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16日讯(通讯员 胡璐曼)桐乡高桥街道有一面贴满了老百姓照片的“笑脸墙”。透过照片可以看到,无论是年过九旬的老人,还是牙牙学语的孩童,每个老百姓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一张张笑脸,向人们展示着老百姓迈向小康生活的铿锵步伐,也讲述着他们共建美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动人故事。
这里是高桥街道,是“三治融合”发源地。“日子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说起近年来的变化,高桥街道越丰党委书记沈春雷的笑容里,透着满满自信。
校准幸福坐标
高桥街道地处桐乡“南大门”,不仅涉及沪杭高铁、沪杭高速的“双出口”,也是三治融合“桐乡经验”的先行地。
“那时候,站点征地虽然让本地发生了大变化,但拆迁引发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沈春雷回忆说,为了做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干部们挨家挨户为讲政策,平衡每家每户的利益……“披星戴月”成了那段时间高桥干部们的工作常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3年,桐乡率先在高桥试点启动“三治”建设,组建了三支民间团队——百姓参政团、道德评判团、百事服务团:百姓参政团召集老百姓参与本地大小事务决策;道德评判团发挥崇德向善力量,与老百姓“交心”减少社会矛盾;百事服务团成立义工、志愿者服务队,为老百姓提供贴心组团式服务。
从那时候起,无论是安装排水泵,还是更换老化的路灯,越丰都实现了“民事民管、民事民议、民事民办”,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良好氛围。
充实笑容底色
2017年,“三治融合”被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桐乡作为“三治融合”发源地,启动三治融合“桐乡经验”示范带建设。
“高桥是‘三治融合’的先行地,市委、市政府决定将‘三治融合馆’建在这里。”沈春雷说,为了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在工程开工之前,高桥就通过“两团两会”载体商议方案、听取意见。也正因为如此,工程施工期间尽管给老百姓出行造成了不便,但没有发生过一起投诉,也没有发生一起信访。
很快,“三治融合馆”正式落成,馆内除了有静态实物展示、图文介绍和智慧互动外,还有一面展示着更多老百姓笑容的电子“笑脸墙”,其中,不少老百姓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现在这日子,每天都和过年一样!”今年75岁的张金林笑着说,现在不仅吃得好、穿得好,每年重阳节,政府还给所有60周岁以上老人发红包,“做梦都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日子!”说完,他又笑了,这笑源自内心的那份踏实感。
随着老百姓的“主人翁”意识被唤醒,大家齐心协力,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提档升级,幸福指数更高了。
沈春雷说:“接下来,我们会通过推进‘三治融合提升行动’,不断创新‘一约两会三团’机制,多干实事提升经济,多为老百姓谋福利,让老百姓的笑脸越来越多,‘笑脸墙’也越扩越大。”
都说好日子是“写”在脸上的,只有日子舒心,才能笑得舒展。在与高桥老百姓谈往昔、说现在、道变化时,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三治融合”这块“点金石”的指引下,一个个基层治理难题迎刃而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现代田园生活慢慢照进现实。而老百姓的笑脸,就是小康生活最珍贵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