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即时报 正文

记者蹲点:苍南兴文村低收入农户调查

2018-04-03 09:47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张冰

兴文村 周长快 摄

  浙江在线4月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冰)作为全国农民收入最高、区域发展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早在2015年,浙江已率先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成为全国率先完成脱贫任务的省份。2016年底,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进入新时代,低收入农户群体最需要什么?浙江又如何巩固帮扶成果,让帮扶政策精准惠及每个个体,从而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近日,记者跟随省农办(扶贫办)工作人员到苍南藻溪镇兴文村蹲点调研,访农家、看产业、问农民,记录这个低收入农户帮扶重点村的真实进程,探寻不同人群对低收入问题的思考。这个浙南山村的状况,真切反映了浙江部分村庄的现实,这里遇到的难题、走过的弯路,也值得其他地方反思。

来料加工。周长快 摄

  低收入农户盼什么

  从苍南县城向东南出发,驱车约10公里就到了兴文村。这是个浙江南部的典型山村,户籍人口1034人,耕地却只有500余亩,人多地少,发展空间狭小。苍南县农办主任杨家乐介绍,县里像兴文村这样的村庄,一半以上村民常年外出务工,留守村民大部分到附近村镇打零工或种田,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

  在兴文村村口,记者遇到了70岁的村民叶志芳,他正独自坐在家门口晒太阳。叶家一家7口,原本经济条件还算宽裕,但去年他因为患肺结核住院,花去3万多元医药费,家里一下子捉襟见肘了。

  “真是担心发生意外。”叶志芳感慨,由于必须定期复查、服药,他只能留在家里,儿子、儿媳到县城打工,老伴偶尔打个零工,孙子孙女在上学,一年四五万元收入,除去生活开销后所剩无几,他家也由此被村里纳入低收入农户范围。

  据统计,2016年,全村低收入农户巩固帮扶对象为15户、29人。2018年初,兴文村低收入农户数量为20户、52人,其中五保户2户、2人,低保户12户、24人,低保边缘户6户、26人。

  “为什么低收入群体的人数,一年多时间就翻了近一倍?”记者问。

  “一方面是2017年开始,浙江按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5倍,对低收入农户进行重新认定,范围扩大了。另一方面,像叶志芳一样因为生大病导致家庭入不敷出的,村里根据实际情况又动态调整增加了几户。”村党支部书记叶志永回答。

  通过一户户走访,记者发现,20户低收入农户中,9户家里有肢体或精神残疾者,12户家庭属于因病致贫,每年医疗支出超过5000元,且病人常年需要服药、陪护。部分家庭存在因病、因残致贫交织的情况。此外,还有一户单亲家庭,由于有正在上学的孩子需要照顾,且教育支出较大,也被纳入低收入农户。

  这个村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苍南县低收入农户群体的真实状况,全县25727户低收入农户中,因病、因残被纳入帮扶范围的,占总人数的69.4%。

  精准帮扶,先要精准识别,从而引导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帮扶到户到人。低收入农户在想什么,他们最需要什么?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久前,兴文村专门针对低收入农户做过一次问卷调查。除了12户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仅勾选“提供医疗救助”或“提供住房救助”外,另外几户家庭中,4人希望能“提供农业技术培训”或“提供职业技能培训”,5人希望能在家门口上班,还有2人期盼能在村里从事农产品加工工作,但苦于不懂市场、没有资金、缺少销路,他们担心辛辛苦苦干一年,会因市场形势或价格起伏而“砸在手里”。

  43岁的宋丽贵,是希望自主发展的典型,也是村里的重点扶持对象。6年前的一场意外事故夺走了宋丽贵丈夫的生命,留下了她与一对年幼的子女。她不得不结束在外的生意回到村里,尽管靠种田每年有几千元收成,还有低保、教育帮扶等政府政策支持,但不菲的生活和教育开支,对宋丽贵来说负担不轻。

  去年,在村里介绍下,她开始接一些来料加工的活。“每隔一段时间,厂方就把原料送过来,再把半成品收走。”纱线在宋丽贵手里上下翻飞,10多分钟后,一个猴子玩偶就成型了。这样的玩偶厂方结算价为每件3元,她有空就做,平均每月能挣1000多元。但加工厂的业务有淡旺季,她的收入也随之起伏,有时还出现加工费被拖欠的情况。“最好村集体能办个企业,在家门口就能安心工作,有稳定的收入。”宋丽贵说。

  她的期待能实现吗?

农户在家进行来料加工。 周长快 摄

  适合的产业在哪里

  外出务工难,家门口找不到稳定的工作,做小生意承担不起风险,这样的纠结,不仅在兴文村,其他地方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也有。千方百计为低收入农户创造就业岗位,一直以来是当地村、镇、县三级干部努力的方向。

  这些年,通过村庄公益性岗位倾斜、介绍来料加工业务等形式,兴文村为十几位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全村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尽管离全省平均水平仍有不小差距,但对于这个浙南山村来说,成果来之不易。

  但随着调研深入,也有不少村干部向记者反映,个别低收入村民既走不出村,又不愿在村里干粗活、累活,存在“等、靠、要”思想。

  “虽然只是少数,但这样的思想蔓延,既影响帮扶效果和村干部的积极性,还会损害帮扶工作的公平正义性。”叶志永告诉记者,他对这种现象“又哀又恨”。

  例如,这两年,村里为先天聋哑但没有丧失劳动能力的小董提供过不少打短工、来料加工的机会,但小董不是不愿意去,就是一干活就表现出腰酸背痛的样子抗拒分配任务;又例如,前两年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里设置了3个保洁员岗位,每人每月有近千元工资,但挨家挨户问了一遍却没人愿意干。“不是嫌钱少,就是嫌丢人。”叶志永说。

  蹲点调研的省农办干部杨叶勇分析,当前浙江低收入农户帮扶重点已由注重解决生存问题转向提高生活质量,“这也意味着,并不是家庭或个人基本生活缺什么提供什么就够了,而是要努力通过教育、技能等帮扶,真正在根子上解决造血问题,从而实现全面小康。”

  此外,在兴文村,集中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让人人受益的想法,已经成为共识。“这是稳定增收绕不开的路。”杨家乐认为,过分强调对个体的扶持,实际上会弱化村级组织统筹发展村庄经济的能力,小农经济即使能获得发展,也会因为村庄整体性问题而无法实现经济价值。

  距离县城10公里的区位优势,让兴文村村两委首先将发展目光投向如火如荼的乡村旅游。但发展旅游,得有生态环境基础,村里原有的30多家再生棉小作坊却成了“拦路虎”。“十几年前发展循环经济引进的产业,现在看来已经不符合生态经济的要求了。”叶志永十分苦恼,拆掉小作坊就相当于断了80多户人家的生计,零星分布的土地拆后利用价值也不大,“真是左右为难”。

  村里也曾考虑过建设小微产业园,让所有小作坊迁入园区,并集资购买环保设备进行转型升级,走出一条农村工业化的路子。但藻溪镇考虑到,相关行业不符合当前绿色发展的理念,计划便搁置了。

  在两难情境下,2016年,一位在外经商的乡贤打来电话,让村干部欣喜若狂。电话中,乡贤提议利用村里闲置屋顶发展光伏产业,并承诺帮助解决700多万元的贷款难题。

  很快,这一方案就得到了镇里和县里的支持。兴文村开了好几次村民代表大会,并组织村民到杭州等地考察,最终方案获得一致同意。截至目前,全村已有164户农户家屋顶架设了光伏板,其中包括8户低收入农户。

  在低收入农户董光干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他家屋顶,只见银黑色光伏板下方的仪表显示着当天的发电量。“今天已经产生19度电了,收益11元左右。”董光干说,按照当初的设想,村民不用出一分钱,前8年并网发电的收益用于还清贷款,此后收益全部归个人所有,每户年均收益可达到6000多元,他说:“目前看来,至少还要等6年才有钱进账,心里没底。”

  叶志永感叹:“旧产业‘尾大不掉’,培育一个新产业不容易,培育一个能帮扶低收入农户的产业更是难上加难。”

  那么,兴文村的下一步到底怎么走?

村里的屋顶光伏。 周长快 摄

  增收的路怎么走

  蹲点调研中记者发现,像兴文村这样的低收入农户帮扶重点村,往往也是集体经济薄弱村,没有稳定的经营性收入,可使用的建设用地少,对工商资本吸引力也不强。

  “人、财、地等资源要素有限,村集体发展定位不够明确,低收入农户自我增收能力普遍不强,这些因素造成一些帮扶举措在山区村实施起来‘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杨叶勇看来,当前最关键的,是要通过政府引导、村集体参与,不断转变低收入农户思想观念,共同谋划思路,真正帮助村集体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达到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目标。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此,浙江将“打好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坚战”作为2018年三大攻坚战之一纳入省政府重点工作。

  今年初,针对各村普遍存在的因病、因残致贫现象,苍南县推出“社保+救助+商业保险”的精准帮扶模式。“县里整合使用帮扶资金,统一为低收入农户购买补充商业保险。”杨家乐介绍,像叶志芳家,若再有家庭成员生大病,除医保报销部分外,最高还可以额外报销3万元,“通过这样的方式,极大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一定程度上为低收入农户实现自我发展解决后顾之忧”。

  而兴文村的进一步发展,又如何实现?

  “新产业认准了就要迎难而上,不断开辟新天地。”叶志永告诉记者,镇、村两级经过探讨,认为光伏产业尽管目前看来投资期长、收益慢,但鉴于投资小、风险小、后期收益可观等优势,对于兴文村来说属于优质项目。

  目前,一个全新的“农光互补”项目已经申报省农办山区经济发展项目补助。村里计划开辟2亩农田建设大棚,棚顶架设光伏面板,内部种植蔬菜、水果等,预计建成后村集体每年能增收10多万元,并为低收入农户提供不少就业岗位,“我们还准备邀请镇里的农技专家前来,为低收入农户提供种植培训、指导。这一模式若能成功,就能在其他地块复制,提供稳定的增收渠道。”叶志永说。

  此外,藻溪镇也计划将兴文村纳入“田园健康乐享区”打造范围。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农旅融合项目引进等,进一步改善人居生活条件、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使全镇成为苍南县城的后花园,带动周边村庄增收致富。

  蹲点期间,还有一个喜人的消息在村里传开:已有几位乡贤明确表态,愿意出资捐建村民盼望已久的养老院和文化礼堂,村里正着手准备申请用地指标和财政支持。

  “养老院建成后,老人们能有聚在一起吃饭、聊天的地方,村里又能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几个公益性岗位。”看得出,叶志永对村庄的未来充满信心,“春天确实来了”。

编辑:徐光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