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23日讯(通讯员 张怡)随着《嘉兴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海宁市已全面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位于海宁长安镇的天明村,由于垃圾分类工作基础薄弱,受村民环保意识和教育水平所限,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推进有着不小的阻碍。针对这一问题,天明村党委、村委进行走访调查、认真研讨并广泛听取多方建议,最终研究出适用于本村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新模式。
在长安镇(高新区)小城市管理办公室的支持下,天明村党委、村委同第三方公司合作,于村内推行“拒收模式”,即:农户需主动做好日常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积极配合政府、村委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对于分类情况较差或不配合的农户,收运人员可拒收该户的生活垃圾,并将此情况记录上报,由村委工作人员和第三方公司宣教人员对该户进行上门教育督导,拒不改正者,村委会将其录入到“天明村垃圾分类黑名单”,于村内宣传栏进行每月一次的公示。
据悉,在利用第三方收运平台进行大数据对比,并充分考量村内实际情况后,天明村村委讨论决定,将村内垃圾分类基础相对较好的天灯组和司姑组作为上述模式的试点组,通过试点实践以不断修改和完善该模式,最终于村内进行全面推广。
9月10日晚,天明村干部、村民志愿者和第三方公司宣教人员分头前往司姑组和天灯组,于组内开展垃圾分类主题纳凉晚会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农户宣传普及“垃圾四分类”的相关知识,并将“拒收模式”的实施开展向农户进行告知。9月14日至9月17日,天明村村委工作人员、公司宣教员向天灯组和司姑组的村民发放《关于推行垃圾分类“拒收模式”的告知书》,并引导村民在告知书上签字,但这中间也出现了一幕小插曲。
“这有什么不敢签的,我是党员,你们不签,那我先来!”天明村天灯组的一位老党员徐建英高声说道。当工作人员进入天灯组进行宣传时,由于害怕在告知书上签字后会对自身利益产生影响,部分村民都抱着怀疑和观望的态度犹豫着不敢签字。而随着徐建英的一声号召,村民似羊群找到了领头羊,依次在告知书上郑重签下了名字。
天明村党委书记陈伟达表示,“我们计划将九月作为天明村垃圾分类工作的攻坚月,加强对村内环境卫生建设,落实贯彻上级政府的工作精神,助力《嘉兴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实施,全面跟进相关工作,争取将天明村打造成垃圾分类的先进示范村!”
在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的大背景下,社会公众对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天明村通过对村内垃圾分类管理模式的创新,显著提升了村内居民的投放准确率,为攻坚垃圾分类提供了新的管理思路,是全面深化环境整治、提升美丽城镇环境美的有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