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西湖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个西湖人都见证了它的改变,有一份独特的人生感悟。
在新华字典里,“浦”意为“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宋时,苏东坡游览至杭州东南江岸,驻足灵山,写下诗句:春山碟碟鸣春禽,此间不可无我吟;路长漫漫傍江浦,此间不可无君语——“周浦”与“袁浦”因此得名。2007年,周浦镇与袁浦镇合并,成为双浦镇。
在西湖区3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双浦镇的面积就已超过81平方公里。解放初期,这里是杭州三江口的富庶之地,坐拥矿山、采砂资源,三面临江,水路发达,是来往杭州、桐庐、上海等地商船的集散地。
2016年双浦的堆场被清理,恢复用地1760亩;2017年周富村涌出久违的清水,顺着沿山南渠向北流去,解决了困扰之江地区41年的缺水问题;2018年铜鉴湖防洪排涝调蓄工程项目建议书被正式批复同意,双浦地区历史悠久的“母亲河”开始复原。
近几年,双浦地区的一系列“大动作”引人注目。紧挨着城市繁华,这里一度成为“遗忘之地”。如今,她回来了,以从未有过的美丽姿态,成为钱塘江边的“大花园”。
“我们离城市那么近,感觉却那么远”
在不少杭州人的记忆里,说到双浦,想到的就是:一个养甲鱼的地方。
过去20多年里,甲鱼养殖业正是双浦地区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曾经,这里几乎人人养甲鱼。
如今恢复的农田
当时,灵山脚下的上万亩农田都在经营着甲鱼养殖业,燃烧废旧木材、轮胎和塑料给温室加温,改造水塘导致土地硬化,投放饲料废水乱排,严重污染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成片成片的农田被人流转,转租给了建筑商,堆建材、垃圾,慢慢形成了所谓的“堆场经济”。有些堆放的建材会腐蚀农田,导致田地严重污染,无法再次进行耕种。
一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老百姓们为何做起了这样不可持续的营生?”
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双浦地区曾是全国最大的石灰岩产地之一。大大小小几十个矿场,养活了村民,致富了农家。石矿,曾是这里最显赫的产业。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石矿被关停,由于无节制开采,使得一个个山头变得千疮百孔,寸草不生,有的山脉甚至被削掉了一半。从此,双浦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从“靠山吃山”向堆场和养殖业转变。
这里离城市那么近,感觉却那么远。就像一个被人遗忘旳角落,正一步步走向困顿和绝境。
“把81平方公里土地变为城市绿洲”
2016年11月1日,西湖区召开“美丽西湖行动”双浦镇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吹响了双浦全域整治的集结号。
从这一天开始,堆场整治、清运堆积物和建筑材料、清腾甲鱼塘和鱼塘、拆除违建在双浦大地上一点点展开。即便在春节期间,也没有一天停歇双浦变美的脚步。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2017年9月,富春江北支江引水工程正式竣工通水,为双浦镇接入了源头活水。
2018年,被称为双浦“母亲河”的铜鉴湖正式开始重修。修复后,铜鉴湖调蓄面积达1.35平方千米,总库容达500万立方米。据悉,这不仅能有效分流上游洪水,减轻下游排涝压力,通过泵站还能将水带入双浦镇内,显著提升区域水环境。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如今,漫步在新浇筑的袁浦路上,经过一片片温润翠绿的湿地农田,芦苇摇曳;走进村庄,屋舍整洁,溪流清澈,路桥成景。曾经“脏乱差”的双浦摇身一变,涤尽尘霾,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兼具都市繁华与乡村情怀”
两年来,双浦地区清退了过去几十年的所有落后产业,翻篇归零,耐心休整,走好了乡村振兴踏实的第一步。
农村美了,如何让农业变强,农民变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就是产业振兴。面对几十年来杭州的飞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产业变革,2.0版本的双浦镇决定走一条新兴产业路线,跟上时代的脚步。
改造后的双浦镇下杨村
2016年底前,双浦镇全镇仅677块地在种田,近半数耕地被改变用途,可谓“处处有耕地,块块不连片”。“低小散”的产业模式遍布全镇,难成气候。如果土地无法连成片,双浦就发展不起来。
2017年年初,在堆场整治和生态修复的同时,双浦镇启动了土地流转工作。其中,2万余亩流转集中的土地,将统一招商,打造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业科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体。
倚靠袁富路的蓝城杭州双浦原乡农业产业园一期已经开园,集菜园、餐饮、牧场、花海等配套服务于一体,还可以在“YOU·田”农场领养地块,种植蔬果。
美丽的生态也为双浦吸引到了高新技术产业。双浦的地理位置紧邻云栖小镇和滨江区,能够很好地承载它们溢出的产业,引进一批优秀的生物科技、金融、高端科研等技术项目。
预计2020年6月,以双浦中心公园站为起始站的杭州地铁6号线将开通运营。
一年半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双浦发生。这片大地从城乡割裂的状态开始逐渐修复融合,凝聚着六万多人对家园生态文明的企盼和对产业发展众志成城的激情。在广袤的之江大地上,兼具都市繁华与乡村情怀的双浦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