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1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叶诗蕾 见习记者 王世琪 通讯员 俞莹)乡村旅游方兴未艾。2016年,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占据国内旅游市场半壁江山,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
如何让乡村旅游有颜值、有个性更有内涵?如何把握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7月16日至18日,第二届国际乡村旅游大会在安吉县召开,来自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旅游界“大咖”齐聚竹乡,直面发展过程中的“成长烦恼”。
多元化
差异性破解同质化竞争
乡村旅游全球市场巨大,可以说有乡村的地方就有乡村旅游。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是乡村旅游的最大资源。
对此,来自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的望峤深有体会,他分享了“无中生有”“小题大做”的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据介绍,袁家村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自然资源和关中民俗,以地道的农村生活为依托,走出了一条发展乡村度假旅游和壮大农副产品产业化的道路,连续3年每年吸引游客300万人次,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
据统计,我国70%的优质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地区;我国现有各类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超过200万家,乡村旅游特色村超过10万个。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丰富旅游业态、实现差异化竞争是有效途径之一。
与会专家指出,国际乡村旅游大会永久落户地湖州的旅游产业模式值得借鉴。湖州根据不同县区在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上的差异,分别在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吴兴区和南浔区,打造“洋式+中式”“景区+农家”“生态+文化”“农庄+游购”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新模式,带动了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成功获批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试点城市。
高端化
高层次人才是迫切需求
2007年,南非人高天成在德清莫干山建起“裸心谷”,“洋家乐”一词应运而生。来自法国、英国、比利时、丹麦、韩国的投资者相继而来,国际化资本的注入为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带来新活力。上海、杭州甚至德清本地人也纷纷在此建造、经营各种民宿项目。
经过10年发展,该县目前已有乡村民宿530多家,其中以“洋家乐”为代表的精品民宿150多家。
热门民宿一房难求,节假日甚至要提前几个月预订。但在如此火爆的民宿经济表象之下,也隐藏着人才流失、团队管理松散等问题。在本届国际乡村旅游大会的对话环节中,田园东方联合创始人朱胜萱和借宿首席运营官贾晓凡不约而同提到了这个话题。
“比起资源,我更看重人才。”朱胜萱直言不讳,他说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非常多,但最后让他决定投资的因素是当地服务行业的人才储备。
产业化
发展全域旅游势在必行
乡村旅游自欧洲起源以来,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在百余年发展进程中,乡村旅游也从最初的观光功能向休闲、度假、健康、体验、养老、养生等多维度拓展,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使旅游业扩大自身黏合度、向深度发展进行了成功尝试。
数据显示,70%以上的中国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和节假日出游会选择周边的乡村旅游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则超过80%。如何抓住这个巨大市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全域旅游势在必行。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乡村小路变观光大道,村庄变景点,村落变景区,我省不少村庄实现了“一村一景”。今年6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谋划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推进万村景区化建设。7月17日,我省正式出台全域旅游示范县、A级景区村庄等创建标准。到2020年,我省要让1万个村成为A级以上景区,其中1000个成为3A级景区。
一条蜿蜒通幽的乡间小道,一幢干净明亮的房子,这便是位于安吉县灵峰旅游度假区横山坞村的民宿。“看到如今的模样,你一定想象不到这是老厂房改造的。”房子的主人王玉忠曾是村里一家竹凉席作坊的小老板。“改建之初,很多朋友都觉得我头脑发热,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光顾,证明了我当时的选择没有错。”
如今在我省各地,像王玉忠这样试水乡村旅游的村民越来越多。休闲旅游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了解,截至2016年,全省经营农户1.9万多户,直接从业人员16.6万人,带动就业45万人,年接待游客2.8亿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