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的面积、个性的装修,一个个咖啡小店正在身边落地开花 张鑫/摄
浙江在线6月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鑫)早上8点,杭州白领小张在刚刚开业没多久的报刊亭咖啡馆买了一杯香气四溢的拿铁,开启了崭新的一天……
随着咖啡文化的兴起,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咖啡馆在悄然生长。从最早进入中国的星巴克,到近几年声名鹊起的廉价咖啡品牌“瑞幸”,再到小红书上炒得火热的网红咖啡店,甚至是报刊亭咖啡馆、菜场咖啡馆,不少消费者发现,一个个咖啡小店正在身边落地开花。
曾经,中国的茶文化让一部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如今,咖啡文化也在逐渐渗透进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层级丰富
中小型咖啡店越开越多
在杭州马市街上,一座不起眼的公共自行车服务亭被改造成了一家咖啡馆。这家店名叫Too Emotional的咖啡馆,可能是杭州城里面积最小的一家了,而就是这么一家面积只有几个平方米的小店成了最近很多咖啡爱好者的网红打卡点。从外面看,它跟普通的公共自行车服务亭没啥两样。要不是闻到了阵阵咖啡香以及熟悉的磨豆声,你很难注意到它的存在。
公共自行车服务亭咖啡馆 张鑫/摄
老板娘是个热爱咖啡的人,在交流中记者了解到,这家咖啡馆的年租金大概是7万元-8万元,在马市街这个黄金地段确实便宜,可用面积也很小。据老板娘介绍,开业的十多天时间里,有不少客人是看了相关公众号文章以后来尝鲜的,目前总体的客流量还可以。“我们不只想做个网红店,未来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成为融入大家生活的咖啡小店,在你的上班路上买上一杯咖啡成为日常。”
另一家坐落在中山南路上的“half day”咖啡馆,下雨的日子店里的客人不多。老板王先生是个随性的人,这是他开的第三家咖啡馆了。
2011年,王老板初次涉足咖啡行业,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家咖啡馆。“十年前的咖啡市场确实不大,无论是同行们用的咖啡机还是咖啡豆,质量和种类都不能和今天相提并论。”没有互联网的推广、没有较大的客户群体,也没有投资创业的经历,王老板的第一家咖啡馆以失败告终。
社区型咖啡馆 张鑫/摄
随着市场的成熟和经验的积累,王老板的第三家咖啡馆开得有声有色。而这些年里,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喝咖啡的人确实多了,但竞争的残酷依旧存在。王老板说:“目前国内的咖啡馆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以星巴克为主的国际连锁品牌店,一类是像全家、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混合型店面,最后一类就是像我们这样的社区型个体小店。目前很多消费者还并不十分清楚各类咖啡的定位,比如在星巴克这样的连锁店里追求社区型小店的舒适和环境,又或者在我们这样的店里希望喝到一杯廉价的咖啡。未来随着市场和消费者的逐渐成熟,咖啡馆的层级和定位会愈发明晰。”
在他看来,社区型咖啡馆,最重要的生存法则就是培养一群固定的客源,保证产品的品质。“无论是周边的居民,或者是上班白领,还是周末来休闲的散客,还是得让大家记住你的存在,形成一定的消费习惯。所以每家咖啡馆在开业的2-3年之内是最为关键的,成败与否也就在于此。比如疫情期间,我们只能做外卖生意,这段时间内我们最大的客源就是封闭管理社区里的居民。他们会买咖啡成品,也会买咖啡豆,甚至会买我们的鲜奶回家。有了固定的消费群体,生意自然能做得下去。”
政策扶持
咖啡消费潜力巨大将迎新机遇
根据美团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小店韧性报告》显示,2019年有百万家小店在美团获得订单和收入,其中餐饮商户占比超六成,住宿商户近两成;而餐饮行业86.7%的商户为个体店,85.8%的商户员工人数在5人以下。门面不大的社区型咖啡小店,照样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另据International Coffee Organization(国际咖啡组织)数据显示,2013年~2017年,以欧盟、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咖啡消耗量缓慢增长或已停滞,而以瑞士、挪威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咖啡消耗量出现下滑;相反,中国咖啡的进口量自2000年以来呈现指数型增长,尤其是2015~2017年,咖啡年消耗量从7.1万吨增至12.9万吨,增加了82%。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中国的咖啡市场的确处在一个上升期,咖啡市场潜力巨大。
6月4日,商务部发言人高峰在网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关于支持商贸流通领域小微企业,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以推动发展小店经济为主要抓手,加快小店便民化、特色化、数字化发展,推动形成多层次、多类别的小店经济体系,促进商贸流通小微企业增加就业、扩大消费、提升经济活力。
行业崛起+政策扶持,咖啡小店们的未来也变得更加明朗。一位从事咖啡行业多年的业内人士表示,今年的疫情虽对实体经济有所影响,但“口红效应”或将让咖啡市场迎来新的消费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