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弄效果图
浙江在线12月1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赵明杰 通讯员 童耀南)临安昌化,这座浙西活力小镇,最近因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总长950米的东西大街,迎来了翻天覆地的路街整治工作,天上的“蜘蛛网”,地下的管道线都将被一并拿下;蜿蜒的桥渡弄和邮电弄内,通过立面工程改造工作将历史印记重新保留进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南屏山上,沿山势起伏而修建八大景观节点已初显风貌,南屏山公园的全新改造为这里带来了灵气和崭新的山水格局。
规划引领,实施“一环一带三街四片多点”总体布局;突出重点,打好拆、整、建、管四套组合拳。眼下,昌化正围绕“千年古镇”这一核心,厚植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产业文化元素讲好小镇故事,全力营造传统与现代相融,山、水、镇特色彰显的城镇新面貌。
攻坚表里
助推小镇蝶变
桥渡弄的由来,与昌化溪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相传昌化大桥尚未建立前,一艘木结构的渡船是当地居民来往两岸,运送物资的唯一通道。而结集的渡头就在此处,故而得名。
如今的桥渡弄俨然变成了青砖、小瓦和鹅卵石的世界。靠着匠人们一锤一凿的精雕细琢,小巷里,房屋前,庭院间,修旧如旧的手艺打磨出渡船古韵特色之余,同样也方便了居民们的日常出行与生活。
“整治后的邮电弄‘活’起来了。” 再往里走到邮电弄,一面描摹了几十年书信变迁之路的墙绘让这里焕发新机,彰显出另一番风味。在老人徐茂财看来,不仅是弄堂,邮电弄弄口的“太平井”也因此“活”了过来。作为背街小巷的整治节点,昌化镇在救“活”古井的基础上,将古井周围的抵挡墙重新修复,同时配置了一组铜像再现古时人们打水、休闲、洗衣的场景,完成了“颜值”与“气质”的双提升。
整治背街小巷之外,昌化还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重头戏集中在对主要干道“脏、乱、差”现象的解决上。以昌化镇东街为例,这条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保留下来的街巷,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与时代“脱轨”,出现交通拥堵、路面积水、飞线乱拉等令人头痛的问题。
为此,昌化在对有碍景观路进行逐路逐街的全方位拆除的基础之上,对东西大街、唐昌街等六条主要道路实施提升改造,包括了截污纳管、强弱电上改下、人行道铺装和立面整治等整治项目,立面整治将本着“整旧如旧”的原则,保留上世纪的风格。
在扮靓街道的同时,按进一步整治规划,小镇还将给每条街道增设公共卫生间和免费停车场等基础配套,丰富服务业态,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让昌化人民在“新地标”中寻回“老记忆”。
桥渡弄墙绘一角
文化作魂
讲好小镇故事
“南屏山、南屏塔是我们昌化的一个标志。”和戴玉林一样,在很多老一辈的昌化人心中,南屏山公园是与儿时记忆分不开的符号。
这座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的南屏塔,修缮之初,塔体俊拔,六面七层楼阁式砖木混合结构内外饰有牡丹、莲花、浪花纹饰,曾引得苏东坡留下“乱石滴翠衣裘重,双涧响空窗户摇”的千古佳句。只可惜随着年轮一圈圈的刻画拨转,古塔逐渐失去往日光彩。
所幸,借着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契机,新一代昌化人正抓紧对南屏山公园进行全方位的整治提升。“既塑形,又铸魂”,为了让公园既有老记忆可找,又有新印象可寻,在改造之初,昌化特意邀请20余位老昌化人集思广益,收集创作人文故事,打造碑林长廊节点;同时还坚持‘一环、一轴、两谷、五区、八景’的主要景观结构,注重因地制宜、本地取材,着力提升公园生态节点特色。
除此之外,以修复清代古建筑群、新建风情水街为基础的南门弄改造项目也即将落成,集文化展示与慢生活于一体,呈现唐昌古镇的魅力;另一边的国石文化城提升项目,也将随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朝着打造“印石之都”步步迈进,助推产业发展。这一个个全新的形象窗口,一座座拥有独特韵味的文化地标,凝结出了昌化独有的风情。
“小镇故事”怎么讲?无论是从背街小巷的整治,还是从南屏山生态公园的改造提升工程来看,昌化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通过深入挖掘文化与集镇的自然与历史积淀,精细梳理小镇人文肌理,因地制宜彰显出不同区域间的山水格局、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上的差异,让小镇在扮靓“面子”的同时充分显现其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