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23日讯(通讯员 朱玮骏)今年以来,常山县芳村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核心战略,创新提出“椿秋红”党建联盟品牌,通过实施“品牌建设+抛荒地托管+产业提质”模式,高位谋划、统筹推进,助力消薄攻坚再上新台阶,获浙江共产党员杂志、衢州日报等各级主流媒体点赞,为全县乡镇(街道)消薄攻坚行动提供“芳村样板”。1-6月,全镇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10余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56万元,投资性收入50.2万元。
强化党建品牌建设,实现“盆景”变“风景”
一是党建引领齐发展。以香椿特色产业为载体,成立“椿秋红”党建联盟,在土地流转、技术指导、跨区域合作等方面充分发挥党建优势,联盟内共享技术成果,实现区域特色产业集聚联合。截至目前,辐射带动新昌、何家、球川等7个周边乡镇,并走向台州市茅畲乡、淳安县姜家镇等山海协作地区,成功推广种植香椿1000余亩。其中,姜家镇章村村于5月底加入“椿秋红”党建联盟,目前已成功推广试种香椿约100亩,可带动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二是平台搭建提信心。积极探索“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搭建“购销一体、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全方位协作平台,依托我镇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布点优势,采取“保底收购、加价代销”方式,即在市场低谷期,以每公斤8元的价格保底收购,在正常期以每公斤加收4元的费用代销,实现产业效益兜底保障,不断提振香椿产业发展信心。三是地标申报增名气。依托党建结盟平台,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加强信息共享,启动“椿秋红”地标产品的申报工作,努力打造常山县地理标志产品,从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带动香椿产业持续发展。目前,已邀请浙江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进行现场查验并形成申报意见。
拓宽两山转换通道,推动“荒地”变“宝地”
一是抢抓先机,盘活闲置土地。积极探索“抛荒地集体托管”模式,并纳入村规民约提倡干部先行,党员带头,全民参与,全力推动抛荒地流转,盘活了村内土地资源,实现“荒地”变“宝地”,加快两山和生态效益转化速度。目前,全镇已盘活抛荒面积700亩,完成复种350余亩,其中,种植香椿120余亩,全镇香椿种植突破300亩。二是规范流转,打造示范基地。在不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前提下,按照村民自愿申请、镇农经站批复、村集体抛荒地统一托管发包的流程,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在产业培育和发展上统一标准、统一品牌,打造规模化“椿秋红”示范基地。目前,已成功注册“椿秋红”品牌商标,并成功通过浙江省品种现场认证,助力椿秋红全省推广种植。三是选育新品,带动增收致富。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破解香椿种植技术难题,选育香椿新品种“椿秋红”,该品种一年四季红,打破了香椿生产的季节限制,填补了季节性市场空缺,大大拓宽了香椿产业的市场空间。农民以流转土地折价入股、种植香椿或参与基地管理等形式,实现了家门口增收致富。下猷阁村仅2019年香椿销售额达160余万元,发放误工工资75万元,土地租金21万,村集体增收达15万元,促进了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聚焦产业提质增效,助力“产品”变“商品”
一是深度研发,拉长产业链条。积极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科合作,引进农产品培育、加工等技术,聘请专业人员编制产业链全景图,逐项梳理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环节和薄弱环节,完成育苗种植、产品深加工、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覆盖,研制开发香椿饼、香椿面条、香椿酱等深加工产品,延长香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用好讲堂,提高技术水平。以乡村振兴讲堂为载体,聚焦“椿秋红”香椿产业,开设乡“椿”田间课堂,邀请“土专家”现场授课,分享种植经验,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有效带动周边各类中末端产业提质增效。目前已培养3名乡土讲师,其中1名金牌讲师,开设各类课堂30余次,农民参训近300人,现场解决170余个问题。椿香园讲堂已完成设计,旨在打造集产学研为一体化浙江乡“椿”讲堂示范基地。三是强化协作,拓宽销售渠道。借助今年举办椿树国家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香椿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高峰论坛契机,积极与电商企业联系合作,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如推动天猫优品店、合作店及服务站等农村电子商务合作项目落地,进一步推动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坚实迈出“椿秋红”消薄强村实质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