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演现场
浙江在线6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淡宁)昨天上午,2018“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主场城市(杭州)系列活动,在大运河畔的余杭塘栖古镇拉开了序幕。
作为该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昨晚7点,“风雅钱塘——2018浙江好腔调”全省传统戏剧展演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杭州传统戏剧展演专场,在杭州市余杭区河西埭村文化礼堂热闹开演。
淳安三角戏、杭剧、绍剧、越剧、婺剧等剧目悉数登场,曾登上过2017年央视春晚舞台的杭州滑稽艺术剧院演员董其峰、方菁萍、钦婉云等,也带来了令人捧腹的滑稽戏新作。
昨晚的河西埭村文化礼堂,第一次搭起了让村民耳目一新的“浸入式”舞台——舞台与观众席打通,演员甚至可以挨着观众登台;四块电子大屏,依据不同的剧目映出不同的环境景观。
“很新鲜,很好看,感觉比以前要好看。” 河西埭村的村民们说。
以前,人们看戏靠的是脑补能力,比如演员拿根绑些穗子的小棍子挥舞起来就能让观众脑补出“快马加鞭”的情景。如今,被各种真实的影像再现技术“惯坏”的现代人,脑补能力反而不如前人。因此,通过浸入式的舞台设计,打破观众和演员的距离,将观众“推”入剧中的环境里,可以很好地引导观众进入剧情。
除了舞美的浸入式设计,昨晚的“好腔调”演出展示“传承”的方式也是浸入式的。
新叶昆曲省级代表性传承人——92岁高龄的叶昭标和79岁的叶金香,带着一群只有七八岁的小传承人,登上舞台。他们演的既不是经典剧目,也不是新编故事,而是在舞台上真实再现了新叶昆曲与婺剧授艺、学艺的场景。唱、念、做、打、压腿、翻身、虎跳、后桥……那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再熟悉不过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短短几分钟的时光里,却浓缩着中国戏曲千年的生息脉络:长与幼,古与今,传与承。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与纯粹的眼神,给予观众的,除了感动,还有欣慰与期望。
作为这场演出的策划与艺术总监,杭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张莉临到昨晚演出开场,才得空坐下来。在她看来,这些“好腔调”的每一次展演,都像是对当地民间艺术的再一次调研。在群文工作者们反复的研讨、论证与策划中,这些艺术长出了新芽。
这是“浙江好腔调”连续举办的第四个年头。早在2014年起,浙江省先后出台了《浙江省传统戏剧振兴计划》和《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申报与命名实施方案》,并启动了“浙江好腔调”等一系列的展演活动。活动带动了一批年轻观众走进戏院,也打动了一批年轻演员担纲起传承非遗项目的重任,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我省现在省级以上非遗传统戏剧类项目有58项,保护地76个。而作为本届“好腔调”的启动仪式举办地,杭州拥有传统戏剧类非遗代表性项目14项。其中,淳安三角戏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杭剧、新叶昆曲、哑目连、滑稽戏、绍剧5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越剧、目连戏(临安目连戏)、卫家班皮影戏、目连戏(淳安)、提线木偶戏、婺剧、排八仙、越剧(桐庐越剧)8个项目列入杭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无论是你熟悉无比的越剧、婺剧、绍剧,还是你没怎么听过的目连戏和排八仙,它们都在浙江这片土地上生长着,延续着。
记者从主办方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了解到,2018“浙江好腔调”的活动时间为6月~9月,全省各地相关农村文化礼堂将依据自身情况进行专场展演,预计展演总数将超过20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