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即时报 正文

探寻老区蝶变背后的故事 开化:钱江源头红旗展

2019-08-02 08:32:23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万笑影 于山 县委报道组 刘志科

zjrb2019080200008v02b021.jpg

党员在浙西革命斗争纪念馆宣誓墙前重温入党誓词。 开化县党史文献科供图

  浙江在线8月2日讯(记者 万笑影 于山 县委报道组 刘志科)乘坐动车到开化后才知道,火车站位于该县的“南大门”华埠镇。驻足在出站口前的广场上,听着对该镇“新四军主力集结组编地”的介绍,我们仿若进入了一个时光隧道:

  80多年前,一道“抗日的铁流”从这里奔赴前线,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浴血奋战。作为衢州唯一的革命老区县,开化共有9个老区乡镇,108个老区村。在这里,建立了中共赣东北省委在浙江的第一个党支部——油溪口支部,并建立了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和中共浙皖特委……

  如今,这个地处浙皖赣三省交汇处的革命老区县,被整体规划为钱江源国家公园,正以红绿相融的魅力,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

  时节如流,奋斗不止。开化在致力翻天覆地变化的过程中,如何借力优势紧抓机遇?在面对瓶颈时,又是如何另辟蹊径?红色基因的挖掘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带着好奇,我们由南往北,走进池淮镇油川村、杨林镇下庄村、马金镇石川村等革命老区村,探寻美丽嬗变背后的故事。

  边界小村“融”生活

  “来看病的人中,大概三分之二都是从江西过来的。”早上7时不到,距开化一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数百米处,下庄村卫生室内,一如往常坐满了人,唯一的医生叶德林更是忙得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被“挤”出门外的我们,隐约看到排起长龙的车队后面,还不断有“新成员”加入。

  “跨省”看病图的是啥?聊了一圈后我们得知,“相信叶医生”是一个答案,但更多人的回答是“方便。”

  下庄村位于浙赣交界处,到江西省德兴市和婺源县都是30分钟左右的车程,事实上,对于江西那些靠近省界的村子来讲,来下庄村,也许比他们去村所在的镇还便利。

  历史与现实似乎又重叠在了一起。“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化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运送了大量的食盐、棉花、布匹等重要物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该县党史文献科科长余永山认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关键因素,“其中一条红色运输路线,就是经下庄、白沙关,转运到赣东北苏区的。”

  这条运输线已在时间的长河中转换成了血脉相融、生活交融。“虽然没有具体统计过,但我们村子里江西媳妇还挺多的,而在隔壁的德兴市板桥村里,咱们这边嫁过去的也不少。”下庄村支部书记程富生介绍,因为村幼儿园今年下半年才能建好,现在村里适龄儿童中,大概有20人是到板桥村上幼儿园的。

  生活、文化、经济……先天优势带来的变化,如涟漪般扩散。程富生带着我们来到了该村的“经济中心”小关自然村。看着来来往往的货运车、小轿车忙碌地行驶在穿村而过的省道上,我们已很难想象,80多年前那段风雨如磐的岁月——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数个挑着重担的人正在连夜赶着路,他们喘着粗气却不敢说话,只为把担子里的重要物资运出去。

  如今,顺着程富生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只见道路两旁,农家乐一家连着一家,“很多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的车都往这里过,现在平均每天的车流量能达三四千辆左右。从20多年前搭建加水冲洗点,到后来的农家乐开办潮,这里借力地理优势发展了起来。”

  “不过,光吃老本也不行。”话锋一转,杨林镇组织委员程磊谈起了“近忧”。原来,在杭新景高速开通的影响下,这两年过路的车辆锐减,客源受到了较大影响。“现在23家农家乐,都是开在省道两旁的,再往里走的都关掉了。”在程磊看来,还是要在“优”字上做文章。

  “优”字落到实处,就是提升生态环境。新建自然村公园、做靓省道沿线庭院绿化、修复银岭关古道、新建王坞和高坞林道……在镇政府的支持下,下庄村努力在提升自己上下功夫,改变也在悄然发生:精心策划的体验边关情活动、便宜的住宿费、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等,渐渐把一些游客留了下来,从吃一顿饭变成住一晚。

  “这也是开化发展的大潮流。”程磊介绍,从2013年开始,衢州就对开化取消了GDP考核,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国“多规合一”试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国家级试点先后落地,各镇各村就像“大花园”里的“小园丁”,齐心合力探索着经济生态化、全域景区化、景观公园化的转型之路。而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全县乡村旅游也呈现火爆增长的态势。据统计,去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291万人次,同比增长24.69%;旅游收入82.95亿元,同比增长25.49%。民宿农家乐床位突破万张,直接营业收入增长30%以上。

  花蜜园中“致富经”

  在池维镇中畈村,跨过1米余宽的沟渠,沿着山坡再走10分钟,看到一片种满了手指粗细树苗的花蜜园时,我们长长地舒了口气:总算找到了油川村支部书记叶文丰。

  此时,叶文丰正在向中畈村村委会委员丁建平请教如何建造蜜园。头顶烈日,汗流浃背,两人却毫不在意。直到回程的路上,叶文丰才有空和我们谈及此行的缘由。没想到,一次追寻革命旧址的采访,却让我们发现了开化为增加革命老区群众收入,全力推进的一个甜蜜产业。

  说起开化革命斗争史,就不得不提中共赣东北省委在浙江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油溪口支部。当年, 5名优秀青年在村后山脚庄严宣誓,宣告党支部成立,点燃了方志敏创建的赣东北(后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向浙西开辟的星星之火。

  虽然这两年,叶文丰也想在红色旅游上发力,但因起步较晚,再加上景点也单一,一直不温不火。“不过,旧址的改建扩建计划,已经获得了镇里的肯定。我们打算重现当年承担了运输‘重任’的码头,以及当年油溪口支部党员的宣誓地。”与此同时,叶文丰还在拓宽农业产业渠道上动起了脑筋。

  蜜园就是他跨出的第一步。“其他产业不能发展吗?”我们问。“试过,但没成功。”叶文丰叹了口气告诉我们,村里也曾试过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清水鱼,但折腾了好几个月却无奈发现,精挑细选的试验田,水质偏油性,不适合养殖。后来看到村里有人在养中华蜂,又从镇上得知,去年8月县里就加快中峰产业发展专门发了文件,并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于是,村两委商量后决定,建蜜园。

  期间,他还听说了一个发生在7年前的故事:县老促会会长陈兴龙从原岗位退休后,便回到老家华埠镇旭日村,偶然发现家门口飞来一群群土蜂,试养后发现,中蜂养殖投资少,见效快,技术门槛不高,是农民增收的一条“捷径”。于是,在他的带领下,县老促会从2016年开始,实施了“户养十桶蜂,种植百株蜜源林,年产百斤蜜,增收万元钱”的项目活动。

  “我也和村里的养蜂户聊过,如果一年四季都有蜜源植物,一桶土蜂,平均每年可产10公斤的土蜂蜜,净利润在千元以上,这可是他们‘随意养’利润的三四倍。”叶文丰的思路是,村里先给大家“打个样”,建个蜜园无偿提供给养蜂户,“这是一个可复制的项目,只要大家尝到甜头,不愁发展不起来。”

  一组数据也给了他信心:据2019年上半年畜牧业生产统计:开化全县中蜂养殖场户3000余个,养殖量达3.8万群,同比增长35.7%,预计全年可产土蜂蜜120余吨,以每斤售价120元以上计算,年产值可达4000万元。

  如何让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这些革命时期的“优势”,不成为如今阻滞老区发展的劣势,这是一道必答题。在革命老区村库坑村,村两委依托丰富的箬叶资源,采取村集体与个体入股的方式成立了箬叶加工公司。据估算,这个总投资200万元的公司,可产生年利润20万元。而且,从事箬叶采摘的80名村民,如果以每天收入200元、采摘期3个月来计算,每人年收入能增加1万元左右。

  为老区群众增收致富,开化正努力寻求不同解法。据悉,2018年,全县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617元和17283元,同比增长8.9%和9.8%,同时实现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5.9%。“为了推动农业产业在培优扶强中提质增效,县里还专门修订了农业产业专项扶持政策,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红色火炬代代传

  听说我们要去石川村,不少人都很疑惑。确实,在108个老区村中,石川并不显眼,甚至可以说,无论是从红色基因挖掘,还是经济发展速度,该村已落后了不止一步两步,“起码十年。”《马金镇志》主编张义宏这么评价。

  但落后不代表自怨自艾。在石川,说起革命英烈张春娜,仿佛人人都有说不完的话:当年,未被子弹击中要害部位的他,躲入村后大堂山的石洞里疗伤,伤愈后又重返游击队,继续战斗。

  就像“打不死的张春娜”一样,这些年,石川村的所有人也都憋着一股劲,“一定要发展。”该村支部书记张家槐的这句话,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不服输的劲儿。

  村口挺立着的火炬雕塑,刻有“红色文化特色村”的卧石,村里随处可见的红色文化墙绘……“红色,改变的不仅是村容村貌,更多的还是村民的精气神。”

  2017年底,一个决定给村里带来了变化。当时,张家槐刚上任没多久,急于寻求发展突破口的他,找到对老家一直停滞不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张义宏,两人合力起草了发展“红色文化特色村”的一系列策划,“当时最发愁的是村口沿街那排违建房的整治,但没想到比想象中的要顺利。”张义宏告诉我们,他至今记得带头拆违的村民说的一句话:“凭啥说起石川就是脏乱差,一定要作出变化给大家看看。”就这样,2430平方米的违建房,不到3个月就全部拆掉了。

  红色景点建起来了,卫生环境也好了,村里还根据张春娜的故事编了一出情景剧。“去年,有人来我们村旅游了,100多个学生到村后山摘观音菜,做观音豆腐,还有一些游客专门来参观村里的红色景点。”村民范林华说,每一点变化,都会让村里人欣喜不已,也更加坚定发展的路。

  开化全县革命活动面积达80%以上,革命遗址、旧址有116处。这些红色岁月遗留下来的印记,镌刻着永不消逝的历史记忆,也传承着永不磨灭的红色精神。在何田乡福岭山自然村,沿着山间石板路走往衢州市第一个市级红色政权——中共浙皖特委旧址的途中,不少村民跟我们讲起了同一个故事——前段时间因连续暴雨造成山路坍塌,该乡田昄村83岁老党员姚那年带头冲在防汛一线。“当时,坍塌的泥石,阻碍了过往车辆的通行,家住不远的姚那年知道后,披了块塑料薄膜,拿了把柴刀,就赶到了现场,从中午十二点一直清理到下午四点。”村民江孝义告诉我们,不少年轻党员得知后,也自发赶了过去,和老党员一起齐心协力疏通道路。

  “忠诚、担当、开拓、奉献”,今年4月初开馆的浙西革命斗争纪念馆中,开化革命精神被总结为这8个字。钱江之源,铁军之源,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红色基因在不断传承中散发出新的时代光芒,谱写出了一个个让人感动万分、让人热血沸腾的故事。

编辑:徐光

相关阅读

城镇原创

人小本事大!生活垃圾分类技能,轻松get√! 拱墅、常山纪委监委共建“山海协作”监督平台 当文明城市创建走进海岛小镇 舟山金塘正悄然改变 “炎”值爆表途中的暖心救助一幕 积分兑换、红马甲“把守”……杭州转塘街道垃圾分类有妙招 西湖区转塘街道:法治围栏添彩美丽茶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