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抱的临安乡村。 杨岚岚 摄
漫山樱花落天池。 盛利民 摄
核心提示:省党代会提出,按照把省域建成大景区的理念,谋划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进万村景区化建设,提升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全面建成“诗画江南”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如今,浙江乡村旅游已遍地开花,但美丽乡村建设如何深化,村落景区怎样打造运营,乡村旅游如何提质升级?各地仍处于摸索过程中,缺乏清晰标准和明确路径,临安市在全省率先制定以全域景区化为统领的村落景区标准,对此作了有益探索。
浙江在线7月1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许雅文 通讯员 方杰 市委报道组 张伟星)“我们村也能成为3A级景区?”得知这个消息,临安市青山湖街道白水涧村村民奚陈发,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在他的思维中,只有太湖源、天目山、浙西大峡谷这样名闻遐迩的地方,才称得上“景区”。
今年4月发布的《村落景区的临安标准》提出,要用3年时间打造50个村落景区,覆盖75个行政村。这意味着,3年以后,临安四分之一的村庄将以更高的颜值、更丰富的内涵,迎接四方来客。
村落景区,有何特别之处?临安人认为,就是用景区化的思路打造村落。今后的村落,不仅要有可欣赏的景观,推进农村发展的新型业态,还要有可流传的故事和历久弥新的人文历史,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者发现,这份标准涵盖环境、交通、设施、服务、人文、经济、安全等七大项和28小项实施细则,意味着乡村建设和村落景区打造有标可对、有章可循,犹如一本工具书,指导参与其中的人们,如何一笔一画用心描绘村庄的未来蓝图。
景在村中、村融景中,临安村落景区探索,无疑是建设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城乡的醒目一笔。
特色,不妨更浓
临安山高水长,拥有23个旅游景区,农家乐、民宿有1200余家。近年来,全市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也最早体验发展的阵痛。
“仅仅是优美的村庄环境,已不能满足村民的需求和游客的兴趣。他们渴望优质的服务,拥有或体验到更丰富、更具特色的村庄文化。”临安市农办主任陈嫩华说。
乡村旅游虽然方兴未艾,但同质化现象日趋明显,个性和特色乏善可陈,层次也普遍不高,面临提质升级的急迫考验。如何满足人们的特色体验和个性化需求?今年,临安提出以全域化景区建设为目标,打造10个高品质的村落景区,用景区化的思路去打造每一个村庄。
“背靠人称‘世外桃源’的白水涧景区,每年进村观光的游客不少,但如何能将他们留下来吃顿饭、住一晚?”这是萦绕在白水涧村党总支书记陈土森心头的困惑。
作为2016年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白水涧村的好风光远近闻名:晴天漫步村中,身上不染尘埃;雨天踏水而行,脚下不沾泥巴。徜徉村中,远观茂林修竹,近看溪水潺潺。
“美丽乡村建设尤其是农村截污纳管,让村庄换了模样。”但陈土森觉得,白水涧村应该有更好的未来,打造3A级村落景区,或许是个契机。
据村中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一位名叫奚百一的老人,曾梦游桃源,后按梦中所示,找到这块“山明水秀,竹翠林烟”的风水宝地,后来便举家迁徙至此。而陈土森所说的白水涧景区就坐落在村中,拥有“龙潭双叠”“竹林迷宫”等奇特景观,却不曾获得任何旅游评级。
随着《临安市青山湖街道白水涧村落景区规划》的出台,这些历史传说与自然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深远的奚氏文化和竹文化,让村庄故事独具特色;将造车鼻祖奚仲制造的独轮车元素融入景观建设,乡村景致有望得到提升。
不同于“一个村就是一个村落景区”的白水涧村,天目山村落景区由4个行政村组成。如何打破行政村的界限,统筹村庄发展,并突出特色,是当地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翻开天目山村落景区布局图,白鹤村、月亮桥村、徐村村、天目村,依次向巍峨的天目山靠近。“一直以来,4个村的村民以经营农家乐为主,价格战时常在旺季上演。”天目山镇农办主任陶利平介绍。
“四村合力打造村落景区,区位、资源、功能都应有所区分。”天目山镇副镇长厉曙霞指向地图,白鹤村位于三岔路口,交通便利,如同村落景区大门,适宜发展游客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月亮桥村位于核心区域,可以发展民宿;徐村村有田园综合体,可发展休闲农业;天目村靠近天目山景区主入口,以农家乐提升改造为主。
“村落景区的打造,不仅要用好村内景区资源,更要就地取材、因势造景,更具特色。”陈嫩华行走乡间,颇有感触,古树、小桥、流水、人家,这些平常的景致,也能成为引人遐思的天然美景。
标准,站得更高
有人曾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想到’和‘得到’之间的距离,因为中间隔了一条万水千山的‘做到’。”而《村落景区的临安标准》,就为“想到”和“得到”之间,架起一座通达的桥梁。
《标准》由旅游景区标准、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标准、先行地区村落景区创建标准和临安市前期美丽乡村建设特色标准“四合一”而来,共梳理出七大项、28小项实施细则。对应2A、3A、4A、5A四个等级的村落景区,实施不同的评分细则对号入座。“与单独的旅游景区标准相比,内容更完整、要求更高。”陈嫩华介绍。
“编制合理的村庄规划,生产生活分离,空间布局合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标准》中首条这样叙述。
今年4月,规划团队分别与村落景区一一对接,为乡村勾勒蓝本。临安试图通过一对一的规划,挖掘更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拓展乡村旅游的内涵。
翻看《标准》发现,村落景区里,什么该建,什么不该建,都被一一列出。比如,美化村域时“不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搬河石、不拆具有历史价值的老房子”,“村落景区主要出入口配有导游全景图”,“村内有导览图、标识牌、景区介绍牌”等等。
标准化,不等于同质化。标准的作用,在于获得最佳秩序和最佳效益。如果说,标准化是市场存活的基本保证,那么个性化就是能否适应市场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农家乐富有乡村特色”,这条出现在《标准》中的内容,让白水涧村村民华生贤最难忘记,他的竹林鸭、水库鱼,就是最具白水涧特色的乡野土菜。
白水涧村立塔水库旁,华生贤的农家乐营业已有七八年。院子里,摆满了自家田地长出的新鲜蔬菜,南瓜藤、丝瓜、豆角;鱼缸里畅游的,是他将鱼苗投放到水库后自然生长起来的鲫鱼、草鱼。
有了标准,村里该补什么、建什么,实施项目化管理,任务一目了然,资金也有保障。就在近日,临安下发了村落景区第一批项目计划,实施内容十分详细,有数量、有期限,也有资金来源构成。
月亮桥村双清溪一侧的土地,在项目计划指引下,悄然变了模样。村委会委员叶国富指着原先种植雷竹的土地介绍,村集体已经将土地流转起来,打包给社会资本运营,未来这里将投入800万元,打造创意农园。
“成立专门的村落景区管理机构。”《标准》鼓励采用公司化运作模式,管好、用好美丽乡村;引入物业化管理模式,负责绿化养护和环境清洁;鼓励村民发挥主人翁意识,为村落景区添砖加瓦。
天目山镇农办主任陶利平说:“村落景区的标准看得见也摸得着,景区管理变得有章可循,有具体人员负责,有资金保障,服务水平将大大提升。”
生活,即是风景
临安乡间,白云在上,田野在下,村民以笋竹、山核桃、农家乐为主要生计,栖居在这片诗意大地上。然而,美丽乡村缺少产业支撑,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获益有限。
以白水涧村为例,打造村落景区以前,村集体收入十分微薄,门票销售额的5%是村集体从白水涧景区获得的唯一收入。村民的生活与村庄的未来之间,多少有些疏离。
打造村落景区,让人们的心悸动起来,改变也由此发生。
1991年出生的奚俊杰是“奚氏山庄”农家乐的“少掌柜”。过去,他和父亲奚陈发在经营农家乐上一直存在分歧。父亲执念于“床位越多越好”,而他认为打造精致农家小院,烹制可口农家土菜,才能让自己的山庄更有魅力。
听闻打造村落景区,多年坚持自我的奚陈发,决定配合村庄景观打造,同意儿子将他原本看不上的石磨、猪食槽,打造成洗手池等庭院景观。
村落景区的打造,吸引临安竹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赵庆元来到白水涧村,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这里和余杭径山通过古道连接,可以打造径山‘后花园’,承接从径山过来的游客。”
更多的村民已经行动起来。近日,月亮桥村村民陈建强捧回了民宿设计图,计划与妻子打造“悦亮九号民宿”。已多年不种地的他,还流转了3亩土地,再次回归田园农耕,种植瓜果蔬菜,“游客来了,可以体验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
月亮桥村民陈建良,与老伴儿经营着“廊桥山庄”,自己就是一张农家乐的金名片。虽然已经74岁,陈建良会用电脑查看网站预订,会用手机收发微信消息,会热情地介绍几个二维码让游客扫一扫,了解旅游相关信息。生活在山村,他却“潮”过很多城里人:“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客人接触多了,自己也要跟上时代。”
如今的临安,正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跳出原有景点和旅游资源的局限,将社区、乡村等融入到全域大景区建设中。村落景区,已然不会只有低档农家乐,而是充满生态文明、多种特色文化和休闲生活的乡村图景。
“乡村旅游,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然后才是一种旅游方式。”参与白水涧村落景区规划的吕瑞达有感而发,乡村有人们渴望的原生态的风景和原真性的人文,这不仅仅是乡村景观,还有天人合一的慢生活,古朴纯真、恬淡静谧、原汁原味,有故事、有亲情、有交流。
而这所有的规划、标准和景致,都是为了让生活在其间的人们享受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