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即时报 正文

丽水龙泉:全力打通促农增收致富“绿色通道”

2018-04-18 08:06  来源:丽水网-丽水日报 作者 钟根清 潘枫

  “年纪大了,别的干不了,养蜂是最好不过了!”昨日上午,在丽水龙泉市竹垟畲族乡盖竹村,73岁的村民何兰芝忙着查看蜜蜂生长情况。不时有蜜蜂在蜂箱间飞来飞去、进进出出,望着屋旁摆放得整整齐齐、疏密有致的十只蜂箱,何兰芝乐得合不拢嘴。

  去年10月,作为龙泉中蜂养殖“十箱万元”扶贫项目的帮扶对象,在当地甜蜜蜜蜜蜂养殖合作社社长张启旺的指导下,何兰芝等20户低收入农户开始养起了土蜂。按照土蜂蜜现在的市场价格计算,待到端午前后完成采蜜,预计养殖户年均增收至少万元以上。

  千方百计为促农增收创造条件,不断拓展农民增收致富门路,是实施乡村振兴的要义所在。近年来,龙泉牢牢把握绿色主基调、发展主旋律、富民主目标,实施百亿现代农业产业培育、百个景区村庄创建、百家文化礼堂引领、百村善治示范、百村增收富民“五百工程”为载体,以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打好乡村振兴“特色战”,着力推动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

  增活力、添动力、破阻力

  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促农增收的根本动力

  春日暖阳下,走进上垟镇花桥村鑫龙香榧专业合作社的香榧精品园,只见成排的香榧树整齐地排列着,其间还套种着茶叶、果树等经济作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花桥村村委会主任、合作社社长郑自友,指着蜿蜒起伏的基地说:“2013年,我以403亩林权流转证作抵押,从上垟镇的信用合作联社贷到了近百万元。”用这笔贷款,解决了建设香榧精品园的燃眉之急。如今,香榧基地的面积已经扩大到2600多亩,种植有5万多株香榧,通过发动周边村民参与种植、管理香榧,并参与分红,发展出了一条属于花桥村的特色致富路。

  让“叶子”变“票子”,“活树”变“活钱”,“青山”变“金山”。近年来,龙泉坚持以改革增活力、添动力、破阻力,不断推进农村金融、农村产权制度等重大改革。去年,当地新增“三权”抵押贷款3亿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8000余万元,林地流转2.2万亩。

  在实施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试点中,龙泉还开我省先河建立村级担保合作社,试水由当地村民共同出资组建合作社,农户的山林、农房、土地等资产,经过村级担保合作社价值评估,可直接到当地的农信社申请贷款,不需要再提供担保,充分盘活了农村的“三权”资产。目前,龙泉已成立9家村级担保合作社,累计为528户农户提供担保贷款9363.8万元。

  作为全省26个加快发展县(市、区)之一,龙泉有集体经济薄弱村263个,占到丽水市近四分之一。打好乡村振兴“特色战”,实现绿富美,关键还要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去年以来,通过巧施盘活资源、农旅融合、物业兴村、村企联盟、产业富村等强村“十计”,全年消除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152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73%。

  查田镇淤头村原先村集体收入每年不到5万元,该村以“荷”为媒,农旅融合走出农民增收新思路,建成特色农家乐3家,日平均招待游客量达300多人,并建成“龙泉市中小学生户外素质拓展基地”、真人CS项目。去年,实现村集体年收入15.08万元,经营性收入5.79万元。

  为打通促农增收最后一纳米,龙泉还大力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乡镇(街道)“四个平台”、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延伸,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1023项,占比达96.6%。

  优一产、接二产、连三产

  把发展生态产业作为促农增收的关键之举

  公式石街道炉地垟村,漫山遍野的茶树覆盖着绵延的山脉,这里采摘的原生态茶叶,将被统一打上“地垟红”品牌对外销售。

  “从2008年合作社成立至今,我们经历了卖茶青、做绿茶,再到制红茶的过程。”炉地垟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发介绍说,去年,通过参加龙泉当地组织的赴武夷山学习红茶制作工艺技术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合作社的制茶工艺水平。如今,合作社通过直接租赁、联合建设等方式流转茶园600亩,辐射带动周边茶园1000亩。

  要实现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就必须加快构建绿水青山之上、蓝天白云之下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实现生态价值最大化。近年来,龙泉立足好山好水好空气的独特优势,大力推进“竹茶菌蔬”等生态精品农业提质增效,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通过优一产、接二产、连三产,生态农业成为当地群众的“绿色银行”、生态工业的“绿色食粮”、生态旅游的“绿色画廊”,实现了三产良性互融,走出了农业“接二连三”的发展道路。

  “只有水好、空气好,才能种出品质一流的好石斛。”在位于西街街道周村“唯珍堂”仙草园建设现场,一幢已初具雏形的大玻璃房内,热带植物、小桥流水与中式亭台交相辉映,形成了自然与人文景观水乳交融的幽雅园林风格。

  基地负责人吴纪贤表示,在绿水青山的滋养下,不用打广告,基地平均每月接待来自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的游客就有一两千人。仙草园建成后,这里还将成为集展示、销售、示范、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铁皮石斛养生文化旅游示范园。

  周村“唯珍堂”仙草园,只是龙泉市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条,实现农业“接二连三”的一个缩影。农业的发展,也满足了以竹木加工产业为代表的当地工业企业原料需求。据统计,去年,龙泉竹木加工产业规上企业产值30.8亿元,同比增长8.6%,占龙泉全市规上企业产值的19%。

  以文化吸引人,以特色留住人。同样因地制宜、表现精彩的,还有宝溪乡溪头村。依托龙窑复燃的千年青瓷文化、世界高端的竹文化和优质山水生态资源特色,通过举办全国乡村“斗春晚”、以及央视《乡村振兴战略大家谈》等活动,溪头从容地走上一条乡村休闲旅游的阳光大道。据相关统计,去年,溪头村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200%,其中外国友人达上千人次,各项旅游收入约3500万元,同比增长240%。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把实施精准帮扶作为促农增收的奠基工程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精准施策是基础。

  为此,龙泉把提高帮扶质量、促进低收入农户全面发展放在首位,通过精准识别认定低收入农户9786户,按照“一户一策”实施精准帮扶。

  山绵绵,水潺潺,鸡鸣于园,犬吠于野,漫山遍野的樱花树……来到住龙镇住溪村的赤岭自然村,仿佛走进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牧歌画卷。然而,就在2014年以前,赤岭自然村超过90%的青壮年依然靠外出务工为生,村中劳动力匮乏,大部分田地闲置。

  2014年,返乡创业的周志康看中了赤岭这块生态宝地,通过统租反包方式,向赤岭自然村全村20余户农户流转土地1400余亩,打造华东最大的樱花景观森林公园。

  樱花景观森林公园项目的实施,为赤岭众多留守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村里一批年龄相对偏老、劳动能力相对偏弱的低收入农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不同于其他项目,该项目还积极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该项目每年直接发放给农户的土地租金就达29万余元。同时,在项目正式盈利后,每年还将把10%的利润直接分红给农户。

  低保户叶方祥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不仅每年拥有了5000余元的固定土地租金,足不出户的他,还获得了一份看山护林的兼职工作。他笑着说:“真是顾家赚钱两不误,最主要是天天有事做,每天都很充实!”

  在龙泉,像赤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目前,当地正在积极探索“先富带后富”模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鼓励农民以资源资产入股等方式,既让老板富,更让百姓富。

  针对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能力薄弱的特点,龙泉还将异地搬迁作为精准扶贫举措来抓,以“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为目标,以地质灾害隐患区、紧水滩库区、岩樟水源保护区、凤阳山自然保护区等区域的住房困难群众为目标,大力推进整村搬迁和安置小区建设,推进山区群众异地转产转业,增收致富。

  去年,龙泉在全省首创异地搬迁安置小区“市场化+”运作模式,全年实现异地搬迁4206人,“上城花园”项目不到6个月房屋就全部结顶,实现了百姓、市场、政府“三方满意”。

  在一系列暖心之举下,龙泉的“生态移民”真正成为了“幸福移民”。去年,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10.2%。其中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更达16.7%,连续6年保持15%以上的快速增长。

编辑:甘居鹏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