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市天天说 正文

绍兴城市:不用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

2020-06-15 18:48:42  来源:越牛新闻 记者 周能兵

  绍兴市“活化”、传承、创新、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让人们生活健康美好

  今天是中国第15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自然遗产,在绍兴这片大地上,折射出虹一样的光芒。它如月如玉,如光如霁,滋润着大地、山川、河流,照亮着一代代人的心灵。绍兴人民汲取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力量,并不断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绍兴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审视绍兴这座城市,人们就会惊叹,绍兴是一座不用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之城。

  文化和自然“天人合一” 绍兴天下本无俦  

  稽山千里,山川如梦,鉴水迢迢,云蓝袅袅,花开成文,水流如诗。绵延百余里的会稽山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水木清华,云兴霞蔚,如一幅天然的大画卷。优美的自然生态,蕴育着越国的历史和文化。一万年前,于越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会稽山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古越大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舜培嘉谷,福被九州;大禹治水,泽及万世。“古有三圣,越兼其二。”相传4000多年前,大禹得天书于宛委山,晓治水之理,疏江导河,治水十三年,终平水患,并大会诸侯于会稽山。舜死之后,大禹继位,创立夏朝。会稽山成为立国之祖大禹最后的归宿,也因此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在此建城,至今城址未变,有史记载,已有2510余年。秦朝之时,秦始皇设会稽郡,并南巡会稽。从禹会诸侯于会稽,到越国都城,从秦汉名郡、魏晋风流,到隋唐诗路,从南宋驻跸到明清士都,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流淌着中华历史和文化的血脉,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文化圣地。

  中国最早的诗歌残句、最早的抒情诗诞生在绍兴,中国最早的二言诗诞生在越地,中国最早的翻译诗出现在这片大地上,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从越地流出,中国最早的地方志也诞生在绍兴。南风越韵,会稽民谣,文冠天下,诗画独绝。秦望刻石,诗韵书韵流传千古;兰亭有序,书法文采领天下风骚;心学之源,阳明良知如日如月光耀天下。绍兴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教育的圣地,是中国新诗的重要发源地。绍兴大地上,名士若满天星斗,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中,大家鸿儒如奇峰耸立,形成了中华文化史上的奇异景象。

  9000年历史的小黄山遗址,昭示着古越远古的文明;马鞍仙人山遗址,古韵犹在;越国印山王陵,王气仍存;圣人山下越国石墓,见证会稽风云;宋六陵中古松挺立,吟叹着千古遗恨……

  越歌长传,越韵不绝。绍兴是中国戏曲之乡,是越剧诞生地。至今,越剧、新昌调腔、绍剧、诸暨西路乱弹、绍兴目连戏五大剧种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非遗集市——“祝福·绍兴古城过大年”

  “遥闻会稽美,一弄若耶水。”会稽山云缠雾绕,千年古香榧木惠果芳,若耶溪婉转灵动,古鉴湖水天一色,古运河浪桨风帆。绍兴这座城市如水上“漂”着的大书,一河两岸,百舸千舟,桥数岁月,橹唱渔歌。今天的绍兴,古街古巷古台门古韵流溢,小桥流水乌篷船景色独秀,黄酒芬芳在桥头巷尾,诗意茶香洒落在古朴人家。

  天地钟灵,山川毓秀。在绍兴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文化和自然天人合一。在这里,有铿锵的节奏,有深刻的韵脚,有优美的音律,还有委婉的吟唱,汇聚着胆剑的精神、清白的风范和横溢的才华。“知君暗数江南郡”“会稽天下本无俦”。站在历史和文化的坐标系上,人们都会在绍兴城市前驻足,向绍兴致敬!

  “活化”、传承、利用文化自然遗产 绍兴有生动实践  

  保护、传承、“活化”、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历史赋予绍兴的责任,是绍兴城市发展内在需求。长期以来,绍兴以文化为魂,为城市发展赋能。最典型的就是对古城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绍兴以古城“活着”的方式,保护着2500余年的历史名城,让生活在古老街区的人们享受到了历史和文化遗产带来的喜悦和幸福生活。去年1月1日,《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正式实施,保护和利用,让千年古城焕发出活力,也让古城拥有了新的生命力。

  无论对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绍兴都在加大保护力度,健全着保护体系。绍兴现有古运河河道、八字桥、八字桥历史街区和古纤道4处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诸暨赵家桔槔井灌工程,有获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的仓桥直街;现已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13处,类型涵盖各个方面。

  绍兴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4项,涉及8大类别,拥有浙江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6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61项,认定非遗传承基地130多家,县级名录56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09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66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365人;市级以上非遗传承基地160多家,县级非遗传承基地170家。另外有省级非遗传承基地、非遗旅游景区(非遗小镇、民俗文化村)等非遗特色项目和载体50余家。我市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传承人、传承基地的保护体系。在信息化时代,我市非遗保护中心还建设了非遗数据库,初步实现了非遗保护项目的数字化保存。在全省非遗保护发展指数评估中,绍兴稳居前茅。

  “绍兴有戏——非遗兴乡大巡游”

  “活态”传承文化,方能造福于民。绍兴注重抓好活态传承,推动惠民服务。绍兴是戏曲之乡,戏剧类项目的保护传承,能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在参与“浙江好腔调”“非遗薪传”等省级戏剧展演活动外,还搭建水乡戏台、越韵雅集、闲园书场、绍剧周末剧场、送戏进文化礼堂等展演平台,为绍兴民众提供文化大餐。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还建立绍兴地方曲艺传承创新团队,开设地方曲艺公益性普及培训班和传习班,培育新一代曲艺传人。

  全市先后命名了一批综合性、研究性、生产性、展示性、教学性传承基地,进行分类指导和创建,推动了非遗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振兴传统工艺主题活动、百名师徒拜师仪式、点单配送服务等,我市各级非遗中心把戏剧、曲艺展演、手工技艺体验课、非遗培训、讲座等内容送到学校、社区、农村文化礼堂,实现零距离非遗惠民服务。

  市文广旅游局以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为重点,举办传统节日系列庆祝活动,鼓励市民参与其中,共同守护精神家园。“绍兴非遗集市”“绍兴师爷讲故事比赛”“水乡社戏”等全市性展览、赛事等活动,扩大了绍兴传统美术类、民间文学类、民俗类非遗项目的影响力。“绍兴非遗集市”已连续举办五届,“非遗+商业”“非遗+旅游”的整体氛围日渐浓厚,成为非遗保护成果展示的窗口和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有力“推手”。去年,在宁波·绍兴周、上海·绍兴周等文化旅游推介活动中,绍兴非遗展示馆的亮相,在推介绍兴文化旅游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我市还实施非遗抢救性记录工程,保存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珍贵资料。目前,我市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已完成视频和图文等抢救性记录工作。

  文旅融合方能激活非遗资源,方能呈现出非遗的力量。市文广旅游局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着力推动非遗与各领域多方位、全景式的深度融合。让非遗与旅游融合,让非遗资源与旅游有机“嫁接”,推动文旅融合和非遗传承。在具体的实践中,市文广旅游局让非遗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景区,让更多的人参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增强非遗传承能力。非遗进景区使非遗能依托景区平台展示,让更多的游客真切体验和感受非遗魅力,景区借助非遗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更多的文化要素转化为旅游产品,提升了景区人气。

  绍兴非遗还助力乡村振兴。全市非遗兴乡大巡游活动为当地的民宿、乡村旅游、土特产销售等创造了市场机会,为乡村旅游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我市积极推动非遗研学游,从全市非遗传承基地中选出非遗研学游基地,首批有16家认定授牌。我市还培育非遗景区,结合农村“五星3A村”创建,开展了首届绍兴市非遗景区评选,指导非遗民俗村、非遗主题小镇的培育、申报、展示和推介。全市评定了19个非遗景区,其中,非遗主题小镇7个、民俗文化村12个,3个景区成为省级非遗景区,为非遗与旅游融合作出了示范。

  “活化”、传承、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绍兴有着生动实践,其经验和做法,受到全国同行点赞。

  激活文化和自然遗产 造福人们美好生活

  “非遗传承、健康生活”是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绍兴正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为人们创造美好、健康、幸福的生活。宋六陵遗址正在考古发掘,这里将成为一个文旅融合的国家级遗址公园,造福于绍兴人民;正在建设的浙东运河文化园将成为浙东运河文化地标,成为人们创业创新、休闲度假的最美江南地;正在动工建设的阳明故里,以古城保护利用为目的,建设阳明心学圣境展示地、绍兴文旅融合新高地;中国工业遗产鉴湖酒厂,也将“活化”“诗化”“融化”,成为研学、休闲、体验的好地方……

  “我们既要保护好绍兴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活化’、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让文化和自然遗产造福人们,助力人们的健康美好生活。这是我们传承文化遗产的目的和责任。我们要珍惜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推动绍兴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旅游局局长何俊杰说。

  加强非遗转化创新,就要打造好非遗传承活动品牌。近年来,市文广旅游局致力打造“非遗我来演”品牌,抓好“把根留住”绍兴地方曲艺传承创新团队建设,开展非遗精品节目创排行动,做好平湖调、摊簧、莲花落、评话等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继续办好绍兴莲花落、绍兴摊簧等传习班,创排精品节目,培育民间书场,助力文化旅游;打造好“绍兴有戏——绍兴故事汇”品牌,开展讲故事比赛、听绍兴故事等活动,弘扬绍兴故事价值,提升书场建设,让绍兴故事、民间文学为古城保护利用、文化旅游发展服务;打造“我们的节日”品牌,市县两级文化旅游部门联手对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主题庆祝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浙江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系列活动在绍兴举办;打造“绍兴非遗集市”品牌,组织举办第六届“绍兴非遗集市”,扩大规模,丰富形式和内容,进一步提升影响力;打造“祝福·绍兴古城过大年”品牌,会同市名城办、市文旅集团等部门联合开展以年俗为主题的“祝福·绍兴古城过大年”活动,集合非遗资源,开展文商旅相结合的非遗活态传承活动,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助力打造绍兴古城文商旅集群平台。

  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助力人们的健康美好生活,就要加强文旅融合,助推绍兴文化旅游发展。今年市文广旅游局开展“流动的文化”——三大文化带非遗保护传承系列活动,围绕浙东大运河、浙东唐诗之路、古越文明“三大文化带”三年行动计划,开展非遗活态传承活动,将绍兴经典非遗主题活动、非遗景区、非遗研学游基地、非遗形象门店等植入到绍兴旅游线路中,并作窗口和平台宣传,扩大绍兴非遗与旅游融合的传播和影响。同时开展非遗研学游、非遗形象门店的标准化建设。今年,市文广旅游局还将深化“走近非遗 品读绍兴——绍兴市非遗研学游”活动,进一步打造非遗活动品牌和非遗体验点,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进一步强化非遗研学游基地建设。

宋六陵考古遗址

  何俊杰说,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不加粉饰的历史记忆,代表着城市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我们要对绍兴博大精深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树立“敬畏遗产”的理念。一座城市如果对文化遗产缺少应有的敬畏,那将对城市自身文化失去自信。因此,在敬畏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行动下,重塑绍兴城市文化自信,倡导市民树立对文化遗产的敬畏理念必不可少。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加强地方立法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需要,也是绍兴文化遗产历史的呼唤和发展的需求。去年1月起实施的《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和2020年1月起实施的《绍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就是绍兴加强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的生动典范。未来,绍兴需要有更多地方立法,进一步系统保护好绍兴文化遗产。

  何俊杰认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活化”、利用、传承文化遗产,激活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价值弘扬和文化创新上,要与现实需求深入对接,才能让“文化遗产消费”更好地融进日常生活场景,文化和自然遗产才能真正做到来源于百姓生活而又造福于百姓生活。绍兴需要有更多创新,才能将文化和自然遗产转化为旅游资源,并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要以“互联网+”“绍兴文化+旅游+演艺”等新理念,更好地“活化”、利用、传承绍兴的文化遗产。“重塑城市文化体系、打造最佳旅游目的地、争创文旅融合样板地”是当下绍兴文化旅游发展的目标,绍兴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生动多样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是绍兴城市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的生动体现,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实践中来,让绍兴大地上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为人们带来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

编辑:潘洁

城镇原创

湖州吴兴区:以治理美为抓手 打造更有“温度”的美丽城镇 在浙江生活垃圾治理攻坚大会上 这些地方为什么被点名表扬 浙江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绩单发布 这些地方被点名表扬 六月杨梅红!仙居杨梅正式上市 今年将开启“云销售”时代 多元文化融入,做好“温泉+”文章 临安湍口镇要让文旅产业更有“人情味” 余杭区塘栖镇人大代表聚焦“城市社区治理” 联心共治美丽城镇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