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正式发布满一周年了。
作为全国第一部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省级标准,《标准》明确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操作规范。
一年来,全省各地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突破堵点难点,持续发力,做好垃圾分类大文章。这一年,从一听到要垃圾分类就头大,到家里添置分类垃圾桶,每天上下班定点去倒垃圾;从民间智慧到智能设备频频亮相;大家关于垃圾分类的讨论越来越多,认识也越来越深,无论大街小巷还是居民小区,垃圾桶少了,城市环境更加整洁有序。
一系列的变化,从浙江省垃圾分类办公室的数据可见一斑。截至目前全省城镇垃圾分类覆盖面达到95%,建成省级示范小区1324个、示范片区72个。因为分类细致、质量有保障,分出的垃圾得到了更高效的资源化利用,全省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已达90%。
垃圾分类实效显著提升,今年1-7月,全省生活垃圾产生量同比下降6.48%,易腐垃圾处理量约874980吨,同比增长3.73%。湖州、嘉兴、舟山已提前实现“零填埋”。
末端分类处置更到位。目前,全省共建有餐厨垃圾处理设施40座,今年还将开工建设25座设施,到今年底将实现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县县全覆盖。依托技术创新,易腐垃圾变废为宝不再是难事,通过“厌氧发酵”“好氧堆肥”“黑水虻”和“微生物快速成肥”等方式,垃圾被用于沼气发电、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还田改良土壤等。
为进一步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浙江全面推行城乡环卫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两网融合”,全省共建设分拣中心144个、回收站6172个,并通过市场化、智能化手段,以APP线上预约、线下回收,智能回收箱等方式,有效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培育回收骨干企业200多家。
此外,在注重正向激励的同时,处罚力度也不断加大,依法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查处,对负面典型及时进行曝光,目前全省共处罚11.5万多起,罚款金额2080多万元。
省分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垃圾分类是一场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深刻革命,浙江将对照更高标准,紧盯“零增长、零填埋”两个目标,加快设施建设,突出源头减量,重点在禁塑、限塑、易腐垃圾处理技术及有机肥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破题,着力提升垃圾治理科技化、智能化水平,推进生活垃圾治理城乡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