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苗 何丽娜 通讯员 王婷 詹雅 姬臣)上周,《杭州市2018年老龄事业统计公报》发布,杭州老年人口占比22.53%,接近1/5。其中失能老人3.14万人,半失能老人6.92万人,分别占老年人口的1.80%和3.97%。需要就医康复的老人高达10万,而全市各类康复、护理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加起来的床位不过8400张。一床难求成为现实。
焦虑的女儿:
怎么照顾偏瘫在家的妈妈
最近几周,徐女士每天都过得很焦虑,她77岁的老妈妈,中风后偏瘫,躺在家里已快一个月了,没有一家医院愿意提供康复治疗。
徐女士昨日又给家附近的二级医院打了电话询问空床,对方答复“没有脑卒中之后的康复专用设备”。
徐女士又问了几家民营的康复医院,回答:“病床都住满了。”
4个月前,徐妈妈突发中风,经三甲大医院及时救治,命保住了,治疗近3个月后,大医院劝出院:要么去康复医院康复,要么回家养养。
徐女士联系了5家医院,康复科室都没有空床,最少要等候1个月。
钱江晚报记者昨日也致电了几家三甲公立医院,每家医院的康复科病床数从几十张到上百张不等,果然无一空床。候床时间都排到了一个月以后。
现在,徐女士和保姆一起照料母亲,而她心里很清楚,她们只能在生活起居方面帮助母亲,至于按摩等物理性康复治疗,她们都无能为力。
焦虑的科主任:
每天有人来求床
“喂,是柴主任吗?请问你那还有没有床位了?”每天,浙江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柴栖晨,都会接到这样的询问电话。一个月加起来,至少六七十个电话。柴栖晨说,电话那头有的是三甲医院双向转诊过来的,有的是医院同事介绍的,还有的是出院后想重回医院的老病人。
柴栖晨主管的病房共有90张病床,住着的大多是急性后期康复、带有“三管”(鼻饲管、导尿管、气管插管)、失智、失能以及需要安宁疗护的患者。
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恢复基本生活能力的患者能回归社区、家庭。这是浙江医院推行的“西湖模式”,相对来说,比较适合失智、失能老人获得连续性医疗照护的一种模式。
“入院第一天,我们就开始实施‘出院准备服务’,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认知功能、体适能、心理状态以及营养状态等等,制定详细的康复出院计划。”柴栖晨说,“与此同时,针对老人的家人甚至保姆等陪护人员的护理技能知识传授也同步开展,内容包括防止褥疮、体能锻炼、慢性伤口的护理、如何安全鼻饲、如何翻身拍背、怎样测血糖、怎样打胰岛素、怎样测血压等。”
病人康复达到一定水平,家人也掌握了基本护理技能,柴栖晨就希望他们回家了。柴栖晨说,我们只能分级管理,无法一一关照到有需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