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23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 徐婧 翁菲)这段时间最热门的话题是什么?当然是如雷贯耳的那四个字:垃圾分类。
原来直接一次性扔掉的垃圾,现在都需要分门别类,单独进行投放。以前的垃圾都叫垃圾,现在的垃圾都有自己的名字: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总共四个类别。不过,类似于这样的分类,在西湖区灵隐街道曙光社区辛玉清奶奶家里,已经长达十年之久了。
辛玉清奶奶今年86岁,老伴儿张家煌,今年91岁。
为了方便记忆垃圾分类,老两口在家里厨房墙壁上,张贴了一张边角已泛黄的垃圾分类清单,这是张家煌亲自整理手写上去的。张家煌的耳朵几乎听不见,平时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辛玉清的照顾,但垃圾分类这件事,辛玉清和子女们都必须得听张家煌的。
这张垃圾分类清单是什么时候贴上去的?张家煌和辛玉清都记不清了,“大概是10年前吧,由于厨房的油烟比较大,这个清单我们都更换三四次了。”
从清单上看到,除了厨房垃圾的名称没有改成易腐垃圾,其它的分类都很正确,并且都与家里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说孙子用过的毛纸尿片,属于“污染纸张”,归类到其它垃圾中;家中常备的药过期了,应该属于有害垃圾;儿子爱喝的可乐罐、孙子的奶粉盒,统统是可回收垃圾。
虽然住在五楼,但辛玉清每天坚持自己买菜做饭,张家煌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两个垃圾桶扒开,仔细的检查一下有没有分错的垃圾,老爷子常常把垃圾倒在工作台上,不管有没有异味,把垃圾分门别类,装进不同的垃圾桶。
虽然行走不便,家里的有害垃圾,张家煌一定要自己下楼扔,“担心我们把垃圾丢错垃圾桶”。
辛玉清说,以前自己要是垃圾分类不正确,经常被老伴责备,哪怕儿子女儿偶尔来家里吃饭,分错了垃圾也要挨批评。“时间久了,他干脆贴了张垃圾分类清单在墙上,该怎么做让我们自己看着办。”
张家煌经常“突击检查”家里垃圾分类,在厨房的垃圾桶里翻来翻去,也不嫌手脏,最终找出几张纸片,气呼呼地问,“这纸片怎么会在厨房垃圾里面?谁扔的主动来承认错误……”
“看到他这么较真,我也真是‘怕’了他了,所以每次垃圾分类都会归好,慢慢地,我也养成习惯了。” 辛玉清说,老伴喜欢读报,最近看到上海垃圾分类搞得轰轰烈烈,他直拍大腿叫好,“我当时在厨房做菜,把我都给吓了一跳。”
“我们国家以前经历了那么多事,都挺过来了,现在如果这个小事搞不好,有点遗憾。”辛玉清说,他们也是十几年前在国外探亲时,接触到垃圾分类的, “感觉这个好,我们回国后就学着做,当时国家也宣传,但是没有现在力度大。”
不过,最近几年辛玉清老俩口也切实感受到了,垃圾分类工作在灵隐街道的变化。除了随处可见的标语外,社区里的垃圾房进行了提升改造,建设了智能垃圾房;也时常会见到志愿者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还有第三方机构对小区里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每个月都会看到社区组织垃圾分类进街区、进社区等系列活动。“现在社区还给我们发放了不同颜色的垃圾袋,与垃圾桶的尺寸正好合适,不同颜色的垃圾袋装不同的垃圾,减少我们的错误分类率。”
据了解,灵隐街道目前垃圾分类工作已经7个社区全覆盖,分为31个小区(区块),共17142 户,成功创建了外东68号院等9个示范小区。辖区共有垃圾房74座,垃圾桶放置点34处。下一步,街道将在推进垃圾源头减量,推进企事业单位全覆盖,开展“定时定点”投放试点,加强监督考核等方面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现在国家出了垃圾分类相关文件,全国都在做,我相信这个垃圾分类一定能搞得好。”辛玉清奶奶笑着说,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还是要靠发动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