和翻新,打造成小微企业园,在这里续写新的财富故事。
据《王店镇志》记载,早在民国年间的1923年,王店镇就诞生了电器工业。改革开放后,这里的工人们用从上海拿回的边角料,敲敲打打地拼装出了第一台海鸥牌电扇。自此,“海鸥”在这里起飞,受到全国人民的追捧。
翻新后的海鸥电扇厂 黄玉环/摄
在梅晓民先生所著的《王店记忆》一书里,讲述了许多人和海鸥的故事,来自嘉兴海盐县的徐子祥先生,对自己在1974年花了120元买到一台海鸥最普通式样台扇的情景记忆犹新,“当我抱着这台电扇回家时,乡邻们都非常艳羡,当晚我们全家也兴奋得整夜未睡,围着这台电扇,美美地享受了一个晚上。”
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如今海鸥电扇已经不复存在,王店的支柱产业也转型成了集成吊顶。但在保护的基础上,王店对海鸥电扇厂房进行了翻新,把这份记忆留在了王店和许多人心里。翻新后的厂房黑白相间,边上红砖砌成的大烟囱斑斑点点,爬山虎在上面纵横交错,让人依稀能感受到过去的辉煌。
在政府的号召下,有12家小微企业入驻了这里,任春妍的久一工具也是其中之一。她的企业不大,只有10来个人,但每年的产值有400多万元,主要生产扳手、老虎钳等劳动工具销往海外。“以前,我大伯就在海鸥电扇厂上班,没想到三四十年以后,我也回到了这里。”任春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