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即时报 正文

坐拥一个庞大的国际朋友圈 义乌是怎么做到的?

2018-08-20 07:24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王益敏

  8月3日,中欧班列(义乌—莫斯科)“圆通号”首发从义乌启程。

  规模宏大的义乌国际商贸城,是这座城市的地标。

  浙江在线8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益敏)在义乌廿三里街道的拨浪鼓广场上,有一组“鸡毛换糖”的铜像,闻名世界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就从那里发源。如今,这里已成为万商云集的国际性小商品集散中心。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义乌正利用向西通达“陆上丝路”的区位优势,打造一批内外联动、畅通高效的新平台,成为享誉全球的陆港城市,一个屹立不倒的“商贸老枢纽”。

  5年来,义乌从区域节点城市大步向“一带一路”战略枢纽中心升级,成为全球重要节点城市。他们要建设的互联互通,不仅是修路铺桥、架设光缆、贸易互市,更是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的三位一体。

  “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融入到了200多万新老义乌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说,“一带一路”让义乌与沿线国家更加紧密相连,让义乌人的生活更加国际化。“一带一路”上,义乌的故事刚刚开始。

  约旦商人义乌创业

  经营正宗阿拉伯美食

  “在阿拉伯商人云集的义乌市,一位名叫穆罕奈德的约旦商人开了一家地道的阿拉伯餐馆。他把原汁原味的阿拉伯饮食文化带到了义乌,也在义乌的繁荣兴旺中收获了事业成功,最终同中国姑娘喜结连理,把根扎在了中国。”2014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讲话中,专门提及了这段佳话。

  习近平主席提到的这位穆罕奈德,今年40岁,于2000年来到中国,两年后与安徽姑娘刘芳相爱成婚,成为中国女婿,至今已在中国生活了18年。

  如今的穆罕奈德,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2002年,听说义乌的阿拉伯人很多,我就离开叔叔开在广州的餐厅来义乌创业。”穆罕奈德说,当时义乌国际朋友圈刚刚形成,他看到了商机,选在义乌外商聚集区的稠州北路一带,开了一间名为“花”的餐厅。

  作为义乌老牌阿拉伯餐厅,“花”餐厅在外商圈中名气不小。很多外商会固定来此吃饭,慢慢地,这里成了外商聚会的一个好据点。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国际客商越来越多,餐厅的很多设施跟不上了,当年400多平方米的地方显得太小了。于是,去年10月,穆罕奈德在离市场更近的繁华路段,租下了三层共1000多平方米的新场地,精心设计装修后,于今年3月重新营业,取名“贝迪”餐厅。

  “‘贝迪’翻译成中文就是‘我家’,希望大家在餐厅有回家的感觉。”记者走进餐厅,里面大大小小四五个显示屏上,滚动播出着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沙画表演。在这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聚在一起,享用正宗的阿拉伯美食。

  穆罕奈德说,这样的场景,是他以前根本无法想象的,更让他感概的是,“这座城市每天都在进步,市场、交通、教育、医疗各方面都不断国际化。”穆罕奈德说,他很愿意在这里一直生活下去。

  “钢铁驼队”横跨1万多公里

  今年发运标箱同比翻倍

  穆罕奈德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更加的国际化,而对于“80后”义乌人冯旭斌而言,“一带一路”是他实现梦想的人生转折点。

  2014年11月18日,看到第一列烙着“义新欧”标识的火车从义乌铁路西站鸣笛启航,沿着新丝路,直奔1.3万公里外的西班牙马德里时,冯旭斌说,当时的心情,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冯旭斌“钟情”铁路运输。“选择走铁路的话,运输时间比海运缩短一半以上,运输费用远低于空运,性价比明显更高。”冯旭斌说,多年前,他就一直认为,对于义乌这座贸易繁忙的城市而言,走铁路一定是个好的选择。

  “毫不夸张地说,是‘一带一路’的倡议,给了我们实现梦想的机会。”如今,作为中欧班列义乌运营方——天盟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旭斌对于“一带一路”所带来的变化,感触良多。5年来,一列列奔驰在新丝路上的“钢铁驼队”,已成为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大平台。

  平日里很少接受采访的冯旭斌听说这次是“一带一路”五周年的专访,特地坐高铁从外地赶回来。坐在冯旭斌的办公室,不远处就是中欧班列的起点。“随着开行次数增多,我们与沿途国家和地区、机构衔接配合得越来越好,走‘义新欧’班列的货物也多了起来。” 冯旭斌说。

  自首趟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成功发车以来,中欧班列(义乌)已开通至伦敦、布拉格、莫斯科等9个方向的线路,实现了双向常态化运行。同时,从原来的“有流即开、无流即停”,发展到每周3列至4列常态化开行,开辟了一条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全新的物流通道。

  截至今年7月底,中欧班列(义乌)共往返460列;其中今年往返数量已达到156列,共发运13772个标箱,同比增长101.5%。

  180万个单品

  从义乌港走向世界

  国际商贸城可以说是义乌的城市地标,这里是小商品市场的现代版,也是这座城市最大的骄傲之一。

  “每个商铺停留3分钟,走完整个义乌国际商贸城,需要一年的时间。”市场相关负责人这样介绍。市场拥有营业面积550余万平方米,商位7.5万个,从业人员21万多,日客流量21万人次,经营26个大类、180万个单品,被联合国、世界银行与摩根士丹利等权威机构称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台州人张平在国际商贸城开了一家专营复古工艺品的商铺,取名诚远工艺。在他的理念里,产自中国的货品,在国际商贸城这个平台上,能凭借诚信,越走越远。

  事实的确如此,张平说,他的贸易额每年都在增长,特别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义乌国际化、多样化的物流方式,让我们的产品几乎是四通八达。”他的工艺品已经卖到了欧洲、拉丁美洲、东南亚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而从市场里卖往世界各地的小商品,更是不计其数。

  张平说,在义乌做进出口贸易,得天独厚:不仅有中欧班列,还有铁路口岸的铁海联运、义乌港的公海联运以及航空口岸即将开通的货运航班等。

  钱江晚报记者了解到,2011年10月,拥有口岸功能的义乌港正式投入使用。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义乌这个内陆港口,功能和作用不断升级。“依托国际商贸城的独特优势,每年经义乌港出口的货物量占义乌出口总量的58%。”浙江义乌港有限公司总经理鲍卫东说。

  2002年,义乌小商品全年出口仅0.9万标箱,到2009年达到了51.1万标箱,2017年又进一步增长至82.5万标箱,小商品出口呈现井喷式发展。义乌经济外向度从5%提升至65%以上。“现在我们还在做一个全世界首创的事,就是将国外海关监管的功能迁移到义乌来,通过现在的信息技术,实现监管方面的突破。”鲍卫东说,“一带一路”倡议下,义乌的国际贸易,正越来越有亮点。

编辑:徐光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