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即时报 正文

传承千年历史文化 临安300工匠打磨昌化古镇

2018-11-08 11:26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包敦远 区委报道组 张伟星 通讯员 刘宝源

  整治好的邮电弄。 记者 包敦远 摄

  浙江在线11月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包敦远 区委报道组 张伟星 通讯员 刘宝源)11月5日,记者在临安昌化美丽城镇建设工地上,看到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他搬起一块几十斤重的鹅卵石,大头朝外小头朝内,轻轻立放在半米高的石墙上,再用调制好的土料塞实中间的缝隙。老人这一连贯的动作看似简单,实际上在当地已经找不到几个这样的巧匠。

  这位老者叫赵宝根,今年76岁,昌化镇虞溪村人。30岁开始做石匠,是鹅卵石砌墙和地面造型的行家里手。近几十年来,他一直活跃在千年古镇修旧复旧的舞台上。赵宝根说,“年轻时干这个活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是为了传承工匠精神,也是让更多人找回童年的记忆。”

  “昌化是千年古镇,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小巷就有30多条,但巷子里的很多建筑和基础设施都已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怎么改造?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昌化镇党委副书记陈良说,拆掉重建很容易,弄几个大项目也不难,那样改造出来的小镇就不是昌化了。

  为传承地域人文历史,避免“千镇一面”,他们翻遍所有史志,学习借鉴了浙皖两省多个古镇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招贤纳良,先后有300多名石匠、木匠、泥瓦匠来到昌化,雕刻和打磨千年古镇。记者来到整治好的邮电弄,这里已经变成小瓦、青砖、鹅卵石的世界。赵宝根说:“建筑的取材不一样,施工的难度就有区别,耗时也会相差很长。”

  在邮电弄的弄口,有一口千年古井,过去是附近居民的唯一饮用水源,自来水开通后,古井的功能被削弱,也渐渐淡出大家的视线。整治后的古井恢复了功能、提高了颜值,还配制了一组铜像,再现了古时居民打水、休闲、洗衣服的场景,成为居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古街小巷不同于大的建设项目,急不得,快不来,只能靠手工一锤一凿精雕细琢来打磨。”陈良说,他们把这种工匠精神贯彻在了整个美丽城镇建设中。

编辑:徐光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