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6日讯(通讯员 管光前 周丹丹)清晨六点,家住於潜集镇的夏志军一身运动装扮,抖擞跑出平和家园小区大门,开始晨练。他从杏花路转入潜洲街,直奔天目溪绿道。
自从天目溪上修起了绿道,到天目溪打卡晨跑,是夏志军每日的必修课。今天的天目溪有些不同,两岸绿道上晨跑的市民似乎更多于往常。也许是连日的阴雨把大家都憋坏了吧。夏志军边跑边向跑友们问早,不时地,还会来一个“击掌礼”。
秋雨初歇的天目溪,两岸氤氲着轻纱般的薄雾,一大群白鹭在溪面低翔,与溪东路旁耕织文化广场上刚刚落成“绽放”的绸带状雕塑相映成趣。
高质量的有氧运动让夏志军体能高涨,他健步如飞,向下一个打卡点——岝㟧山公园跑去。
环境美
绿道和广场,只是近年来於潜镇大力推进“美镇”行动的众多“新家当”之一。
2017年以来,於潜镇围绕“全域景区化”目标,以老城区整治为抓手,高质量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城镇建设,高标准实施城中村改造和城市有机更新,先后实施了百余个建设类项目,改造四大入城口,优化“五横五纵”城市交通路网,完成72条里弄小巷整治提升,打造了6条精品小巷……城市“颜值”不断刷新。
城市核心板块以天目溪为主轴,做深“一山一水”文章,打造沿溪景观带。以“污水零直排区”为创建载体,加大两岸企业、农户截污纳管,使天目溪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河道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精心打造环山沿溪绿道,辅以古树名木,营造出自然野趣、佳木葱茏的河景。把南宋耕织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在溪边建设耕织图文化广场和四星级大酒店,把天目窑、骆宾王隐居地、岝萼山公园、祈祥塔等历史文化遗存融入到竹树映绕的溪水画卷中,展现出“文水相融、河景互动”的秀水之河。
集镇以北以“耕织故里、天目原乡”为主题,沿高后线建设耕织图村落景区,由美丽公路串起7个美丽乡村,植入“山、水、田、居”等产业业态,着力构筑“两翼八景”的美丽经济带。西翼以“中国耕织图文化园”为核心,建设耕织文化研学区;东翼以“光明村”为核心,打造农耕体验区。并精心绘制“千亩果香、山居村落、名人隐居、耕织实景、街市美食、农场丰收、森林科普、乡村野趣”八新景。
西翼重点建设耕织图实景地、耕织图博物馆、耕织小镇旅游集散中心、骆宾王隐居地、户外拓展基地、天目溪绿道提升等项目。在耕织图博物馆,游客可以通过耕织千年、耕织溯古、沃野膏腴、名典出世、耕古织今、耕织新城六个展区,穿越千年耕织场景,领略耕织文化变迁;骆宾王隐居地突出“隐”字格调,展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幽隐意境。东翼依托光明农场、天目山脉、东官溪水域和自然村落,通过山地竞技区块建设、光明农场基础设施提升、敖干村庄整治项目建设,打造“山、水、田、居”现代版耕织图。
产业美
国庆期间,耕织图村落景区定妆迎客,沿途的耕织图博物馆,光明农场的稻浪、平衡车竞技区,敖干的牛棚咖啡,绍鲁糕饼……游人如织,前去摄影、打卡者络绎不绝。
耕织图村落景区的绚丽迎宾,背后是怀揣工商资本的新乡贤、新农人对於潜乡村旅游前景的美好预期:
中国耕织图文化园投资2亿元,以耕织图文化为核心,对接第二课堂,打造省级研学基地;杭州嘉禾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光明村,开发竞技项目,经营闲置村房,拓展旅游业态,打造特色乡宿。预计每年为光明村销售300万以上的农产品,村集体预计收入170余万元;杭州小城有礼贸易有限公司签约绍鲁农场,让线上伙伴认养“天目山下一亩田”,预计年营业额190万元,为绍鲁村集体增收70万元;杭州陶乐陶育乡村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签约潜东农场,打造“共享”系列业态,预计为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
如今,在村落景区沿途,“两进两回”热度空前:耕织图大酒店、翠色隐鹿、悦林庄果园等一批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纷纷落地田间幽谷。目前,社会工商资本已经累计在耕织图村落景区投资1.63亿元。
借力美丽集镇的规划和建设,於潜的美丽产业呈现“北部生活,南部生产”的美好格局。
集镇南部依托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西段“一核二区”的发展规划,於潜着力推进“产镇”融合发展,规划建设科技城成果转化基地和杭州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地,形成“一区四园”工业布局。目前,已引进西子富沃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一批梯度转移企业,全镇共有规上企业34家,201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8.1亿元。随着临金高速的建成通车,“双十字”的交通枢纽格局,必将为这座千年古镇的后续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生活美
美丽产业给当地百姓和城里客带来美好生活。
“於潜女”应群芳与丈夫孙祥春曾在滨江做了6年的电商,家乡唱响“田园新牧歌”激发了应群芳回乡创业的热情。夫妇俩回乡把线上粉丝引流到田间,包销了绍鲁农场200亩水稻,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向城里伙伴分享水稻种植和大米生产流程,让城里伙伴吃上安全、放心、好玩的生态大米。“於潜男”姜国华携妻创办悠然农场,以“火龙果+烧烤+露营”的混搭模式,引流线上客源,周末常常一“帐”难求。大学生农场主韩华文创办绍鲁皮园,以会员制的形式为小众客户定制周末聚会、亲子采摘、草地婚礼秀等。
江苏籍青年陶心月与阿里巴巴商学院的赵鑫教授,在潜东落地共享稻田、共享厨房、共享乡宿、共享图书馆等诸多共享项目。把潜东村优质农产品共享城里伙伴,同时,请商学院的博士、教授们给村民上课,双方开展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的双重共享。
时光流转,如今的绍鲁糕饼虽然未必是年货标配,但依然是临安吃货们购物车里的“常客”。由最初的家庭作坊,到如今拥有数十个销售点;由最初的线下销售,到如今线上线下联动,坚持老配方、老工艺的绍鲁糕饼,历久弥香,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了杭城高档饭店、知名禅院的“特供”。
一拨拨城里客来到於潜,给当地的非遗手工点心——绍鲁糕饼带来了新粉丝。“80后”少东家傅瑞金传承祖辈和父辈的糕饼制作手艺,在坚持老工艺、老配方匠心制作的同时,积极拓展线上市场,使绍鲁糕饼由最初的家里做、门口卖,发展到如今拥有数十个销售点,还成了杭城高档饭店、知名禅院的“特供”。
治理美
建设美丽家园是为了更幸福地生活。近年来,於潜在积极创建新时代美丽城镇的同时,积极推动智慧城镇建设,目前已经开始运行的系统有智慧党建系统(西湖先锋)、智慧巡河系统(智慧河道云平台)、智慧城管(杭州智能化数字城管系统)、智慧垃圾分类系统、智慧养老系统,2020年於潜镇与区数据管理局共同开发智慧驾驶舱,将把目前已经开始使用的智慧管理系统整合进智慧驾驶舱。眼下,正在开发智慧园区系统,使智慧管理惠及城市和产业的各个领域。
除了让城市更智慧,於潜还因地制宜创新基层治理模式,让城乡更安宁、邻里更和谐。
每周一上午,阿煜调解工作室里都会围着很多人。一个随和又不失威严的中年男子与前来找他的人挨个儿交谈着,他便是工作室的带头人雷玲煜。雷玲煜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二十余年,具有丰富的调解工作经验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在於潜当地百姓间具有很高的认可度。近年来,随着於潜镇经济不断发展,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群体化,“潜阳壹家·阿煜调解工作室”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作为一个“综合性”、“一站式”、“扁平化”的调解平台,“潜阳壹家”曾创下最快两个小时完成调解的记录,成立一年多来,已成功调解各类纠纷百余件。
为了把基层矛盾的调解关口进一步前移,於潜还将下辖的30各行政村分为七个片区,每个片区成立调解队,请百姓心目中有威望的乡贤志愿者参与片区调解。在昔口村试点落地“微法庭”,将现有的“一屏、一线、一终端”和“浙江移动微法院”、“庭审直播”两个智能平台延伸到村里,贯通了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人文美
城市因秀色而美丽,因人文而厚重。作为一方千年古县城,於潜建县距今已有2100余年。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置於朁县,属丹阳郡,东汉时改於朁为於潜。悠悠岁月给於潜留下了绵长厚重的人文积淀。
唐代年间,白居易“七兄”白阐曾任於潜县尉,因思念“於潜七兄”白阐,白居易在中秋之夜写下了七律名篇——《望月有感》。民间流传唐朝诗人骆宾王曾隐居於潜妙乐寺。北宋杭州通判苏东坡先后三次巡行於潜,留下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千古佳句;他还用白描的手法赞美了於潜女子的勤劳和美丽:“青裙缟袂于潜女,两足如霜不穿屦”。苏东坡的好友北宋诗僧道潜在诗坛享有“释门之表,士林之秀,诗苑之英”的美誉,被苏东坡赞为“诗句清绝,可与林逋相上下,见之令人萧然。”南宋进士、诗人洪咨夔,官拜翰林学士,传世诗作 920多首。
“一册耕织图,半部於潜史”。於潜是《耕织图》的诞生地。南宋绍兴二年至四年(1132年-1134年),时任於潜县令楼璹(shú)重农耕,厚民生,遍访村野,考察稻桑,动笔绘制《耕织图》,形象地再现了於潜百姓水稻耕种、植桑养蚕的生产全过程。《耕织图》被誉为世界第一部农业科普画册,开创了中国以图配诗、普及型农书的先河。以后各朝代,官府和民间都有大量临摹作品和内容相仿的《耕织图》问世,各种版本达近百种之多。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皇帝先后命画师摹绘楼璹《耕织图》。《雍正耕织图》深藏故宫三百年,已成珍贵的文物艺术品,被视为镇馆之宝。
於潜人还曾主理了三张报纸。民国28年在鹤村何家祠堂创刊的《民族日报》,曾是我党在浙江宣传抗战主张、抵抗国民党顽固势力的一面的旗帜;一人创办了《甘肃日报》、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甘肃人民出版社的杨洪村籍阮迪民,为建国之初西北地区新闻出版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著名革命家、经济学家骆耕漠,曾任国家计委副主任,主编《中国经济情报》。
“浙右通衢风物纵横三百里,汉时古邑文章上下两千年。”作为省际枢纽、千年县治,於潜在风云岁月中沉淀了坚毅、开放、进取的秉性。在岝㟧山公园半山腰,一座名曰“小飞来”的石亭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亭柱楹联上书:石因临水画意足,松敢留风雨骨气坚。写出了於潜的丽质,道出了於潜的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