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稻花香,水清沙白鱼儿壮。股票田里好风光,致富乡里树百强。”在德清县钟管镇沈家墩村,这首村歌对村民来说,早已耳熟能详。
村歌,浓缩农村百姓对新农村生活的期待与憧憬。对于沈家墩村来说,村歌还包含着一个普通农耕小村美丽蜕变的近二十年新农村建设历程。
当下,浙江各地掀起一股轰轰烈烈的“乡村振兴”热潮。作为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德清积极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标杆县。
近日,记者走进沈家墩村,一探农耕小村在“乡村振兴”大浪潮里,如何更具内生动力和建设活力,以及它的蜕变,能给各地“乡村振兴”探索实践带来哪些有益思考。
农耕小村生态宜居
桑葚莲叶满湖漾,和美长廊环村绕。
春末夏初的沈家墩村,一片安宁祥和。一条绿色健身步道,从村头径直通向村子中心。村道两旁,花团锦簇,彩雨缤纷,宛如红霞飘落,清香沁人心脾。微风掠过村委门前的湖漾,水面波澜不惊。
村委东面,沈家墩村的村歌赫然于白墙之上。往来村民,每每走到这里,总会驻足抬头。“村歌写下了村子近二十年的发展,早已成为村民的信仰。”沈家墩村党支部书记房春华动情地说。
村歌描绘了沈家墩村的蜕变,“生态宜居”如今已成为村子的新标签。
2016年,沈家墩村启动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随后,在通村小道两旁,200多亩绿化景观成为甜美的点缀。一条3公里长的健身步道,穿行绿化丛中,方便村民休闲跑步。
更大的手笔相继而来。房春华说,在镇里的支持下,村里投入2600多万元启动13个项目的建设,“包括新村委、文化礼堂、国土馆、电影院、党建广场、休闲公园、幸福邻里中心等项目,现在都已投入使用。”
不止生态,还要宜居。最让房春华自豪的,当然是中心村集聚。
“到今年为止,村里12个村民小组中,有11个完成集聚。”房春华说,村民的新家,前后离村委不过100米。二层洋房通透宽敞,现代化小区设施让农村百姓享受到了城里的居住条件。
村民的笑脸值千金
65岁的沈家墩村村民房子财,就是在“中心村大集聚”中,搬进了新家。“新家正对着村中心公园。每天出门,看着花花草草,心情都很舒畅。”
房子财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喜上眉梢还有诸多农业大户。
沈春荣的特种水产养殖场,鲜鱼、青虾照样养。不过,今年起,沈家墩村把沈春荣养殖场、下渚湖龟鳖厂等8家农业企业(养殖场),串联在一起,打造3公里长的农耕观光体验路线。
原先土里土气的养殖场,摇身一变成为靓丽的旅游景点,这让沈春荣“喜出望外”,“欢迎大家都来参与撒网捕鱼的农耕体验!”
“现在,村民都在期待‘土地公亲子乐园’这个项目。”房春华说,村委北面一块300亩地,一个田园综合体正在拔地而起,预计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
“去年9月,我们和杭州一家旅游公司达成合作,未来共同运营管理这个项目,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在房春华看来,除了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耕体验等,这个项目对村子发展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留住水乡记忆,传承农耕文化。
还有更多令人欣喜的变化,发生在这片土地上:3000亩水稻田陆续完成流转,租金从5年前每亩600多元,上涨至每亩1150元;5年间,村民平均收入翻了一番,增长至34000元左右。
“村民的笑脸价值千金。他们的肯定,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鼓励。”房春华说。
土地“死产”唤醒活力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沈家墩村的改变并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多年来的深厚积淀。
1999年,沈家墩村以集体的名义,以“入股”的形式,把160户农民家的210亩闲置土地流转过来,再反租给种养殖大户。此举不仅解放了村里的劳动力,还增加规模农业的效益。
2012年,借力省级土地综合治理,沈家墩村腾出90多亩空地,复垦又多出200亩水田;2014年,以德清城乡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村里不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实现确权登记颁证,让“‘死产’变活权,活权生活钱”。
近20年来,以耕种养殖为主的沈家墩村,牢牢抓住机遇,深耕“土地”的文章,让村民尽情畅享新农村的美好生活。
走出沈家墩村,在德清,在浙江,广袤农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自2003年,浙江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乡村面貌、经济活力、农民生活水平等焕然一新。
15年来,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为实施乡村振兴、构建美丽中国提供丰富的经验启示,也让广大农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在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顾益康教授看来,农村实施“乡村振兴”,要突出自身特色,把打造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与推动乡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为发展增添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