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17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赵明杰 通讯员 江平)深沟幽谷,松涛悦耳,细品徽杭古道野趣;碧空丽日,寻景觅意,又见清凉山岚秀美。
位于杭州最西端的清凉峰镇,与安徽黄山接壤,素有“浙西门户”之称。几十年来,这方浙皖交界之地一直拥簇在逼仄空间中。而今,乘着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东风,清凉峰镇正迎来新的面貌。
奋发有为,抢抓机遇,全镇上下勠力同心,大力推进集镇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让特色更亮,更让内生活力更足,向着建设生态、人文和旅游联动的“风情小镇”“浙西屋脊”整装待发,不断迈进。
拆违先行
同向发力抓民生
“以前大多数人家门口不能通车,进出都靠双脚。现在至少超过一半的家庭,车子可以开到家门口,或停在附近的停车场。”与村民陈大林一样,告别过去窄弄小巷出行烦恼的,还有阳干自然村其他180多户村民。
“让90%的集镇百姓可以把车子开到家门口”的背后,是前所未有的拆违力度。清凉峰镇党委委员、人武部长杨家平表示,虽然清凉峰全镇区域面积属临安区镇街首位,但受限于山区“碗底”地貌,集镇用地空间仍然十分有限,“犬牙交错的道路、房屋布局给整治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先破,而能后立。秉持着拆违先行的理念,清凉峰镇对集镇建成区范围内的违章建筑及有碍瞻观的附房、彩钢瓦和阳光棚,逐户标号,逐批拆除。截至目前,共计拆除违章建筑和破旧房511处,累计7.23万平方米。与此同时,10条断头路被打通,8.6公里行车道得到了拓宽新修,450个临街分布的停车位基本解决集镇停车难问题,给村民们的出行带来了敞亮畅通的改变。
除此之外,清凉峰人的集镇生活也因此变得活跃起来:桥东区块,供销社原址上一座精心打造的红色主题公园破土而出,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党建文化开辟了新场所,成为独具特色的新“红色地标”;阳干区块,高速桥下,灯光球场和健身公园的落成既为周边村民提供了活动娱乐的首选场地,也让生硬昏暗的桥下空间变成一道活力风景线;颊口溪两岸,绿带串点成链,一条2公里长的环溪绿道进一步彰显滨水特色,激活亲水空间,打造另一番独具韵味的生态休闲风貌。
可以预见的是,牢牢把握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需求,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之风必将吹开清凉峰的集镇新颜,拆去“逼仄”腾出空间的同时,渐次补齐民生所需和环境整治的短板,在“碗底”空间做实民生文章。
全域为重
同频共振促发展
细细品味,1.5平方公里的整治区域内除了拆旧立新,同样保留了原有生态肌理:从旧屋上拆下来的砖头和瓦片重新利用,砌成庭院围墙,保留了田园风情;小花园旁的老墙,绘上“中青年理发店”“代销部”等3D墙绘,留住了往日时光渐行渐远的韵味;500多岁的古银杏周围,铺装上青石板、鹅卵石,添上流淌着乡愁气息的雕塑小品……
铺开清凉峰的历史画卷,远有朱元璋屯兵饮马、邵氏娘娘回乡省亲的典故,近有红四军军长方志敏率军北上抗日以及侯头之战的红色印记,及至现在,崇文重教的传统更是让127位清凉峰名师书写着教育界的传奇。
好看,还要耐看。“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我们坚持忠孝文化、祠堂文化和红色文化‘三文’融合,积极打造清凉峰镇红色地标。”杨家平表示,在全域整治之余,清凉峰镇深挖历史底蕴,讲好“浙西门户”的文化故事,对韩世忠墓、孝子祠等文化古迹进行保护修缮,同时投入资金打造党群服务中心、名师馆和产业馆,做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城镇之美增添文化魅力。
为了实现美丽小城镇的长效管理,清凉峰镇依托智能管理平台,整合卫生保洁、市场监管和交通管理等多方力量,在各方面精准发力。另一方面,新近成立一支12人的综合执法队伍,以网格化管理全力织好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域整治网络。
“开展整治工作离不开群众的大力支持,只有每个人都参与到建设中来,我们才更有信心。”清凉峰镇党委书记金毅表示,以广播电视、宣传展板等载体加大宣传,以“13466”工作模式广泛发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之中,最终“实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意愿同频共振,助推小镇的美丽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