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即时报 正文

把“生态佳”做成“生态+” 余杭的“青山模式”要在全国推广

2018-07-10 08:39  来源:杭州网 记者 沈维 通讯员 俞晓丽

  青山村龙坞水源地

  “要把黄湖这种‘生态+’的‘青山模式’作为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在全国进行推广,让更多的中国乡村通过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绿色产业发展。”近日,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副司长马强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等负责人,在调研余杭黄湖镇青山村龙坞水源地保护项目、融设计图书馆中国传统手工艺项目、大马湾精品生态度假项目后表示。

  今年4月,“From余杭”融设计图书馆迁址青山村,经过众设计师的精心打造,一座废弃的大礼堂一跃成为全国第一家研究和传承国内传统材料的图书馆,来自国内外的50余名设计师和艺术家扎根“青山”,研究中国传统材料,构思、创作艺术作品。

  “刚到青山村考察时,就被这里的生态环境和热情纯朴的村民们所打动,加上这里的手工艺材料品种丰富,我和我的团队太兴奋了,马上就决定要留在这里。”融设计图书馆创始人张雷说。

  距离杭州主城约1小时车程的黄湖镇,是国家级生态镇,也是余杭区唯一一个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青山村作为该镇生态环境最好的一个村,境内青山连绵、竹海千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9.9%。坐拥生态的青山村,近年来致力把“生态佳”做成“生态+”,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乡村振兴之路走得风风火火。

  “生态+文创” 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编织、绣织、做木工……这几个月,青山村的村民们每天都很忙碌。自融设计图书馆落户该村以来,村民们的手艺活成了“香饽饽”,很多设计师的作品里都融入了村民们的“手艺”,看到自己的“活”变身成了一件件艺术品,村民们大开眼界。更重要的是,这些在家就能做的“活”每月给村民们带来了近3000元收入。眼下已有200多位村民加入了图书馆项目。

  “青山村除了将老礼堂租赁给图书馆做文创展示空间外,还把3500平方米的厂房租给图书馆作为设计师的打样工坊,仅租金一项每年就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青山村书记俞祖根笑呵呵地说,“工坊内几十位常驻设计师都选择住在附近的农户家中,租金1年就好几万。”

  今年,青山村还将有“大动作”——举办首个手工艺文化节,他们要用文创的力量提升乡村品位,将青山村打造成为全国首个“生态+文创”的手工艺村落。

  “生态+治理” 打开乡村转型通道

  青山村内还有一个国家级项目,那就是全国第一个小水源地保护试点地——龙坞水库。早在2015年,北京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就联合万向信托等在青山村创建了国内首个水基金信托——善水基金1号,来运作青山村小水源地保护项目。

  村里有22户竹林大户签署了该信托合同,近300亩汇水区竹林交由TNC机构专业打理,竹林大户每年共计获得承包费用近22万元。

  2016年,龙坞水源地正式成为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公众自然教育基地,除对水源实行深度保护治理外,该基地也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参观、考察、公益活动一拨接一拨,龙坞周边的农家乐、采摘体验游等生意十分红火。

  “生态+开发” 培育引进农旅项目

  在青山村融图书馆不远处,有一家今年新开业的茅草园农庄,大宅门、江南园林式的建筑风格,让小山村的档次一下提升了不少,一开业就生意火爆。

  “这里的园林小品都是我自己设计的,边琢磨边打造,每棵树、每块石头都是自己精心挑选的,花了不少心思。我就想着能给来这里的客户提供一个安静、精致、有家园感的环境。”茅草园农庄负责人王剑说。

  两年前,80后土生土长的王剑卖掉了在杭州的两处房产,回归乡村开启创业计划。茅草园农庄占地近60亩,按照王剑自己的规划,今后这里将会有民宿、采摘园、垂钓鱼塘,以及农产品批发等。目前,除了餐饮区块对外营业外,其余项目正在推进中。

  “开张不到半年,我们餐饮的销售已经突破百万了,这还是在没有做宣传推广的前提下,我相信乡村旅游还有更大潜力。”王剑表示。

  依山傍水的青山村不仅引来了本塘小伙的回归,也吸引了房地产商的青睐。2017年底,印力集团投资的大马湾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园项目落户青山村,将以打造精品生态度假项目为主,结合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开启乡村之旅。

  美了村庄,富了村民,青山村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编辑:甘居鹏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