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即时报 正文

七十年艰辛“蛹动” 富阳乡村的美丽蝶变

2019-07-12 09:26:21  来源:富阳新闻网 记者 蒋立红 陈凌 王小奇 王杰 倪华华 摄影 叶盛高 朱啸尘

  乡村,是孕育乡愁的摇篮。在经济落后的年代,“贫穷、闭塞”是农村甩不掉的标签。如今,风景秀丽、道路通达、设施完善、热情好客的乡村,则是美丽宜居的代名词。乡村蝶变,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

  “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富阳,同样经历着自己的美丽蝶变。如今,全区276个行政村中,特色村、精品村、历史文化村落多达120多个。富阳的美丽乡村,不仅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神往之地,更依托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将绿水青山逐步转变成为金山银山。

  安居方能乐业。70年间,从遮风挡雨到品质享受,富阳农民住所之变,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最生动的缩影。

  叶盛高拍摄富阳农村几十年,在他珍藏的相册里,记录着富阳农村房屋的变化。其中,一组富春街道三桥牌楼村金关利家庭三次建造的房子,让记者见到了彼时农村最为真实的面貌。

  上世纪70年代,金关利两口子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建造了第一间房子。这间一层的平房用黄泥糊墙,是金关利儿子金胜根幼年时对家的全部记忆。

  上世纪80年代,金关利家造起了一栋两层小楼,有院子和阳台,读一年级的金胜根和姐姐终于拥有了独立的房间。这栋全村唯一的大窑砖楼房,告诉人们老金家的日子过得平稳而红火。

  上世纪90年代,金关利家第三次搬进新房,这栋三层“小洋楼”,白墙红瓦,房顶还装着避雷针,是当年最时髦的款式。“当时我们家住的房子是村里最新最好的,高兴之余,非常佩服爸妈的能力。”金胜根说,父母勤劳踏实的生活态度,是对子女最好的教育。“金关利家是中国农民的典型,两夫妻勤勤恳恳靠力气讨生活,养儿育女,尽最大努力改善家人的生活。”叶盛高对这对农民夫妻也充满了敬佩。

  “以前的房子只要求实用,现在的诉求是既美观又舒适。”51岁的徐桂生是春江街道临江村人,从事农村建房30余年,见证了富阳农民生活环境之变。

  “30多年前,最好的建材是石灰厂残渣掺石头沫做的砖,1987年前后才开始用实心红砖砌墙。”徐桂生说,从泥瓦房到楼房,再到预制板框架、现浇结构,如今富阳农村采用框架结构的房子不在少数。最能体现功能需求提升的是厕所。“以前造房子压根不考虑厕所,家家户户放马桶。只有时髦的人家,会在一栋房子中留一间厕所。”徐桂生说,当时偌大的厕所里只有一个蹲坑或者一个马桶,洗漱池、喷淋等设备都是后来慢慢出现的新鲜玩意。如今徐桂生建造的农村房子,除了每层合理设置厕所,还要充分考虑空气流通、采光、防潮等需求。

  “过去人们是为了解决居住问题而造房子,现在大部分人是想在农村老家留根。”徐桂生主要的生意都在城郊接合部,他感叹农村房子的建设标准一点不亚于城市商品房。在徐桂生建造的房子里,有30%的户主选择安装地暖,更大比例的人选择安装中央空调等设施。“要说现在的农村,居住体验肯定比城市里更好。”徐桂生说。

  村庄: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宜居指数直线上升

  东洲街道赤松村是富阳第一个做藤编外贸生意的村庄。1983年,叶盛高为这个坐落于山坳里的小村庄拍摄了一张全景照,相对于当时比较普遍的平房,照片中满目的二层楼房记录了这个村庄的富裕。对赤松村人而言,钱包鼓起来的同时还享受到了新的生活方式。

  当时的赤松村是富阳新能源推广的试点村之一。小学语文课本里,用太阳能煮荷包蛋的故事让人记忆犹新。上世纪80年代,赤松村人用太阳能烧水做饭是常态,国外的专家还特地赶到村里考察。叶盛高的镜头里,还记录了当时赤松村家家户户使用沼气的生活场景。农户家门口都有一个沼气发酵池,密封的沼气通过一根软管进入农家。沼气除了做饭,还能在夜里点亮“沼气灯”,较其他村庄点煤油灯,自然超前不少。

  改革开放后农村强劲的经济发展态势,成为农村居住形态升级的最大推动力。位于富春江南岸的八一村就是先行者。进入八一村,一条宽26米、长1300余米的二十四节气大道纵向延伸,两侧支路条条能通车,错落有致的“小洋楼”周围绿树掩映。更让人称奇的是,二十四节气大道下面,早已埋设了直径1米的雨水管道,雨污分流的两套管网投用多年。村里人自豪地说,汛期雨量再大也不怕积水。

  有着媲美城市小区配套的八一村,要感谢1994年起制定的村庄规划。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八一村,是周边最穷的村庄之一。“当时最好的房子是一排13间的木头房子,每户一层,面积只有20多平方米,很像‘兔笼’。”对于过去的苦日子,八一村党委副书记董荣法记忆犹新。他说,因为村里太穷了,青年男子娶妻很不容易。

  八一村的蝶变,源于村庄经济的迅速发展。老村书记喻正其拥有敏锐的时代嗅觉,他带着村里人办集体企业,鼓励村干部带头创业,渐渐地,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农民有钱了就想造房子改善生活,当时村里无序造房的情况较普遍,我们村本身土地又少,不控制好这个村就不像样了。”喻正其介绍,在赴上海等多地考察后,1994年,八一村斥资30万元做村庄规划,实行地上地下同步规划,并明确了“面积统一、宅基地放样统一、高度统一”的“三统一”标准,房屋式样等满足村民个性化需求。如今,536户村民的楼房逐一遵照规划图纸落地,还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村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户均规划面积超过一亩有点奢侈,但时间证明当年的决定是正确的。”喻正其说,之所以能把所有的自留地统一由村集体规划利用,是因为八一村“苦出身、穷出身,大家都相信共产党的决定不会错”。村民董正泉则认为,没有规划就没有现在的八一村,“我们做梦都没有想过会有这样的生活”。而对于自我革新实现村庄蝶变的八一村而言,新时代下的梦想是通过自我更新满足居民的更高需求,用好花园式别墅村的优势,让村庄与杭州富春湾新城的发展联动起来,实现村庄形态与功能的再次升级。

  推动农民居住环境提升,政府也给予了巨大的推动。在全省“千万”工程的大背景下,2003年富阳启动“百千(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场口镇联群村作为工程示范村之一,依托政策红利分步完成11600多平方米的“空心村”整治工程,大大改善了村庄面貌和村民的居住环境。2005年起,富阳开始了农村建房通用图集的尝试与推广工作,市规划局富阳分局每年委托全区优秀建筑设计单位编制8—10套农房通用图集,免费提供给农村建房户,2017年更是一次性为全区农村建房户提供了24套优秀的农居设计通用图集。

  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农民个人的勤奋、村庄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的推动,农村居住形态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富阳农村,美丽农居已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

  下山上山,林峰村人的选择

  沉寂了4个月的富春江,又开始热闹起来,7月1日凌晨,休渔期结束,江鲜开捕。

  这几天清晨,傅国年都会从渔山乡林峰新村家里出发,绕道里山一带鱼市,“谨慎”地挑选江鲜。“江鲜刚开捕,价格有点吃不消,萧山一带都来富阳买,只有客人需要才会带点上山。”他说的山上,指的是林峰山,如今他在山上做起了农家乐生意。

  富春江渔山段沿途是正在修建的春永线,穿过墅溪村,一直往里,经墅溪水库,再之后就是弯弯曲曲的百里生态休闲文化长廊,当地人称这里是“十八弯”。周边,满眼翠绿,景色宜人。

  沿路还能看到很多竖起的“墅溪古道”牌子。这条古道,约5里路,从山脚的墅溪村一直延伸到林峰村,自古是林峰村村民上下山的唯一通道,现在则成为游客们休闲登山的好去处。

  傅国年说:“我从小在山上长大,古道是上下山必经之路,那时候腿脚快,半小时就能跑上山。”

  林峰自然村,海拔530米,人口近300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山村。因山路不通,这里一度非常贫穷,年轻人都梦想着早日“逃”出大山,傅国年也不例外。

  2004年起,渔山乡启动林峰村整体搬迁,在山下建好林峰新村,至2007年,48户168名林峰村民搬迁下山,迁居入户,傅国年就是其中之一。

  2012年,渔山乡以“一圈相连”林道为牵引,以刘氏家庙、石牛山、清凉寺、女娲殿、大西庵等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背景,以景观蕴藏的历史、典故为底蕴,建设百里生态休闲文化长廊,其中墅溪村至林峰村是最早修好的一段。

  头脑灵光的傅国年,看到了机会。2013年,他和妻子筹集20多万元资金,将老房子装修一新,开出了一间名为“醉意林峰”的农家乐,成为林峰山上最早一批开农家乐的村民之一。

  傅国年说:“这几年我们家变化不小,和这条上山路的关系真的很大。路通了,人多了,什么都通了。”

  如今,一条长28.5公里的大安顶环线早已打通,串联起渔山、里山、灵桥三个乡镇,为“安顶三香”——稻香、茶香、墨香联合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好农村路”

  将改变更多村民的生活

  因道路改变生活的还有常安镇景山村村民。这里地处高山,进村道路蜿蜒、坡度高、弯度大,无法达到客车运营的安全标准。

  2017年,为确保年底实现全区行政村“村村通客车”目标,区交通运输局先行制定通车过渡方案,让出租车替代客车临时营运,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问题。

  2018年5月1日开始,常安汽车站到景山村的公交车正式运行,车辆是根据前往景山村和杏梅坞村道路通行条件专门定制的,彻底改变了这个高山村没有公交车的面貌。

  根据2018年富阳建设高品质“四好农村路”三年行动计划,富阳将按照“一心二轴七廊二十线”的规划布局,着力打造“烟雨桐洲”“古渡东梓”“大美龙羊”等美丽公路示范区,320国道沪瑞线、05省道新淳线、19省道中樟线和县道胥高线等四条美丽经济交通走廊精品示范线,并在此基础上,建设“胥高线+俞毕线”“蒋大线+汤程线”“新龙线+新莲线+大何线”等示范路,全面建设具有富阳特色的“四好农村路”。

  到2020年,完成路面维修248公里,路况质量总体保持良好状态,日常养护全面覆盖,优、良、中等路的比例达到92%以上;建设公路服务站16个、乡镇运输服务站11个、港湾式停靠站50个;更新农村客车269辆;新建农村物流服务网点270个,实施“互联网+农村物流”行动。

  做了几十年“乡村厨师”,65岁的场口镇场口村村民徐慧君,退休后却很少有机会给自己的孙子孙女做饭——即便方圆十几里至今还有老百姓惦记她的那些拿手好菜和地道的场口小吃——“现在只有周末才能给他们烧一顿中饭,晚饭就不烧了,没时间呀。”

  身为场口镇“文艺之星”,每天一吃过晚饭,徐慧君就会穿梭在各个排练场地之间。当地很多人都知道,从2015年第一届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开始,她已经连续五届带领团队登上了“村晚”舞台,最近一次是在场口镇文化礼堂举办的2019年“我们的村晚”。“从来没想到过,能在家门口演出、能演给村里的亲朋看,这是件幸福的事”。

  2019年“我们的村晚”上,徐惠君为领队的场口综合文体队表演的节目是《城里老师乡下妹》,她扮演乡下学校的老师,团队成员李燕扮演城里来的老师。节目讲述了城乡文化差异,表现了两派代表从文化分歧到逐渐走向一体化的过程。“导演每年都夸我们的节目接地气。”徐慧君说,“这些题材都来源于生活,以前城里老师来教我们,就是这样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场口村里成立了腰鼓队,一下子点燃了农村妇女的热情。“在此之前,农村基本上没有娱乐,空下来也没有地方去,要么就各家各户打打麻将,要么就坐在一起说说闲话。”徐慧君说,腰鼓队成立以后,村里夫妻吵架、婆媳矛盾都少了很多,“当时队员从二三十岁到六七十岁的都有,富阳城区的老师来授课,大家起初都听不明白,我那时年纪轻,学得快,老师走了以后再教大家”。

  世纪之交,广场舞逐渐风靡全国,徐慧君的队伍越拉越大。“但是和城里不同,那时候我们农村里根本就没有广场。”徐慧君说,为了找个排练场地,她没少操心,“不是随便找块空地就行,要有电,可以放音乐,晚上要有灯光,特别是下雨天要能够挡雨”。找来找去,她看中了村子附近一个废旧工厂的停车棚,但一次雷雨天差点触电的经历,让她至今感到后怕。后来,她自掏腰包,花了3万多元在自家门口搭了个雨棚,作为舞蹈队排练的场地。

  当时,连音响设备都是姐妹们自筹的,更不要说服装、道具了。“过去音响设备很重,为了方便移动,就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到哪里表演,就骑到哪里。”徐慧君说,有次舞蹈队准备到江边的一个村子表演,彩排结束,就把音响设备都留在了村里,结果当天晚上连续降雨、江水暴涨,上万元的音响设备全泡在水里了。

  “这几年条件好起来了。”走上场口镇文化礼堂四楼,徐慧君打开了一个又一个专业的教室,木地板、大开间,两边是练舞蹈专用的落地全身镜,空调、电扇、音响设备也都是镇里和村里出钱配好的,柜子里放的全是演员们的服装和道具。“平时我们就在这里排练,舞蹈、三句半、跳仙鹤,每个节目都有单独的场地。去年我们办‘村晚’,所有节目都是在这里化妆、排练、候场,舞台就在二楼。”徐慧君说。

  举办过“村晚”的场口镇文化礼堂,只是富阳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富阳共有276个行政村,目前已建成247个文化礼堂,计划今年底实现全覆盖。这比全省要求的“2022年实现基本全覆盖”足足提前了3年。新登镇半山村、春建乡咸康村、常安镇沧洲村、常安镇安禾村、湖源乡窈口村……这些村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俨然成了新时代下村民们的精神家园。

  自下而上:农村文化阵地蓬勃发展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在“土地有人耕种、产业有人兴旺”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富阳农民不再只关心田间地头的收成,而是开始关心“文化有人传承、和谐有人构筑”,自我愉悦、自我实现,这就达到了最高层次的自我需求。

  胥口镇的一座老房子就是无声的见证。老房子名叫谦吉堂,建于清代嘉庆或道光年间,上下两层,面积近400平方米,带一个院子。房子在老罗家传了六代,如今75岁的村民罗中玉是房子的主人。

  新中国成立前后,老房子曾借给国家用作粮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葛溪上游建造二级电站,老房子被用来堆放木料;上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兴起,从集体兴办的造纸厂卸任后,罗中玉懂得“废纸也是一种资源”,便开始做起了废品回收生意,老房子又成了收购站。

  因为喜欢书法、绘画,只有小学文化的罗中玉,开始将废纸中一些有趣的旧书、字帖挑出来,“没生意时就自己照着练”。在废纸上临习了十多年柳公权的字,让罗中玉成了远近有名的“写字先生”,红白喜事、过年过节,都会有村民跑到废品收购站来请他写字。

  去年胥口镇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为了将特色文化挖掘好,镇里多次召开座谈会,还特别建了一个乡贤群,希望能为小城镇增添“文化灵魂”。听到有村民感慨“生活越来越好了,环境也越来越美了,就是感觉还缺一个拉拉琴、下下棋、写写字、搞搞文化活动的地方”,罗中玉下定决心,把废品收购站腾空,恢复了老房子原有的样貌。在退休教师王一飞、文化站站长周勤出谋划策下,老房子征集到了100多幅临帖书法,摆上长木桌、圆石凳,划出单独的书画创作室,院子里再种上花花草草……历经二百年风雨,重新容光焕发的谦吉堂,如今成了镇上老老少少最喜欢去的地方。

  “我一直以来就喜欢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很乐意把老房子做成一个文化交流的地方,也想为镇上做点事情。”看着孩子们的笑脸,罗中玉坦言,“虽然经济收入减了一半,但是我的精神丰富了。”

  在东洲街道陆家浦村,村民陆人淼先后自费筹建“人淼阅览室”、农耕文化馆、浙江省内首个私人抗战史料主题馆——东洲保卫战史料陈列馆、“田家英率中央调查组在富阳”史料陈列室等。在渌渚镇新浦村,一生节俭的叶永棠出资251万元捐建了一座农村文化礼堂,他的事迹先后入选“杭州好人”“浙江好人”等。在常安镇沧洲村,村民将自己的旧宅贡献出来,改造成集书吧、茶歇、书画创作展示为一体的“我们看书吧”,获评“全国示范农家书屋”……

  与“自上而下”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不同,罗中玉等人则为富阳农村开辟了许多“自下而上”的农村文化阵地。这是农民富起来之后,对改变村风乡风的向往,对理想生活的一种“建模”;这是解决温饱问题后的新型农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缩影。

  分田到户,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

  41年前,安徽小岗人按下18个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新序幕。富阳乡村的价值也因这场改革而不断激发新的活力,发挥更大的效益。

  上世纪70年代末,新登镇官山村人辛苦忙碌一整年,却连基本温饱都成问题。72岁的楼金龙时任官山村生产大队大队长,想让村民吃饱饭是他当时最大的心愿。1980年冬种时,官山村仿效小岗村,7个生产小队全部完成分田到户。1982年,富阳全县开展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工作,官山村成为改革创新的典型村。

  “分田到户前,一亩土地全年产600—800斤粮食,分田到户当年,一亩地产量就达1300斤。”官山村党委书记李玲娟说:“以前,我家兄弟姐妹4个,妈妈身体不好,就靠爸爸一个人挣工分养活一家人,吃饱饭简直就是奢望。”13岁分田到户后,靠着爸爸种田、妈妈养猪等,曾经是村里困难户的李玲娟家,日子慢慢好了起来。

  “自己家的田,都是尽心尽力抓生产,农村人在田地、山林上动了很多脑筋。”楼金龙说,分田到户一年多,官山村就慢慢兴旺起来。77岁的楼洪权当时是第三生产小队队长,他说:“当时大家分到田后甭提有多高兴了。这么多年的实践证明,分田到户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

  深挖乡村资源,举办节庆活动,激活美丽经济

  从吃饱饭到过上好日子,农村经济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打开了新思路。1996年,胥口镇上练村开始启动溶洞项目,发展乡村旅游。如今,九霄碧云洞、逍遥岩岭湖、天成野槠林成了国家4A级景区——富春桃源风景区,游客量连续多年突破15万人次/年。

  如果说开发富春桃源景区是用好乡村资源的一种方式,那么,通过举办节庆活动,充分挖掘乡村价值,则是农民对乡村资源更深层次的挖掘与利用。

  从1983年起,新登镇半山村村民汪阿传承包了村里的大片茶树山,从大青农垦场引进桃树苗,在茶山上种起了桃树。村民们看到桃树经济效益比茶树好,纷纷仿效,半山村也因此拥有了万亩桃园。但桃子虽好,名气不响,销路不畅。

  2002年,汪益勇担任半山村党支部书记,为了带动村民致富,他召集在外打拼的半山人座谈,共商半山发展大计。会上有人提出,搞一场桃花节,扩大影响力,让城里人来半山看桃花买桃子。2004年3月,第一届桃花节应运而生,半山迎来了史上最热闹的一个春天,杭州、上海的游客都跑来看桃花,半山桃子的名气也因此一炮打响。之后,桃花节年年举办,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广,效益也越来越好。

  因节而兴的不只半山村,万市的杨家村也是其中之一。

  杨家村原本是藏在富阳西部深山的小村,因银杏而出名,更因银杏节而兴盛。万市银杏节始于2009年,至今已举办十届。10年间,杨家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浙江银杏之乡”,番薯干、馒头、山核桃、土猪肉等原本自给自足的农产品都成了游客们追捧的“香饽饽”,地里刚拔来的萝卜还没拿到家,就被游客“抢”走了;原本只能靠着地里收成过日子的村民,现在开起了农家乐、办起了民宿,在家门口也能赚钱。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让富阳的节庆活动迎来了新的高度。2018年以来,富阳陆续策划推出乡村百花大会、江鲜大会、味道山乡大会等节庆活动,让美丽资源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区域联动发展的活水,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无穷的活力与希望。

  盘活乡村资源,资本与资源发生“化学反应”

  上山村是新登镇的东大门,这两年通过再造美丽环境,发展美丽经济,上演了美丽田园带动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2018年,上山村通过“土地流转+美丽田园+乡村旅游”模式,将田园变美景,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壮大集体经济,努力摘掉了经济薄弱村的“穷帽子”。

  好环境引来好项目。今年,上山村乡贤陈肖中带来了总投资3.5亿元的小六石欢乐谷项目,计划打造一个山环水绕、生态优良的森林乐园,一个体验玻璃桥、彩虹滑道、玻璃滑道、高空自行车等项目的网络乐园,一个进行亲子娱乐、自然教育体验、研学拓展的教育乐园。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既有“颜值”又有“产值”的乡村振兴样板村,将让人眼前一亮。

  资本与乡村资源的“化学反应”,同样发生在胥口镇。富春小叠空项目位于胥口镇里坞村崤山,这个以生态开发为宗旨,集现代农业科研、高科技种养植、生态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特色主题项目,包含5个主题项目、50余个子项目,涵盖了文化、观光、民宿、餐饮、养身和亲子游采摘等多个领域。在项目的带动下,胥口镇打造全域景区之路将越走越顺利。

  盘活乡村资源、带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洞桥镇查口村是典型。这个过去的经济薄弱村,依托于洞桥营地项目,开辟了“营地+”发展模式。自营地开营以来,查口村每天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500—800名青少年,西部山村成为青少年实践热土,乡村发展迎来春天。茶山、水田、果园、桑树地……都成了农事体验的基地,农民当起了“指导老师”,真正是人在家中把钱赚。此外,村里还成立农业生态开发有限公司,打造村集体经济“消薄”项目,发展农夫乐园。据悉,洞桥营地二期项目完成后,村集体每年可创收50万元以上。

  从闲散土地到景区、从荒芜田园到公园、从闲置民房到人气客房,在激活乡村闲置资源的道路上,富阳各个乡村各显神通。紧紧扭住“土地有人耕种,房子有人居住”两大发展关键,唤醒农村沉睡的既有空间资源,大力实施“三园有人美丽、产业有人兴旺”等举措,重塑农村环境,丰富乡村业态,营造“文化有人传承,和谐有人构筑”的美丽发展环境,持之以恒推动“一村一景”“一地一业”,明天的富阳,必将实现“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最美示范区”的初心与夙愿。

编辑:甘居鹏

城镇原创

800多人只有一处垃圾投放点 金华这个小区垃圾分类有啥妙招? 五联西苑垃圾分类正在整改 西湖区说未来要这样做 丽水市第六届道德模范颁奖典礼暨第十二届邻居节在景宁举行 将美丽进行到底 富阳大源镇打响农村人居环境破题战 深化“三服务” 杭州西湖区转塘街道艺创小镇助力企业发展 杭州西湖区古荡街道“益成长”小候鸟夏令营开营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