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听不见,小唐就会用写字的方式交流。这些纸条,老人的女儿王女士至今还留着不少。
钱江晚报5年前的报道。
浙江在线8月2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欣 王丽)一分钱拍下的一项志愿者服务,5年前钱江晚报的一篇报道,牵起了一段美丽的缘分。缘分的这头是位80多岁的耄耋老人,而那一头则是一位有着20年党龄的志愿者。
原本完全陌生的两个人,就这样从相识到相知,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和胜似亲人的“父与子”。更为难得的是,这段缘分整整持续了5年,直到前不久老人离世。
母亲突然离世
父亲最无助的时刻他来了
杭州莫邪塘南村9幢是一栋建于1978年的老楼。王女士父母在2楼一套50多平米的两居室住了大半辈子。
王女士拿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她说,自从母亲去世,自己就养成了每天记事的习惯。翻开笔记本,第一页第一行从2013年3月的一天开始。
“妈妈走得很急,那天早上还出门去社区唱歌,回来的路上突然晕倒在地,突发脑溢血,送到医院回天乏术,全家人都措手不及。”王女士说,最受打击的还是老父亲。“当年爸爸已经81周岁了,耳朵也听不见,家里的事平时都是妈妈在操持的,洗衣做饭烧菜,爸爸什么都不会。妈妈突然离开,生活全乱套了。”王女士还有个妹妹,可姐妹俩当时都要上班,住得又很远。“我们轮着来看爸爸,可是他听力不好,我们很担心他一个人在家会出意外。”
2013年7月3日晚上,王女士看到了钱江晚报的一则报道。“我记得很清楚,那篇报道叫《“紫薇原点·红淘服务站”网上叫卖服务,每件收费1分钱》。当时已经晚上9点了,我心想,真有这么好的事情吗?半信半疑,我上网用一分钱拍下了一项服务,希望有志愿者能来陪陪父亲。”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她就接到了上城区团委的回复。7月19日,区团委的工作人员就带着一位志愿者来了。50岁的模样,戴着眼镜,这位志愿者就是“小唐”。
对子就这么结下了。王女士姐妹俩和小唐一人一天轮流值班来看望老人。
房间里的角角落落
都有他的痕迹
小唐的单位在紫花支路,家在滨江新州社区。每隔两天,小唐就会准时来看望老人。逢工作日,他中午休息时间来,遇到双休日、节假日,就开车过江赶过来。
“小唐一般是中午来的,爸爸中午12点半就坐在客厅里等了,只要门轻轻一响,尽管耳朵不太好,可就像有心灵感应一样马上起来开门。”王女士说,她们姐妹和小唐轮着来看爸爸,每一次来的时候,总会发现家里有些新变化。
家里门铃的螺丝松动了,小唐就带了冲击电钻把它固定好;阳台门插销不太好使了、客厅的日光灯坏了,他就买了新的默默换上;看到洗衣机太矮排水不方便,他扛了增高架过来装上;看到老人洗衣服,他会抢过去帮着洗;看到老人冬天的帽子旧了,就去买顶新的送来;临近中秋,他特地挑了适合糖尿病人的无糖月饼送过来;赶上老人生日,就送来过冬的棉衣作为生日礼物……
有一次,老人无意中念叨了一句:听说有家新开张的卤鸭店,卖的鸭子味道好。几天后的一个双休日,小唐就拎着卤鸭上门了。
王女士说,这样细碎的事真的太多了。“家里卫生间太小,妈妈在世的时候,过段时间就会拉上爸爸去边上的澡堂好好泡个澡,妈妈走了之后,爸爸一个人好久没去了。没想到啊,后来小唐竟然带着爸爸去澡堂搓背洗澡了。”
2013年冬天,老人惦记着冬至前要去一趟嘉兴王店老家上坟。小唐抽了个双休日开车把老人送了过去。
2014年年初,爸爸去德清外甥家过年,临走前和小唐开玩笑,“你要来看我的哦。”王女士说,没想到大年初二,小唐真的开着车,带着大包小包一堆礼物去德清了。“我们家亲戚听说是志愿者,都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人啊!”
因为“非亲非故”的小唐
老人最后这5年很幸福
2014年,王女士的爸爸生了一场重病,在医院住院的这段日子,小唐每天都去医院。因为跑得太勤,甚至被隔壁床的病友错认为是老人的儿子。
“其实,在最后的这一年里,爸爸身体越发不行了,老年痴呆非常严重,有时候连我和妹妹都不认识了。可是小唐他却都记得,他们俩一见面,就会先来个大大的拥抱,爸爸每次见到他都笑得特别开心。”王女士说,“有时候,爸爸还会突然问我们,‘我究竟有几个孩子啊?’在他心里,可能真的把小唐当儿子了。”
今年7月21日凌晨,老人最终闭上了双眼。“爸爸去世的消息我们第一时间发给了小唐,凌晨6点多他就从家里赶来了。”王女士说,那天是小唐帮着一起将爸爸从家里抬上了殡仪馆的灵车,“爸爸走的时候身上盖了三床被子,两床是我们姐妹俩的,还有一床是小唐送来的。”
“他们是5年前的7月19日第一次见面的,小唐最后一次来探望爸爸是今年的7月18日,刚刚整5年,好像真的是一种缘分。”王女士特别感慨,老人清醒的时候,念叨得最多的就是一句话:“非亲非故,怎么会对我这么好啊。”
小唐究竟是谁?
55岁城管干部唐惠根
“小唐”其实是“老唐”了。今年55岁的他是上城区城管局的机关党委副书记,叫唐惠根。在同事和社区干部眼里,唐惠根一直就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只是,大家都不知道,这些年来,他竟然还悄悄做着这些事。
我们找到唐惠根的时候,他连连摆手,“真的没什么,就是做点小事而已,和老人认识也是一种缘分,而且老人喜欢我,我们又谈得来。”
1999年入党的唐惠根是个有20年党龄的老党员。好像真的是冥冥中注定的缘分吧,几乎和王女士同时看了《钱江晚报》的报道,唐惠根也上网点开了“紫薇原点·红淘服务站”,他和王女士一个拍下了服务,一个则刚好认领下了这个服务。
“既然接下了,那就要做下去,要是做一会儿就不做,那还不如不要去认领算了。”唐惠根说,这5年,其实他并不觉得有多麻烦有多累,反而乐在其中。“老人家见到我很开心,我也一样啊,我们就是聊聊家常,天南地北,他耳朵不好,有时候说不清,我们就用写字交流。”
其实不止是结对老人,热心肠的唐惠根还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了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
“紫薇原点·红淘服务站”成立于2011年6月,前身为上城区青年服务360淘宝店。当年,作为志愿服务的新尝试,在全国首创了依托淘宝网提供在线点单式的党团员志愿服务的做法。根据2013年钱江晚报报道显示,当时这个特殊的网店已开了一年半,好评率100%,生意成交233笔,但总收入不到30元。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目前红淘已发展为线上微信版和线下实体版。今年5月4日,由中共上城区委组织部、上城区委两新工委、共青团上城区委共同推出了“走青连心、凝青聚力”青年大行动,也是对“红淘服务模式”新的延伸,将“红淘模式”更好地覆盖到需要帮助的居民群众。项目聚集了上城多家青年团组织,积极结对社区民生项目,开展暖心接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