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市天天说 正文

2022年亚运会前 杭州城北将崛起“运河新城”

2017-11-30 08:57  来源:杭州网-杭州日报 通讯员 计慎忆 记者 熊艳

  宣杭铁路绿化带效果图

  图片由市运河集团提供

  这两天杭州一波降温来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虽应了秋景,但不管大雨小雨,对一座城市而言,除了诗意,更是一种考验。

  日前,有条动态在朋友圈中被刷屏:“2022年亚运会前杭州将基本完成运河新城的建设。”其中,运河新城的建设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亮点——海绵城市理念。“建成后它让新城在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让‘城市’有弹性、会吸水、会呼吸。”市运河集团工作人员介绍道。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是粗放式、破坏式的,海绵城市则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低,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LID)。”工作人员介绍道。

  运河新城规划范围东至拱康路,西至巨州路(通益路)及京杭运河,南至石祥路,北至余杭界,规划面积约7.27平方公里。区域内水系发达,除京杭大运河外,另有12条河道,总河长达14公里。

  运河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将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水资源和自然条件以及防洪排涝、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构建起包含建筑小区、市政道路、景观绿地和中央雨洪调蓄系统在内的四级雨水综合利用体系。“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我们在雨天时,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让市民在雨天,出行更方便;让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让我们的城市更美好。”工作人员说。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了很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除了对降雨径流管控、避免“城市看海”外,还包括黑臭水体治理、尾水资源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构建、绿色净化功能利用、水环境综合治理以及亲水环境打造等。

  宣杭铁路南侧绿化带是海绵范本之一

  目前运河新城区域已建成的基础设施中,宣杭铁路南侧绿化带即是海绵范本之一。

  宣杭铁路南侧绿化带位于拱墅区康桥街道,运河新城北部,东起拱康路,西至运河路,南起郁世门路,北至宣杭铁路,工程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100米,绿化面积约11.8万平方米。该地原是一处农居点,地势低洼,杂草丛生,积水泥泞。为提高运河新城北部人居环境,2015年12月,宣杭铁路南侧绿化带开工实施;2017年该工程完工,目前已成为一处游人休憩赏景之所。

  这个绿化带的建设理念就是,面对低洼地势环境,工程建设之初即以生态优先为原则,树立“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采用生物滞留、下沉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设施,将“海绵城市”理念贯穿建设全过程。以自净为例,此区域充分利用植物与环境的自净功能,形成微型生物循环链。“在水岸边种植观赏性较强的黄菖蒲、睡莲以及荷花、芦苇等净化功能较强的水生植物,在低洼积水处挖出池塘,形成雨水花园,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绿地植物、花草。在枯水期,滞留的雨水可以滋养沿河植物,供给花草,从而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微型生态循环链。”工作人员说。

  未来,还将有一大波低影响开发工程将在运河新城实施,预计总建设面积达4.13平方公里,占总域面积的50%以上。未来,运河新城基础配套将更完善,将成为大运河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月”。

编辑:徐光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