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4月18日,以策划和组织该行动的杜立特中校的名字命名的“杜立特轰炸”行动正式启动。美国16架B-25轰炸机空袭东京、横滨等地后,由于导航、气候、联系不畅等原因,15架坠毁或迫降在我国浙江、安徽、江西一带。
这次行动最悲壮一幕发生了,机上的飞行员们,在漆黑幽冷的夜色中弃机跳伞,寻求一线生机。
幸运的是,降落在我国境内的75名飞行员,除3人遇难、8人误落日军战区被俘外,其他64名飞行员都被中国百姓营救,成功脱险。
其中三号机(机身号码为02270)坠毁于丽水市遂昌县柘岱口乡北洋村大坞山。机上5名成员,1名当场殉职;其他4名中,1名降落在丽水市遂昌县柘岱口乡坑西村,1名降落在丽水市遂昌县西畈乡岩坑村,另两名降落于衢州江山。
中国百姓为了寻找、掩护、转送和救助美国飞行员,还遭到侵华日军的残酷迫害。
这段在战争和生死之间结下的深厚友谊是最真诚的、最崇高的,同时也是最令人钦佩和敬仰的。这一事件见证了抗战时期中美人民并肩作战的特殊历史。战后,美军飞行员与当年的救命恩人互有往来,情谊不绝。
“山河不会忘记,大地不会忘记,因为他们曾在这里洒下一片深情。”
今年是“杜立特轰炸”行动75周年,两个星期以来,本报采访团深入丽水遂昌大山深处,探访当年发生的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真实历史,重温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
“本晨七时,据本乡三保保长黄贵德报称:昨晚由飞机降落1人,今早由坑西来柘岱口,身穿皮衣,并带有枪支及其它物品。职据报,随赴柘岱口询其来历,言语既不懂,中国文字又不识,职未敢擅自处置,立即亲率警备士将,将其护送柘德乡公所。”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四月十九日柘岱口乡公所紧急报告
曾参加营救的黄富海。
在丽水遂昌档案馆里,一整册的民国档案,静静地见证了75年前丽水遂昌军民营救美军飞行员的感人故事,而这份《紧急报告》便是最早的一份文件。
发黄的纸张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日子。紧张感油然而生!刚刚轰炸了东京的美军轰炸机,在丽水遂昌掉下来了!
杜立特行动轰炸机几乎全部坠毁
一切故事,都要从大胆的“杜立特轰炸”行动开始。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翌日,美国对日本宣战。
很快,作为报复,美军开始计划实施一次大胆的对日本本土的空袭。1942年4月18日,詹姆斯·杜立特中校率领16架B-25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母上起飞,突袭日本本土。
实际上,原来的作战计划是在当日傍晚起飞,在轰炸完东京后于19日清晨飞抵衢州机场。然而,航母在距离日本800海里的位置(原计划是500海里左右)就被发现,行动不得不提前到当天上午。
轰炸机分别在东京、横滨等地成功实施空袭后,依然按计划直飞衢州。遗憾的是,由于杜立特轰炸队提前起飞,当时衢州机场没有收到提前开放机场的通知,加上油料和天气的关系,16架飞机没有一架能在衢州机场降落,大部分在浙江、安徽、江西等地迫降或者坠毁。还有一架飞机飞到苏联海参崴附近的苏军机场降落。
公式岱乡(今柘岱口乡)坑西,1名降落洋溪乡(今西畈乡)岩坑,2名降落江山县境,均被营救,护送衢县,取道回国。
根据档案记录,两名平安降落在丽水遂昌的飞行员,一位是机长罗伯特·格雷中尉,另一位是投弹手阿登·琼斯中尉;而那位不幸遇难的飞行员,则是机械师兼机枪手利兰·法克特下士。此外,丽水遂昌还护送了从江山过来的副驾驶员雅各布·曼奇中尉。
柘岱口乡:坠落的轰炸机与一生一死两名飞行员
在柘岱口乡坑西村村民黄雄忠(已去世)手写的回忆录里,清楚地记载着他发现美军飞行员的事情。
4月19日清早,黄雄忠雇请堂弟黄贵高等人一起割树叶。“在金钩下,我闻到香烟味特别香!”循着这股悠悠的烟草味向前走了几步,一个身材十分高大的男人出现在众人面前。
这个高大的男人十分警觉,加上两人言语不通,无法交流,没一会儿工夫,这名男子转身就跑了。
之前的交流中,这名男人指着远处的山峰,做了“掉下来”的动作。黄雄忠回想起来,头天晚上有飞机声。
一行人在附近发现了降落伞,证实了黄雄忠的猜测。“在深山里,外国人不熟悉地形,万一迷路会非常危险。”黄雄忠担忧着,赶紧叫堂弟跟着飞行员,自己则马上停下手上的活,奔回村里向保长汇报。
中途,这名飞行员还试图自己划竹筏离开,可惜没有成功,飞行员又绕回了柘岱口乡的关帝庙(当时的柘岱口小学设在这里)。得知飞行员进了庙,黄雄忠紧随其后。墙上挂着孙中山的画像,飞行员用手拍拍自己肩膀,接着又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画了一顶降落伞,指指伞下的人,又指指自己。“他终于确认我们是并肩作战的盟军。”当时的乡长张志伦赶到了,将飞行员接到乡公所,当天就将其送去了上定。
实际上,3号机就坠毁在柘岱口乡海拔1100米的大坞山尾,同飞机一起陨落的,还有年轻的飞行员利兰·法克特。
柘岱口乡北洋村村民黄富海看守过飞行员遗体。他在1990年的一份回忆材料里描述:“我只是负责守着,当我赶到飞机坠毁现场时,几个村民正合力将这位飞行员抬出机舱。”
当天,村民在附近掘出一块平地,搭建了一个草棚,将遗体放在里面。为了保护遗体,他和几位村民守护了两天两夜。
今年已86岁高龄的北洋村(现五星村)黄大清老人对这段经历也记得十分清楚。飞机坠落当晚,当时只有11岁的黄大清正躺在床上。只听到“轰隆”一声巨响,黄大清被吓了一大跳。“赶紧就跑出去看,不少村里人猜是飞船掉下来了,我的叔叔、堂哥们点着火把,在黑夜里找了好久也找不到。”
第二天早上,在村里一间寺庙里读书的黄大清听到外面很是吵闹。课也没有心思上了,一群孩子都涌了出去。原来,村里的大人们正将一位不幸身亡的飞行员用棺材抬下来。
后来,黄大清听他们说,在大坞山尾发现飞机时,这个飞行员已满头是血,卡在了机舱内。由于大坞山上树木高大、杂草丛生,村里人用柴刀和锄头劈铲出了一块小坪,将遗体小心翼翼地抬了出来,放到小坪上。“外国人长得特别高大,村里人抬上去的第一口棺材还放不下,只能在村里又找了一口大棺材,这才装得下遗体。棺材用的都是上等的材料,值两百大洋呢。”
在档案中,还随处可见村民们为防机上物品遗失,在山路路口设下关卡保护物资的记录。
西畈乡:一名飞行员曾在此住了一晚
另外一名飞行员降落在洋溪乡(今西畈乡)岩坑村大栋尾(当地一座山的山名)。降落后,飞行员沿山坑而下,次日清晨到达湖岱口村。当年只有5岁,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的湖岱口村村民刘名池对这件事情印象十分深刻。
刘名池声情并茂地向记者回忆,听说有外国人来,胆子比较大的他挤进了外国人所在的村民廖天星的房子。“围观的人特别多,飞行员很高大,门显得又窄又低,飞行员要低着头进去。”
刘名池就站在飞行员的边上,飞行员很友好地摸了摸他的头,还拿出一个铁盒子递给他。刘名池喜出望外,一把“夺”过,扭头就往自家跑。
“你怎么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被母亲斥责后的刘名池耷拉着脑袋,再次来到廖天星家,把铁盒子还给飞行员。飞行员接过后,熟练拆开。“里面是一些烟丝状的东西,他自己放进嘴里,嚼了嚼,又蹲在我面前,示意我张嘴,那是我第一次吃肉松,真是好吃极了。”刘名池说。
1942年民国相关档案《丽水遂昌县办理友机降落营救出力人员名册》中,时任洋溪乡乡长刘佐唐的名字排在第一个。虽然刘佐唐已经去世,但在丽水遂昌档案馆收藏的1990年的文件中,记者找到一份由刘佐唐的孙子刘祖盟执笔,回忆其祖父参与救人往事的文字材料。
飞行员被村民发现没多久,接到报告的刘佐唐就将这名飞行员从湖岱口村接到了附近的刘家村,安顿在当时的乡公所刘家祠堂。
“你从何而来,哪里人?”刘佐唐在纸上写的是中文。
飞行员摇摇头,在纸上写下一行英文字母,刘佐唐也看不懂。
因为山路崎岖,又下过雨,飞行员一路跋涉,身上的衣服湿泞不堪。刘佐唐见状,拿出自己的黑色长衫,示意他换上。飞行员身形高大,长衫上身后,又小又短,显得有些滑稽。
午饭时,刘佐唐给飞行员准备了一碗白米饭和几个小菜。看着一桌饭菜,飞行员呆住了。刘佐唐又把从家里带来的几个生鸡蛋拿给飞行员看,飞行员笑了。刘佐唐心神领会,很快,几个冒着热气的鸡蛋端到了飞行员面前……
晚上,刘佐唐叫家人杀了一只鸡,整只煮熟,又将鸡掰开用碗装着端给了飞行员,这名美国人将随身携带的香料倒进鸡肉里,胃口大开。四月的刘家村,寒意未退,当天晚上,飞行员裹着棉被,过了温暖的一晚。在刘佐唐的安排下,天刚亮,村民刘芳桥就护送他出发前往上定乡。从刘家村到上定,一路要翻山越岭。15里的山路,两人足足走了十多个小时。
刘芳桥老人已经离世,但孙子刘光宁对爷爷的故事如数家珍。“记事起,爷爷便会时不时地和我讲当初救护美国飞行员的事,所以对于爷爷和美国飞行员的那些事,我记得很清楚。”
刘光宁告诉记者,他爷爷说过,飞行员走不惯山路,气力不接,数步一息。为了安全起见,上山时,刘芳桥便让飞行员走前面,自己走后面;下岭时,两人换了位置,身材瘦小的他让飞行员从后面搭着自己肩膀,一步一行。为表达谢意,飞行员还送他两个硬币,正面是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头像。
走走停停,直到那天傍晚,两人才抵达上定。刘芳桥次日返回刘家村,两人依依惜别,这名飞行员还送了他一段路。
1992年,刘芳桥等老人访美,收获鲜花和赞誉。
被救的美国大兵加入了飞虎队
根据民国三十一年四月二十三日的王村口区属上报的一份档案记录,1942年4月21日,在丽水遂昌柘岱口、洋溪、衢州江山分别获救的三名飞行员由当时的丽水遂昌县王村口区区长护送,去往设在衢州的空军第十三总站,3号机组的另一名幸存飞行员也由衢州军民护送到达。跳伞之后,四名幸运的机组成员终于重逢。
几天后,装有利兰·法克特遗体的棺木也通过水运送至衢州,英雄长眠在了汪村,一个离空军第十三总站仅仅八百米的山坡上。
幸存的飞行员们一刻也没有耽搁,马上又重新翱战蓝天,奋斗在了反法西斯战场的第一线——他们加入了著名的飞虎队,续写着自己的传奇。
然而,为救助美国飞行员,中国百姓也遭受了日军的残酷迫害。1942年5月之后,日军对杜立特轰炸机队机组人员主要降落地点发动大规模进攻,并使用了细菌武器。因为地处偏远山区,柘岱口、西畈幸免于难。
在整个采访中,记者询问这些大山深处参与救援的村民或者村民后代,是否有一丝后怕?每一个人都坚定地告诉记者:“总不可能见死不救的。”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这本是一句缠绵的诗词,谁知有一天,一群来自美国的大兵却将这句话进行了生动的演绎,除了思念,他们还带来了深藏内心近50年的感恩。
时光流逝,世事更迭,1942的战火硝烟悄然消散,这段在战争和生死之间结下的深厚友谊却并没有随之褪色。时隔48年,当年获救的美军飞行员代表再次来到中国,来到丽水遂昌,寻找当年的救命恩人。又过了两年,包括丽水遂昌西畈乡村民刘芳桥在内的5位当年参与救援64位飞行员尚健在的老人,作为代表又受邀前往美国参加纪念活动。跨越大平洋的相思与相聚,为这段出生入死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恩人你在哪?”
幸存飞行员踏上寻访之路
1990年9月14日,宁静的丽水遂昌迎来了6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来自“杜立特飞虎队”90——中国考察团代表。由布赖恩·蒙纳带队,包括当年1号领航员亨利·波特及其他相关人士。他们不远万里到来,只为寻找当年美机坠落和飞行员跳伞降落的历史遗址、遗物,见一见当年冒死相救的村民,并能亲口说一句“谢谢”。
朱建英当时在丽水遂昌外事办工作,全程陪同考察团成员走访丽水遂昌。事后她还将此事详细地记载了下来,记者在丽水遂昌县档案馆见到了这份手稿。据她回忆,1990年2月中旬,丽水遂昌县外事办接到考察团要来的通知后便立即开始调查,从档案馆查阅档案并实地调查核实,找到了营救人员及较为了解情况的后人17个。8月17日至19日,省外事办相关负责人还与丽水遂昌外事办、公安等部门走访踩点,确定了会见人数。
9月14日上午11时50分,考察团一行踏上了丽水遂昌这片土地。团长布赖恩·蒙纳先生感慨道:“当年中国部分地方被日军占领。在这种情况下,你们冒着生命危险,营救护送我们的飞行员,我们非常钦佩和赞赏你们的勇敢行为。”72岁高龄的亨利·波特先生当年在浙江临安被救,事隔48年重新踏上中国国土时,他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48年前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营救,我就不能到这里来与你们见面了。”
考察团一行于上午10时左右到达了柘岱口乡北洋村。在柘岱口乡北洋村小学休息室里,考察团成员见到了当初帮忙看守殉职飞行员遗体及坠机的村民黄富根和黄富海,之后又见了黄雄忠,重温当年的事件经过,波特先生还专门进行了录音录像。“这段珍贵的历史值得被永远记住。”随后,波特先生把有44位幸存飞行员签名的写有中文“多谢”二字的纪念匾送给北洋村民,感激他们的营救,并与其合影留念。
得知考察团成员要到大坞山尾考察3号机坠毁遗址,全村村民在前一天义务修路一天,开辟出了一条方便行走的山路。
就在考察团成员上山时,村民项华云正在家忙着准备午饭。1990年的农村,绝大多数村民生活并不富裕。为了让外宾吃上丰盛的午餐,项华云和左邻右舍纷纷拿出了自家的菜,就这样你家一碗我家一盘地凑出了五桌饭菜。“他们最喜欢土豆炖牛肉,也爱吃我们猎来的竹鼠等山货。”当时的情景,今年76岁的项华云至今印象深刻。
中饭时间,蒙纳团长身体不适,加上旅途劳累,独自一人躺在屋外的石板上。村民见状,赶忙搬来一张长椅,请他躺在上面。午间的阳光让蒙纳团长很快就睡着了。当他醒来时,发现头顶多了一把遮阳伞,身上也被盖上了床单。他非常激动地和翻译说:“我不知道是谁放上去的,这里的人太好了,人与人之间可以这样友好,我要把这一切都带回美国,转告给美国人民。”
临走时,县外办还从村民那收集了部分飞机残骸献给考察团带回。“我们要把残骸带到美国去,放在美国的博物馆里,让更多美国人知道48年前中国人民营救美军飞行员的事。”
送别时,村民们久久没有离去,考察团成员三次回来与他们道别。
9月16日9点40分,考察团成员来到了西畈乡湖岱口村,村口来了200多名村民围观。考察团见了刘芳桥一家人以及刘佐唐的儿子儿媳等当年参与救人的村民及其后代,中文夹杂着英语的感谢,不绝于耳。
“他们来的时候先在以前飞行员被救的桥上站了会儿,很多人拍照、讲话。”听说有外国人回来感谢村民当年的救命之恩,今年51岁的村民刘光东赶忙跑到桥边看热闹,等他赶到时已经有100多位村民围在四周,外宾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
今年52岁的村民邓万根对当年的考察团印象深刻。“外国人去了刘芳桥家里,到了刘家祠堂,还不时用相机拍摄。”
刘芳桥的孙子刘光宁至今还记得那天的情形。爷爷一早就把爸爸、自己甚至他5岁的儿子都叫到了家里。奶奶还拿出了茶叶、番薯干,煮了鸡蛋,现炒了南瓜子招待客人。一看到爷爷,6个外国人都很激动,每一个都和爷爷拥抱、握手,不停地表示感谢,并邀请爷爷去美国玩。“大概聊了一个多小时他们才离开,临走还拍下了村里几个小孩在溪边玩耍的视频。”
下午2点30分,考察团结束了在遂昌的寻访,蒙纳团长感叹:“这是最有收获的两天,我们得到了见证历史的重要物件飞机残骸,切身体会到了中国村民的热情好客,还领略了沿途美丽的风光。”
跨越半世纪的相逢
“民间大使”做客美国
友谊的桥梁已经搭好,“杜立特飞虎队”90——中国考察团在中国寻访到了恩人的消息一下在美国传开了,幸存的飞行员们激动地盼望着相聚,飞行员的家属们渴望感谢,更多的美国人希望向这些无名的英雄致敬。1992年,杜立特将军与幸存的飞行队员们向中国的恩人们发出了诚挚的邀请,包括刘芳桥在内的5名当年参与救援的代表们启程前往美国参加杜立特空袭50周年纪念活动。
1992年3月23日,美国五角大楼。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会见了刘芳桥一行5位中国老人。切尼表示:谨代表美国政府,对中国公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顾个人安危,营救美国飞行员的行动表示感谢。
当日下午,布什总统的特别助理帕尔在白宫会见了5位老人,谈话的主要内容仍然是“感谢”。
稍后,美国参议院共和党领袖多尔先生出席了专为5位老人举行的记者招待会;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州长、副州长会见了5位老人。
5位中国老人访美,所到之处是一片掌声,无数鲜花。
刘芳桥,这位淳朴、善良、风趣的丽水遂昌农民,他的“中国式的淳朴”在1992年参加美国纪念杜立特轰炸机队轰炸日本本土50周年活动上,给美国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见面会上,与刘芳桥见面的是在遂昌县北洋村坠毁的3号机飞行员的家属。乔治奥娜·奥扎克走上主席台,她是代表因身体欠佳而无法出席重逢活动的父亲,前来与刘芳桥见面的。奥扎克女士宣读了她父亲给刘芳桥的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声音颤抖,异常激动。最后,她用沙哑的声音说:“要不是中国人救了我爸爸,今天就不会有我站在这里讲话。我从心底里感谢中国人,感谢救过我爸爸的恩人。”
牺牲在丽水遂昌的飞行员法克特下士的弟弟,面对现场众多记者时,激动得久久说不出话。他一把抱住被人搀扶走来的刘芳桥,不停地说:“谢谢,谢谢!”
当时已经84岁高龄的刘芳桥语气平静:“50年过去了,这些事我都忘记了,你们还记得这么清楚。欢迎你们来丽水遂昌,你们来丽水遂昌,我请你们吃肉!”全场都为这位中国农民的淳朴鼓掌,有的还激动地站了起来。
在纪念活动上,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致信祝贺。他在信中说:“我们向中国善良的人们致敬。在那次轰炸后,他们不顾自己的安危为受伤的美国人提供住处和保护。由于他们的人道主义努力,这些轰炸机队的成员才得以重获安全。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也不会忘记救过他们的中国人——为自由和正义的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当年被中国人营救的杜立特将军也写信向5位老人表示感谢:“我代表杜立特轰炸机队协会的全体成员,尤其是今晚在场的成员及家属向我们的中国朋友——那些不惜自己和他们全家承担巨大风险而搭救和照顾我们的人,表示由衷的感激!”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不平凡的岁月留下了这段不平凡的历史,战火可以平息,生命的大爱从来不会消失。明尼苏达州州长在首府圣保罗会见5位老人,当场将由他和州国务卿签名的感谢信交给了老人。副州长代表州政府向5位老人颁发了荣誉市民证书。在罗彻斯特市一次近500人参加的聚会上,市长亲自授予老人们荣誉市民证章和人类杰出服务奖。明尼苏达州众议院举行全体会议,100多名众议员用热烈的掌声通过表彰5位老人营救美国飞行员义举的决议。
刘芳桥一行到达密西西比河畔的雷德温市前一天,《雷德温共和党鹰报》就以《轰炸机队成员和他们的救命恩人团聚》为题,首次披露了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聚会消息。在这之后,美联社和CBS广播公司、CNN有线广播电视网等新闻媒介接二连三地进行了报道。《华盛顿邮报》《丹佛邮报》等美国众多报纸几乎都以显著的版面突出这次聚会。此后的10多天里,采访老人的记者络绎不绝,老人们频频在电视屏幕上露面,俨然成了“明星”。
13日下午,5位老人在西雅图国际机场转机。机场服务人员得知他们是50年前营救美军飞行员的英雄后,马上热情地帮老人提行李、办手续,还不停地向别人介绍,引来众多热情的目光。
老人在美国期间经常被要求签名的人所包围。不论是飞机上、候机厅,还是在与公众见面活动时,走到哪里,总有热情的美国朋友递过书本,请求签名。14日上午,老人们应邀到这次重逢活动的组织者、1990年考察团的团长布赖恩·蒙纳家做客。他捧出一叠专为重逢活动印制的纪念册,对刘芳桥等人说:“你们来到美国,大家都很高兴,非常想得到你们的亲笔签名。”他给老人每人一支笔,让他们在纪念册自己的头像下签上名。
5位老人访美期间,先后参加7次大型的公众见面活动,与工商界、新闻界、学生、军人和政府官员4000多人会面。许多人用敬佩的口气谈论这个故事。3月17日,他们驱车来到美国空军学院,受到院长、空军上将和1000多名学生的热烈欢迎。
访美13天中,从官方到民间,5位老人都受到了崇高的礼遇和热情款待。5位老人访美归来带回一叠证书:明尼苏达荣誉市民、罗切斯特市荣誉市民和人类服务杰出奖等。
历史的记忆永远不会褪色,这段跨越生死的最真诚的友谊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也真实再现了“二战”期间中美两国人民共同抗日,用鲜血和生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筑就友谊长城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