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即时报 正文

甬城华丽蜕变 改革开放40年宁波年均GDP增长13.2%

2018-10-22 08:15  来源:中国宁波网   记者 包凌雁

  (宁波市统计局供图)

  改革开放40年,宁波市实现了从内河小港向国际大港、从商埠小城向现代化国际港城的伟大跨越与华丽蜕变,全市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0.1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9846.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3.2%。上周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详尽介绍了改革开放40年宁波市经济社会各方面巨变。

  改革开放40年来,宁波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用足用好港口这一最大资源和开放这一最大优势,坚定不移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发展战略,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在服务国家开放战略中,宁波不断激发人民群众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争取一切外部积极因素推动宁波发展,形成了海纳百川的强大合力。

  当前,宁波市的经济总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8,在全国大城市中位居第15位;人均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437元增加到2017年的124017元,是1978年的283.8倍,相当于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4.9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415.8亿元,是1978年的486.1倍。宁波以占全国0.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1.2%的生产总值、1.4%的财政收入,以占全省9%左右的土地面积,创造了浙江省近20%的地区生产总值和23%的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656元,为全国的1.53倍,是1978年的181.9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71元,为全国的2.30倍,是1980年的139.1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二和第一。

  改革开放再出发,展望未来,宁波市将努力为实现全省“两个高水平”建设目标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挑大梁、当先锋。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高水平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成为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名城名都”;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高水平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名城名都”。

  四十载峥嵘岁月稠 看甬城如何华丽蜕变

  40年沧桑巨变,40年辉煌成就。上周五,宁波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宁波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仲朝发布宁波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巨变。

  宁波成就:从商埠小城向现代化国际港城华丽蜕变

  产业结构持续升级。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32.3:48.0:19.7演变为2017年的3.2:51.8:45.0,基本形成以智能经济等新经济动能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农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体系。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6.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14.1亿元,年均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9.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5105.5亿元,年均增长14.8%,基本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制造体系,拥有8个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锻造出162个全国“单打冠军”。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4.0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4427.3亿元,年均增长13.8%。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7392.5亿元和17125.3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3465和2488倍。

  民营经济是宁波经济的最大亮点。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民营经济成为推动发展的主力军,贡献了全市80%的税收、约65%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出口、85%的就业岗位、95%以上的上市公司与高新技术企业。17家宁波企业跻身“2017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居全国城市第七位。

  国际大港地位全面奠定,开放经济勇立潮头。1978年宁波港的货物吞吐量仅有214万吨,2017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10.1亿吨,是世界上首个超“10亿吨”的大港,连续9年蝉联世界港口吞吐量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达2461万标箱,位居国内第三、全球第四。1985年全市外贸进出口额仅为0.1亿美元,2017年达到7600.1亿元(折合1122亿美元),是浙江省首个、全国第8个进出口总额超千亿美元的城市。

  创新驱动发展加速。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10年的1.66%提高到2017年的2.46%,发明专利授权量从2010年的1209件增加到2017年的5382件。创新主体大幅增加,培育省级企业研究院69家、市级企业研究院12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390家。

  现代都市璀璨夺目。改革开放初期,宁波城市建成区面积狭小,仅有18.3平方公里,2017年市区面积扩大到373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45.49平方公里。全市人口规模从1978年的458万人增长至2017年的800万人,1978年非农人口比例为13.9%,2017年城镇化率达到72.4%。城乡一体化水平走在前列,慈溪、余姚跻身全国20强县(市)。2017年的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1.8:1,低于全国平均的2.71:1。

  现代交通建设日新月异。基本形成“一环六射”高速公路主骨架,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513.9公里,公路网密度居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心城区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公共自行车为延伸“四车一体”的公共交通体系。

  居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656元,为全国的1.53倍,是1978年的181.9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71元,为全国的2.30倍,是1980年的139.1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二和第一。

  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基本建立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17年末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29.6万人、380.8万人、269.3万人、330.9万人和266.2万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5%,大病医保制度实现全覆盖,医保待遇水平居全国城市前列。

  教育医疗事业蓬勃发展。1978年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90.2万人,2017年在校学生增加到131.6万人。基本构建覆盖城乡、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各区县(市)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认定。普通高校从上世纪80年代的5所发展到16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15.6万人。医疗卫生服务稳步提升,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城乡公共卫生管理网络体系。2017年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157个,是1978年的4.38倍。

  环境质量总体趋好。2017年,城区空气优良率达到85.2%,环境空气质量按综合指数计算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17位。持续推进“五水共治”,完成饮用水源保护、工业重污染行业整治、落后产能淘汰等重点项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0%,率先创建“污水零直排区”。成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宁波化工区、宁海临港循环经济示范区等初步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链。

  港口开放创新活力人民共享

  40年风雨征程,40年春华秋实。“回首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坚忍不拔、奋勇开拓,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形成了许多宝贵的发展经验。这些经验闪烁着宁波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弥足珍贵。”说到宁波改革经验,陈仲朝总结了五条。

  经验一:坚定不移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主导战略

  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决定着宁波的前途命运和发展兴衰。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宁波就酝酿出“以港兴市、以市促港”

  的战略思想。1994年市第八次党代会把“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确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主导战略。此后,历届市委、市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都把发挥港口功能和带动作用置于宁波发展的战略地位。在“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的指导下,宁波港口迅速发展,从区域内河小港成长为世界级大港,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形成了“港城共荣”的大好局面;宁波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相继成为沿海首批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跻身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和长三角城市群中五个都市圈之一。

  经验二:发挥开放这一最大优势服务国家开放战略

  陈仲朝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宁波紧紧抓住了国家对外开放每一次重大决策的历史性机遇。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宁波相继抢抓了外资引进和外贸发展的机遇。本世纪初以来,宁波又抢抓了“走出去”机遇,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现在,宁波正在抢抓国家全面构建开放新格局的重大机遇,创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积极申报自贸区和自由贸易港。“可以说,宁波在对外开放方面每迈出一步坚实的脚步,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格局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经验三:坚持跟进与创新相结合的改革策略

  “善创业、敢创新”是宁波人民历久弥新的文化特质,宁波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宁波人民生动的创业创新史。宁波市委、市政府充分引导和激发人民群众的胆识和勇气,积极鼓励广大群众“洗脚上田”“行商闯天下”,形成了千家万户搞创业、千方百计促创新的浓厚氛围,培育了敢为人先、勇立潮头、遍布海内外的甬商大军,造就了面广量大、集群发展、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大力弘扬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对一时看不准、没有把握的或者不具备先行先试条件的改革,采取跟进式的改革策略,积极学习其他地区的改革举措,一旦为实践证明有效,就及时拿来吸收、为我所用。

  经验四:争取一切外部积极因素推动宁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外部积极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合力推动。向上,积极争取中央、浙江省对宁波发展的大力支持。从中央提升宁波的城市地位、确立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国家对宁波的大力度投资到浙江省委、省政府全力推动宁波舟山港的一体化、支持建设宁波港口经济圈和都市圈等,都凸显了国家和省对宁波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产生了巨大的杠杆效应。向外,积极动员吸引海内外“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参与宁波的建设。在邓小平“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指示鼓舞下,海内外宁波籍人士为宁波的开发开放全力奔走,直接投资或牵线搭桥支援家乡建设。

  近几年来,宁波又深入推进“甬商回归”和“甬智回归”。同时,依托毗邻上海、地处长三角的区位优势,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接受上海辐射,深入开展区域协作,利用上海雄厚的资金实力、发达的科技人才资源和国际化功能,带动宁波的跨越发展。

  经验五: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只有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使发展与改革始终得到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才能永葆发展事业的民心基础与不竭动力源泉。在改革开放初期,宁波坚持“放水养鱼、藏富于民”,让人民最大限度地享受发展成果,使得民营经济得到喷涌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推进期,面对利益格局的变化和深刻调整,宁波着力构建机会均等的社会环境,完善相对公平的分配机制,营造优化发展环境。在改革开放的深化期,宁波通过推进全民教育均衡、建立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政策措施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努力促进绿色发展、生态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

  宁波未来: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名城名都”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将锐意进取、乘势而上,全力书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宁波篇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争先进位、赶超一流,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力进军。”陈仲朝表示,按照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宁波市委关于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加快推进“名城名都”建设的决定》的部署安排,主要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高水平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成为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名城名都”;

  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高水平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名城名都”。

编辑:甘居鹏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