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行宫燕楼 石潇俊 摄
浙江在线6月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石潇俊 通讯员 童悦)清晨5点,天刚蒙蒙亮,居住在浙江临安河桥镇老街上的陈雨英就起身走进厨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2016年,66岁的陈雨英从杭州回到河桥镇,用打工半辈子攒下的积蓄,开了一个由三间房组成的民宿,取名“行宫燕楼”。
老街坐落在临安蒲溪、昌南溪、昌化溪三水交汇处,古时“河桥一带,几里许,烟火不下千家”。 后又几度繁华几度衰败,逐渐被遗忘在市井灯火之中。
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美丽城镇建设,将沉寂许久的河桥镇重新展现在人们眼前。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像陈雨英这样的老河桥人回到故乡,或颐养天年,或回乡创业。
近日,记者前往河桥镇实地采访陈雨英,倾听她半生漂泊,又落叶归根的人生故事。
陈雨英 石潇俊 摄
迫于生计离开家乡
1994年,改革开放打开了市场经济的大门。河桥镇和当时的很多乡镇一样,面临大量人口外流的窘境。镇上留下的,多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年幼的儿童。
那一年,陈雨英44岁。她和丈夫既要奉养古稀的双亲,又要抚养还在读书的子女。陈雨英和丈夫经过商量,咬着牙离开了生活半辈子的故乡。
在杭州,夫妻俩为了生计到处奔波。陈雨英做过钟点工,开过网吧,开过棋牌室。
眼见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但在她的心里,却始终有一个遗憾。“这么多年带着母亲一起在外奔波,导致母亲没能好好安享晚年,很早就过世了。”
回忆往事,陈雨英感慨万千:“母亲不会用电话,有时都是请邻居打电话,那份孤独感可想而知。”
陈雨英不是没考虑过回老家,但当时的河桥镇,无论是镇容镇貌还是交通,都不适合回乡创业。
就这样到了2016年,两个子女都已经成家。66岁的陈雨英终于回到家乡,并按照她自己的设计,在老街入口处开了一家民宿。
目睹家乡变化决定返乡
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回来,陈雨英坦言,主要是家乡这几年的变化,令她感到既欣喜又意外。
当曾经千帆林立的盛景成为过去,河桥镇敛尽光华,重归宁静,只留下了一座座白墙黛瓦的徽派古建,和四周延绵的群山、流淌千年的江水一起,诉说着这里曾发生的故事。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着河桥古镇、柳溪江、瑞晶石花洞等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河桥大力开发旅游资源,近几年先后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浙江省生态镇”“浙江省旅游强镇”等美誉。
河桥镇 来源:河桥镇
2020年1月,河桥镇入选美丽城镇示范创建试点,主打文旅特色型样板镇,以“全域景区化”为路径,打造浙西集“山水观光、文化体验、农业创意、康体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休闲俱乐部”。
通过对柳溪江绿道建设、老街污水管网提升改造、老街基础设施提升改造等3个建设类项目以及文旅融合发展、非物质文化保护、垃圾分类示范创建、举办文体活动等4个非基本建设类项目的推进,古镇河桥过尽千帆,芳华依旧。
目前,全镇已拥有民宿50余家,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民宿,如僻地寒楼、玖隐空山、初忆小院等,不断涌现。
“我时不时会想起小时候,十里八乡的人到河桥赶庙会,母亲把大家接进屋,喝着茶聊着天。”陈雨英说,“我一直想再看到这样的场景,就开了这家民宿,等以后做不动了,我就坐在门口看着老街上的行人,像小时候一样。”
“那会是一副什么样的场景呢?”
“喏,就像那样。”
陈雨英用手指了指进门墙上的壁画。画中的三江口牌楼林立,商贾云集,一叶叶小船穿梭在千里江面上,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