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1日讯(通讯员 李艳姿)早起晨练,健步走道就在家门口。小孩上学、老人看病,步行即可。下班买菜,农贸市场拐弯就到。在建德,这些美好构想正慢慢照进现实。
近年来,建德市按照5分钟邻里生活圈、15分钟社区生活圈、30分钟镇村生活圈、城乡片区生活圈4级时空体系,文体、教育、医疗、商业、公用、福利6类生活需求,科学配置美丽城镇生活圈体系。从“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一站式”的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绣花精神 设施短板“补”起来
打造幸福生活圈,提升居民幸福感,是事关民生的大事。近些年,建德在慢慢补齐各项短板,对照美丽城镇建设“十个一”工程标准,对各城镇现有资源开展全面调查,按照规模要求和配置标准,进行必要的补足。
最先上马的,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区截污纳管、“公厕革命”等民生工程陆续完成,新建停车场、新增停车位,老城停车难现状得到缓解。棚户区改造征迁的数据直线上升,涉及半个古城的居民,“蜗居”“倒马桶”现象成为历史。全长18公里的“三江两岸·建德绿道”被评为浙江省最美绿道,环境的变化有目共睹。
“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在建德建设美丽城镇的过程中,这些理念贯穿始终。
据了解,建德重视存量挖潜,对存量资源进行微改造,实现空间再利用和功能有机更新。比如,大洋、杨村桥等乡镇针对缺乏开放性大型室内文体场所的短板,推进企业机关学校设施的开放共享,有效实现了停车场、文体设施的分时段高效利用。又如,东门街施工时发现的“尚书坊”牌坊基座,在适当调高基座高度、安放玻璃保护罩后,被打造成街头微景观,并增加游客休息座椅。在精细的“绣花”功夫下,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和谐共鸣。
数据显示,今年建德全市美丽城镇新建项目161个,年度投资19.8亿元,与之前小城镇综合整治项目相比,新建投资额减少22.9%。
高效办事 服务功能“连”起来
王建娟是大洋镇建南村专职网格员,同时也是最多反映一次代办窗口的工作人员。2019年10月5日中午,她接到村民的反映:“两石塘自然村,门口塘下樟树根头路段,路面坑坑洼洼,崎岖不平,难以行走,已有老人和小孩在此摔倒,希望村里的领导干部能够重视,并尽早将这条路整修好。”
群众有所呼,干部有所应。王建娟立即向建南村村两委工作群里汇报情况,并得到书记主任一致认可。 次日,王建娟与村里的工作人员去实地勘察后,买来10包水泥和沙子,同时安排水泥工到现场施工。短短一天时间内,崎岖的道路变得宽敞平坦,切切实实增强了群众幸福感。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在建德,这样的“高效率”并不罕见。
近年来,建德以“设施互联互通、服务连片成网”为目标,推进2条“动脉”建设,一条是城镇绿色慢行系统,将服务中心和公共设施、公共空间、绿地绿道等连接起来,形成覆盖社区的公共服务网络;另一条是城镇数字网络,推进“城市大脑”向小城镇延伸,鼓励嫁接各类智慧场景,全面提升优质服务供给能力。目前,通过“网上办、掌上办”+“最多反映一次”信访代办制,各城镇基本实现民生事项办理足不出户;医共体建设深入推进,通过“市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智慧医疗系统,实现掌上名医远程看诊、卫生服务中心就地取药,有效弥补空间上优质医疗资源短板。
乡村善治 共建共享“和”起来
临近午饭时间,大慈岩镇上吴方村村民方建红的家中飘出阵阵饭香。每天,方建红都要帮助腿脚不便的独居老人做饭菜,并义务送到他们家。
近年来,许多乡镇和村里都为老年人建了食堂,好吃不贵,但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送餐“最后一公里”成为难题。大慈岩镇推行“新时代·邻里睦”德治理后,探索邻里助餐服务,2019年底开始在上吴方村试点,今年逐渐向檀村村、陈店村等辐射,并将推广至全镇,充分发挥邻里互助优势,重点为行动不便、无人照料的残疾人和孤寡老人提供邻里送餐服务,切实解决送餐“最后一公里”难题。
大慈岩镇“邻里睦”只是美丽城镇共建共享的一个缩影。
记者了解到,为打破传统居住小区的界限,按照开放共享的思路建设邻里中心,根据需要服务的居民数量统一规划、合理布点,赋予邻里中心商业、便民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文化阵地等多重功能,有效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比如,梅城镇一板桥邻里中心,通过集成公共阅读、四点半学校、志愿服务角、“宝贝”学堂等服务功能,妥善解决附近居民子女放学后管理难题,建成10个月接待和服务人数超过5000人次。依托邻里中心,各乡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阵地,建立乡村善治十支队伍,因地制宜发展“三治融合”模式,涌现出寿昌镇“微治理”、莲花镇“智慧管家”等有效做法并在全市复制推广,基层治理合力和效力进一步提升,走出了一条乡村善治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