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市天天说 正文

托神奇“云雀”的福 高温暂时刹车

2018-08-02 09:43  来源:杭州网 记者 高华荣 宋赟 钱卓君

  连续9天的高温日之后,昨天终于“烧退了”。截至昨日下午4时,杭州主城区最高温度为34.9℃,卡在了35℃的关口。被虐太久,傍晚的微风吹拂过,竟然勉强也可以说得上有一丝“凉爽”的感觉了。今天估计依旧不会上高温线,根据杭州市气象台预测,最低气温26℃,最高温度则只有33℃。白天是多云到阴有阵雨或雷雨,夜里到明天阴有大雨。要注意的是偏北风,今天要比昨天还要大一些,会逐渐增强到4-5级阵风6级。

  昨天降温的不只有杭州,从整个浙江省来看,全省高温范围在过去三天里逐渐缩小。省内最高气温超过35℃的县市,7月29日是64个,7月30日有64个,7月31日降到了42个。如此巨变,自然是拜台风“云雀”所赐。7月25日,今年第12号台风“云雀”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这个走位颇为神奇的台风,因为被异常偏北的副热带高压拉住,曾在东行途中出现了一个诡异的打转。在日本登陆后,昨天下午3时,“云雀”的中心走到了杭州市偏东方向约739公里的东海东北部海面上,即北纬29.6度、东经126.8度。近中心最大风力8级(2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90百帕。

  预计,“云雀”将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南方向移动。今天早晨开始,“云雀”会逐渐转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强度将有所加强,并将于3日早晨到上午在浙江象山到江苏启东一带沿海登陆,正面冲向江浙沪包邮区。“云雀”登陆时强度为热带风暴级(8-9级),进入东海西部后的路径将与之前的“安比”类似,但由于强大副高的牵引,它不会像“安比”一样不断北调。

  尽管“云雀”登陆时可能只是热带风暴级别,强度并不会很强,但是昨天起东海海域已出现大风,今天杭州湾风力增强到7-9级,明天宁波北部嘉兴等地也将出现6-8级大风,今天下午到后天浙北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

  今明天,杭州将告别高温。那是不是天气就这样凉下来了?告诉你,不可能!过了3日,高温又将杀回来了。

  不过毕竟到了8月,三伏也过了一半,再热也有限了。其实相较老底子,有了空调这个大杀器,现在过夏天舒爽太多。知道以前杭州人怎么过夏天的吗?据不完全统计,有6大消暑“法宝”,其中一样还是济公传下来的。让我们看看都是哪些神器。

  竹榻儿 小朋友睡觉都靠它

  老杭州的居住,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就是几户人家,共同住在一个院子里,杭州话叫“墙门”。

  因为拆迁,杭州的“墙门”大多都消失了,但城隍牌楼巷附近,还能找到一些旧时光。以前,一到了傍晚,家家户户都会把家里的竹榻儿搬到天井里来乘风凉(过堂风还是很凉快的)。

  “竹榻儿”顾名思义就是竹子做的床榻,老杭州宋妈妈说,“有的竹榻儿是带脚的,有的就是拼起来的一张竹板,搁在两张凳子上,上面可以躺两三个小孩子。”

  竹榻儿摆好之后,还有两个小步骤,就是拎几桶井水先“呱呱呱——呱呱呱”把地面冲湿了,然后再拎桶井水把竹榻儿从里到外浇个透心凉,再睡上去就凉快了,“困到半夜,冷了,还要起来回家困。”

  现在竹榻儿这个物件,随着竹席的普及,早就消失了。曾经跟竹榻儿形影不离的竹凳,现在倒还能在杭州的小巷子里找到。

  一般是小孩子睡竹榻,大人坐竹凳,女的么,围在一起讲八卦,男的么,坐在路灯下“吹三儿”(杭州话,吹牛)。

  蒲扇 济公活佛用过的

  那时光,男人们过夏天,可比现在阳气多了,回到家脱了衣服,赤个膊直接出门,拎桶井水从头浇到脚,基本这个晚上就搞定了。

  女人们自然不能这么霸气,一般换上宽松的睡衣,秀气地用井水擦个身就算完了,所以,她们手里会多一把蒲扇——一件相当绿色环保的消暑工具。

  蒲扇,由蒲葵的叶、柄制成,因骨架结实,扇面宽大,扇起来风力十足,价格又便宜,还可以赶蚊子,那时候几乎家家都会有几把。

  会过日子的人,买回家还会再给扇子包个小碎花布边什么的,那就更经久耐用了。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当年,济公后背上插的那把比哈利·波特魔法棒还神奇的破扇,就是蒲扇。

  想要买蒲扇,老杭州人会去伍公山脚下的鼓楼木桶店。时移世易,这家店早几年就搬了家,搬到了十五奎巷,老板也换了,换成了当年老板的徒弟老杨,但蒲扇还在。

  水井 那就是以前的冰箱

  宋妈妈说,当年,别说空调,电扇都没有,所以,冰箱就更没有了。全家,最凉快的东西,就是井水!小日子过得不错的人家,夏天买个西瓜回来,就直接用网兜装了,拿绳吊在井里,“冰一冰”。

  而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一口井,或者更多。

  多到什么程度呢?翻翻杭州地图,你会发现杭州很多巷子,名字里都带“井”字。延安路旁边的百井坊巷,相传是因为吴越王勾践曾在此处凿井九十九眼,所以号称百井。吴山脚下的大井巷,因巷子里有五代吴越国师德韶所凿的“钱塘第一井”,此井上至今刻有“古大井”三字。

  此外还有双眼井巷、四眼井、饮马井巷、八丈井、方井弄、柳翠井巷……

  现在,你要是去杭州的大街小巷,还能找到好多井,只是这些井基本都已经弃用了。

  大马弄里的这口井,井口都已经长出了蜘蛛网。

  叫哥哥 不可思议的娱乐项目

  小时候,每年一到七八月,解放路、平海路一带,就会有人挑着扁担,前后担了好多好多叠加在一起的小竹笼子,沿街叫卖。小竹笼子里装的是“叫哥哥”,就是蝈蝈,伴着烈日,清脆嗡鸣声此起彼伏。

  现在看来,好像有点不可思议,叽里呱啦的,听着烦都烦死了,怎么会有人花钱买这个回家!

  但当年还真好多人买,还要挑七挑八地挑上好一会儿,看哪只“叫哥哥”能说会道。想来,应该是那时候娱乐项目实在太少了……连电视台每周二下午还要休息。杭州的“叫哥哥”据说就是一位河北人带进来的,在庆春立交桥下卖了三十年。

  如今手机电脑一应俱全,“叫哥哥”这个当年小朋友眼中的网红,是很难在大街上看到了。


  小钵头甜酒酿

  甜酒酿 主要消夏甜食

  除了西瓜,以前杭州人的夏天美食,还有甜甜、糯糯又爽口的甜酒酿。

  一到季节,就会有人骑着二八自行车,后凳上有个铁架子,装着一摞摞的小钵头,走街串巷地喊:“卖——甜酒酿”。

  这种传统的甜酒酿,现在杭州的老菜场里还能寻到(我说的是传统,不是超市那种塑封装的)。

  浙二医院斜对面的茅廊巷菜场,就有一家卖了30年甜酒酿的小店,菜场里随便找人一问就知道。

  他们家的甜酒酿就是印象中的那种:用瓦制的小钵头装着,一个个分摆在台上。靠近一点就能闻到一股特别的香味,糯米很糯,入口没想象中那么甜,还冰冰的,略有点酒意。

  老板姓陈。每天就卖百来碗,卖完为止,生意好的时候,一般上午就能卖完,差一点,下午四五点也都卖完了。来买的多是老顾客,但偶尔有人路过看到,也会买。

  甜酒酿,看起来更像卖的是一种情怀。

  淇淋果露 堪称奢侈品

  老杭州人恐怕还记得一种非常洋气的夏日甜品,叫“淇淋果露”。

  其实就是果子露上面加一勺冰淇淋,但一来那时候冰淇淋还是奢侈品,二来谐音像“叽里咕噜”,一经推出就成爆款。

  这些甜品普遍的价位在1到3元,我们多嘴问了下有没外卖,60后杭州人何大师差点跳起来:“那时候花2元钱点碗绿豆汤是多么败家的行为啊!当然要坐在店里细细吃半天显摆,哪里舍得拎了就走啊?”

编辑:潘洁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