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口镇民俗文化周
浙江在线7月28日讯(通讯员 卢一未 赵鑫)临安区湍口镇人文沉淀厚重,历史遗存俯拾皆是,古树名木遍布全镇,共有25项省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进风情唐昌县域风貌区建设过程中,湍口镇注重传承、保护、利用地方文化,把非遗文化与温泉产业有机融合,不断发挥非遗在项目建设中的作用。
一是注重规划引领,突出非遗的目标与定位。湍口镇坚持把非遗文化融入到规划设计当中,将建设具有非遗特色的风貌示范带作为发展目标。从湍口镇《总规》《风情小镇规划》到《旅游专项规划》,始终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资源要素分析、规划保护落实、节点业态打造等方面无不体现非遗元素,凸显湍口特色,展示唐昌风貌。此外,湍口镇鼓励和引导各行政村将非遗文化展示与村域风貌提升相结合,打造红毛狮子非遗传承馆、索面工坊、狮舞迎丰、烫画展示墙等一系列特色非遗场馆和非遗节点,使非遗元素融入百姓生活,全面彰显地域文化。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毛狮子
二是加强保护传承,留住小镇的根基与灵魂。坚持以非遗文化为引领,依托镇村联动模式形成非遗传承保护和长效管理机制。近年来,湍口镇大力开展文化阵地建设,在镇文化站设立非遗展陈馆,新建、改建文化礼堂13座,打开了非遗传承与展示的新窗口,并与省文化馆加强合作,创作和编排《泉乡湍口》《迎丰村·迎丰收》等脍炙人口的昌化民歌作品,为昌化民歌这一省级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注入了新活力。同时,各行政村充分发挥文化礼堂精神家园作用,累计开展天目学堂、文体娱乐、民俗礼仪等互动教学活动400余次,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非遗传承的新思想。
红毛狮子非遗传承馆中的文化活动
三是引导产业融入,突出非遗的魅力与功能。通过举办洪岭高山馒头节、索面文化节等大型非遗活动,扩大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和小镇的知名度,使非遗资源成为非遗经济。今年6月29日,湍口镇结合“三百”帮促活动,让洪岭高山馒头节第一次走出大山、走出临安,来到了余杭区良渚街道,让更多的人了解湍口非遗的故事。近年来,馒头迎客、索面工坊等一批依托非遗文化的特色商铺相继开业,馒头、索面、布鞋成为一个个备受游客喜爱的非遗产品,非遗从“文化展示”转变成为“价值变现”。此外,湍口镇以非遗为原型的湍小镇吉祥物、文化Logo已全面上线,并全面融入集镇面貌改善、农特产品包装等方面,非遗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升,也成为了湍口对外宣传的一张金名片。
洪岭高山馒头
在推动项目建设的同时,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难点问题也日益凸显。一方面,非遗传承人“群体性缺失”,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年纪轻、肯吃苦、爱非遗的后备人选少之又少;另一方面,“非遗+”结合度不够,非遗元素的传承与使用多停留于面上,如何全方位、全领域将非遗文化融入风情唐昌县域风貌区建设成为难点。另外,市场引导的逐利效应,造成非遗保护冷热不均、反差巨大,一部分非遗项目过热甚至失去本真,另一部分则无人问津、传承堪忧。
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抹去的文化记忆。接下来,湍口镇将聚焦于非遗工坊、非遗课堂和非遗市场建设,通过非遗传承人的“传、帮、带”模式,让传统非遗项目焕发光彩,夯实风情唐昌的文化底蕴。一方面,结合共富工坊建设工作,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创设非遗工坊,吸纳村民、困难群众等就业的同时提升非遗文化传承力,让非遗文化“传起来”;另一方面,注重打造“非遗+”项目,融合研学、旅游等多重体验项目,助力人才队伍“壮起来”。同时,关注非遗市场的开拓与推广,把握重要节庆、重大活动等时间节点,推广湍口非遗文化与产品,让非遗市场“火起来”,为风情唐昌建设铸魂点睛,真正打通“温泉湍口 富美小镇”文旅融合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