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潘承徐 曾任转塘镇副镇长
20世纪60年代初,我从杭州钱塘师范学校校训班结业,回到了家乡——转塘中村,参加务农劳动。时任党支书滕大钧见我回来,来我家看望,他握住我的手说:“小徐,我们大队正需要你这样的文化青年,好好干,在农村同样有出息,同样有广阔的前景......”
听了书记的话,我热泪盈眶,暗下决心:一定好好干!不辜负乡亲们的期望。
一天,生产队长把我叫去,分配给我一项工作,让我担任生产队的植保技术员,这可给我出了难题,我一个刚从学校回来的学生,对农活一窍不通。植保工作责任重大,稍有闪失会给粮食生产造成损失,怎么向社员交代。
队长看出了我的心思,鼓励我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可以向有经验的老农学习,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定能干好这项工作的。”听了队长的话,我接下了植保员这份活。当时正值春播育苗时节,根据转塘地区的种植经验,清明前后的几天内早稻种子必须催芽育苗。
这时期正是天气低温多雨、强冷空气频繁光顾之时,对催芽育苗十分不利。如何育足、育好早稻苗秧、确保早稻插秧不过立夏关,成了摆在我眼前的一大难题。于是我就一边虚心向老农学习,讨教,一边从科技书中找方法,为了成功催芽,我干脆把棉被搬进了生产队的队舍,守在催芽室,经过长期反复测试,我终于掌握了育秧新催芽的技术,我们生产队的早稻也获得了好收成。
数年如一日,我对病虫害综合防治、水浮莲越冬繁殖、稻田养萍、无土养育、水稻与玉米制种等方面也进行了反复试验,坚持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有一年杭州地区“双杂”工作现场会在我们村召开,这是对我和我们村在农业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的充分肯定。我也因此受到了区、乡领导的赞扬,也赢得了社员们对我的信任和肯定。
1977年3月,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转塘公社农科站工作,组织上多次送我到杭州市农科所培训学习,在30多年的农业科研工作中,我边实践边深入理论学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回想这一路,我时常感叹,如果没有家乡养育和培养,也没有我后期的成就。所以,一切还是要感谢最初的起点,感谢自己的家乡,无论在外如何发展,终究不敢忘记自己的根在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