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宁市新艺机电有限公司收到了当地国税部门送上门来的一个大“红包”。“这个‘红包’分量足!给我们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真不少。”公司负责人倪建明兴奋地算了笔账,按照最新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企业税前扣除预计将比去年多320余万元,省下的近50万元税款可再聘请一位研发人才或添加部分研发设备。
“减税红包”的魅力到底有多大?海宁市国税局主要负责人说,“减税红包”让海宁企业收获政府振兴实体经济的满满信心。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海宁固定资产投资300.9亿元,工业生产性投资143.45亿元,出口总额199.27亿元。今年初以来,该市国税部门狠抓上级政策落地与服务地方经济转型相结合,释放“营改增”红利,共为纳税人减负约6亿元;落实各类税收优惠政策,共办理减免税9.57亿元,同比增长45.67%;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共办理出口退(免)税31.80亿元,同比增长32.5%。
减税增信心。海宁“减税红包”,是如何做好这一“加法”的?
“定制+”筑实“最后一公里”
主动布局“一带一路”,是海宁皮革产业向时尚转型的重要路径。在刚刚结束的皮博会上,与国际接轨,海宁皮革城动作不断。
出口退税的力度和效率,直接关系到企业“走出去”的热情。仅以海宁皮革城进出口有限公司为例,通过海宁国税部门的“一业一策”有效助力,上半年共办理退税3467.8万元,同比增长80.58%。进入7月,海宁国税部门又力推“互联网+便捷退税信息系统”,实现出口退税期限提速80%以上。
此外,海宁国税部门还通过构建“亲清”税企关系,把“定制+”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家纺、影视等领域。在许村,仅去年就为舒雅达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高新技术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139万元;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企业8家,加计扣除1188万元。抓大不放小,海宁国税部门多次上门做政策辅导,也让许村家纺行业的404家小微企业享受到了减免税额519万元,为“个转企”“小升规”创造了有利条件。
“互联网+”助力“最多跑一次”
8:30,在家用浙江国税手机APP填好15张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申请;9:00,来到办税服务厅,由导税人员通过绿色通道带至自助增值税发票代开机;9:05,事项办理完毕。这是个体工商户刘立珍亲身体验海宁“智能办税”的纪实:15张代开发票,仅花了5分钟。
依托浙江国税手机APP、国税网站、海宁国税微信公众号和自助办税终端等载体,海宁国税部门不断推进“互联网+纳税服务”建设,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走进办税服务厅,一面由48个二维码组成的墙壁特别引人注目,涵盖了税务登记、税务认定、发票办理等6大类48个涉税事项。纳税人只需轻轻一扫,即可获取涉税所需资料、表单及流程,确保了一次性带齐资料。
万一缺了怎么办?海宁国税部门推出容缺机制,对36项即办事项在资料齐全情况下当场办结,在资料不齐的情况下,允许纳税人先办后补,也可选择互联网传输。目前海宁国税已有139项办税事项实现“一次跑”,32项服务事项实现“零上门”。“一次跑”的纳税人占比提升至99%。
“合作+”实现“只要跑一处”
去年10月,袁花国地税分局启用了海宁首个国地税联合办税服务厅,探索“走进一家门,办好两家事”。目前,已实现200余项业务纳税人“只要跑一处”。
国地税的融合还不止于此。今年上半年,海宁国地税联合对12528户纳税人开展纳税信用登记评定;成立欠税风险应对国地税联合团队,补缴税款612万元;联合成立“纳税人之家”13个,建立国地税首问责任衔接制度……
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从中获益。据统计,国地税联合办税窗口平均每月受理业务175笔,节约纳税人等候时间630分钟。而通过国地税联合推进“银税互动”,至6月底,共有79户小微企业获得了授信额度8320万元。
据了解,下半年海宁国地税还将推开“一窗一人一机”项目试点,实现一名操作人员在一个窗口用一台电脑办理完成几乎所有的国地税涉税业务,进一步减轻企业办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