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21日讯(通讯员 卢陈怡)清晨,旭日东升,缙云县大洋镇后村村里,正值茭白丰收旺季,出门采摘茭白早的农户已经回家,坐在家门口整理茭白,剥皮,切除多余的部分,装袋,一气呵成,身旁无用的茭白外壳堆成了小山。
“来扫茭白叶喽。”只听一声呼叫,年轻的小伙拿起了扫把,年长一些的中年人拿起了耙子,一点一点地将这些茭白叶子收拢,放置到小三轮车上。“这些叶子没有用,等下装满就运去村口那边的垃圾处理站,把它做成肥料,不能乱扔垃圾呀。”中年人一边扫着,一边说着。
这份自觉打扫的背后,是后村村这些年的点滴变化:房前屋后如同花园、村道干净整洁、地面不见一片垃圾,每家每户家门口都放着用于垃圾分类的各种垃圾桶。更可贵的是,全村村民为了建设美丽家园抱成了团,为美丽城镇建设探索出了垃圾分类的“后村经验”,成为周边村子纷纷学习的榜样。
“要是你三四年前来,看到的村子可不像现在这样。”后村村党支部书记潘鑫楠是土生土长的后村村人,村里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都看在眼里。据他回忆,以前的后村村,到处都有垃圾,脚踩下去都嫌弃,阴沟里满是洗衣水、塑料袋、牛奶盒等生活垃圾。村里出去工作的人也多,空下来的房子没人住,日晒雨淋,时间久了都塌了,村民家里要是有什么东西不想要,随手就往路边草丛里、旧房子里扔。“那时大家都这么扔,没人觉得不对。虽然垃圾会臭,招来苍蝇、老鼠,但忍忍也就过去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到来,让潘鑫楠感觉,以往村民的做法不对了。
今年以来,大洋镇在“百村、千巷、万户”整治工作中,制定并推出交叉检查制度,每个月举行一次,以评分表抽组,12个村分六组,随机抽签,两次抽检,如果哪个村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就是不达标,若连续两个月未达标,就要被扣保洁经费。这一制度的实施,让潘鑫楠心里更加着急了。
“村民们包括我自己,都要把以前乱扔垃圾的习惯改掉。”为了这个目标,潘鑫楠基本每天都在村里的街道上晃悠,看到垃圾就捡起来扔进垃圾桶。不少村民看到书记捡垃圾,便也不好意思再乱扔垃圾,都把垃圾丢入垃圾桶中。慢慢地,这成为了村民们的习惯。“现在,每个人都会把垃圾丢入垃圾桶里。”对于这一现象,潘鑫楠很是欣慰。
光是在街面整洁是不够的,村里的粪缸、牛栏、猪栏、没有人居住的破败房屋……这些“天然垃圾池”里面的垃圾更多。为了把这些“垃圾池”销毁,潘鑫楠又把自己放在了前头,村民不肯拆,作为村书记的自己先来。潘鑫楠自己包括父母兄弟的牛栏、猪栏等都进行了拆除,其他村干部也紧随其后,把自家的“垃圾池”拆了,村民们在村干部的带动下,也自发地参与到拆除工作中。
这些“垃圾池”拆除后,村里的空闲土地多了,种种花草,设立节点,把村庄弄得更美。说干就干,资金不足没关系,就地取材,山上的石头,地里的泥,通通派上了用场。常住的村民动手、出力,外出的村民出资、集智,才有了现在美丽干净的后村村新面貌。“我们要努力往洁美乡村的目标迈进!”潘鑫楠说。
通过卫生整治、种花绿化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文明素质,在洁美乡村创建过程中,后村村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串珠成链,越来越多的“后村”涌现将集“小美”为“大美”,推动大洋镇美丽城镇“环境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