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前天收治今年首例入伏后的热射病重症患者。入院时,患者王先生体温41℃,人已失去意识,不仅牙关紧闭、大小便失禁,身体还一直处于抽搐状态。
收治的王先生58岁,铁路工人,平素体健,不愿开空调,也不爱开电扇。前几天,他还大量饮过酒。前天上午,他像往常一样,顶着骄阳开始日常工作。干了1个小时左右,工友发现王先生有些“不正常”;紧接着二十分钟后,王先生整个人不行了!
一旁的工友赶紧联系家属,将他送到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医生根据症状判断,王先生得了热射病,立即抢救。目前,他已经脱离生命危险,但仍处于低钾低钠状态,正在ICU内接受治疗。
50岁以上人群排热能力差 得热射病不及时送医恐危及生命
从7月12日到昨天,杭州已经连续6天最高气温都在37℃以上。医院里,因高温酷暑而引发不适、甚至更严重症状的病例逐渐增多。短短两天时间,市三院就收治了三名热射病病人,医院说,这个频率是相当高了。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周逸丹主任医师说,50岁以上人群体质弱,排热能力差,得热射病如没有及时送医,10个人里面有8个后果严重,救不回来。像前面说的患者王先生前一天还大量饮酒,更是加重了心脑血管负担。还有一位患者是拾荒老人。
事实上,早在7月10日,余杭一院就已经接诊过一位热射病患者,入院时体温高达42℃。
那位患者也是五十多岁,姓张,热晕在路边,是被交警发现送入了余杭一院。
余杭一院急诊科用冰袋、冰床等给张先生降温,同时还用冰盐水输入等,抢救了1个小时,终于把张先生的体温降到了38℃,但因为他还患有其它疾病,接下来还需进一步治疗。
一旦发现身边的人出现意识不清或晕倒 请试着帮他(她)降温并拨打急救电话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预报,至少未来10天,大范围高温还将继续主宰我国。市三医院周逸丹主任说,热射病是高温环境下较常发生的一种疾病,通俗地说就是严重中暑。
热射病又分为两种,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劳力性热射病患者,大多是因为在高温环境下进行高强度体力活动而导致的。出现热射病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降温处理,很有可能会对多脏器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尤其是大脑内的神经细胞,受损后相应的功能就会缺失,很难治愈。如果患者晕倒后,周围无人及时发现,还有可能导致死亡。
所以,一旦发现身边的人在高温环境下出现意识不清或者晕倒后,可以初步判断他是严重中暑,此时应对其进行一些必要的院前处理,这对抢救生命尤为重要。
热射病的表现多样, 但如果在夏季热浪期,发现长时间暴露于日光下的年轻人出现高热、抽搐和昏迷,或在通风不良、湿度较大的环境下,有感不适的老弱病残或产妇,说明此时的情况很有可能足以威胁病人生命安全。在试图给病人降温的同时,应迅速拨打急救电话或立即前往就近医院,尽快得到专业的医疗救助。
50岁以上得热射病病死率高达80%
市三医院周逸丹主任介绍说,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一般中暑可分为三类——
首先,先兆中暑,有高温环境中的训练、劳动史;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其次是,轻症中暑,先兆中暑症状加重;早期循环功能紊乱;面色潮红或苍白、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大量出汗、脉搏细数、血压偏低;恶心、呕吐;肌肉酸痛;体温升高至38.5°C以上。
还有重症中暑,在上述症状基础上出现意识障碍;内环境紊乱,循环衰竭和器官功能损害。
“铁路工人王先生得的热射病,就是中暑里最严重的一种,作为一种致命性急症,对高温环境适应不充分是致病的主要原因,以高温和意识障碍为特征。热射病病死率介于20%~70%之间,50岁以上患者可高达80%。”
空调温度打太低也会引发中暑
当然,热射病的发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可能在轻度中暑时就已经感觉难受了。
余杭一院蒋寅生医生说,要预防中暑,家里空调温度不要打得与室外温差太大,一般相差5℃-7℃为宜,不然容易引发不适。常见的轻症中暑,病人会表现为头痛、头晕、体温升高、出汗减少等症状。
出现中暑症状时,首先要迅速从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解开衣领,同时用浸湿的冷毛巾敷在头部,并快速扇风。轻者经过上述处理一般会逐渐好转,再口服一些人丹、十滴水等,并喝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如淡盐水等即可;重者,除上述降温方法外,还可用冰块或冰棒敷其头部、腋下和大腿腹股沟处,同时用凉水反复擦身、扇风进行降温。外出旅游或出差时若感不适,可用人丹、清凉油、风油精等降温药品,在太阳穴处涂抹。
七类人群容易中暑 怎么尽量避免中暑?
通常,有七类人群容易中暑——
幼儿。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具有保温作用的棕色脂肪含量多,不利散热;
老年人。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散热功能差;
心血管疾病病人。炎热天气加重心血管负担,心脏功能不全者,热量不易散发;
糖尿病病人。多尿引起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伴有心血管和周围神经病变时更不易散热;
感染性疾病。产热加速应激,使机体儿茶酚胺类物质产生增多,收缩皮肤血管,不利于出汗散热;
在高温、通风不良环境下作业者;
孕产妇。
那么,怎么尽量避免中暑?
医生建议——一定要关注天气、气温变化;
在常温下,健康人每天摄水量2000—2500毫升。炎热天气,改善劳动及工作环境条件,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充分供应含钾、镁、钙盐防暑降温饮料,备用防暑降温药品(如清凉油、风油精、人丹或藿香正气水);
天气炎热和湿度较大时,尽量避免强体力劳动。大运动量活动要有热适应过程,充分补充防暑饮料,防止脱水;
发现中暑先兆及时治疗;
年老体弱、慢性疾病病人和孕妇、产褥期妇女应改善居住环境,穿宽松透气浅色服装,注意合理营养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