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即时报 正文

海宁:勇做“城乡统筹”的探路者 争当“融杭接沪”的落地派

2017-08-09 08:02  来源:杭州网-杭州日报 驻嘉兴记者 张世新 陆烨

  机电学院

  编者按:“八八战略”,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确定的重大发展方略,成为浙江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金钥匙”。十多年来,“八八战略”在浙江大地已经落地生根、正在开花结果,日益彰显出巨大的理论力量和实践力量。今起,本版推出“喜迎十九大·‘八八战略’实践样本”系列报道,各路记者深入湖州、嘉兴、绍兴等地基层,深入聚焦各地坚持把“八八战略”作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行动指南的实践样本和经验启示,生动展现各地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的建设成就和崭新篇章。

  【“八八战略”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实践样本

  曾经的滩涂地变身杭州人追逐的高新区

  上世纪80年代,李清建站在海宁盐仓的滩涂上,怎么也想不到37年后这里能成为杭州人追逐的宝地,落户着两所大学、奥特莱斯广场、娃哈哈工厂,八成以上住户都是杭州人的小区,八成以上的杭州企业……

  如今生活在下沙大学城北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开车出门,一不留神走过头了,抬头一看,到了海宁地界。

  在杭州都市圈中,海宁高新区无疑是融杭的尖子生,不论是地理相接还是基础配套都与杭州下沙大学城北连成一体。

  在1980年,李清建只能看到一望无际的滩涂,这里在当时“连海宁人都不愿意来”,李清建怀着建设海宁的“北大荒”的想法来到了这里。

  农业“北大荒”的转身

  “海宁高新区现在的位置,是1979年开始围垦的钱塘江滩涂地。”目前仍在海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工作的李清建回忆道,“在当时是海宁最偏僻的地方,围垦起来的滩涂地内没有一户农户。”

  当时的海宁县委发动9个公社的人民肩挑手扛,用了3年时间将这里变成围垦区。

  围垦区完成后,在这块土地上开发农业是那个年代最自然的想法。

  这块位于钱塘江边的土地,在1993年被选定为省级农业开发区,旨在建成对外开放的窗口,出口创汇的基地,现代农业的样板。

  也就是在1993年,毗邻的下沙地块上,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当时是全国唯一集工业园区、高教园区、出口加工区于一体的国家级开发区。

  时光流转,又过了近十年。2002年,杭州对城市规划进行了重大部署,开始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城市化战略。

  “从那时候开始,来这里的杭州人多了起来。”李清建回忆,很多企业都来这里选地、看地。

  大胆突破行政区划藩篱

  2002年,海宁市开始全面实施接轨杭州战略,海宁高新区一马当先。

  2003年,海宁市政府和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在接壤区块与下沙进行了深度合作。

  这里也成了杭迁企业的首选之地,除娃哈哈之外,诚信包装、西子重工、连杭物流等一批企业相继落户。

  企业带来了工人,各种生活、交通配套也迅速完善,这里诞生了跨行政区划的通往下沙的公交线路,当地居民还可以用上杭州的自来水、天然气,甚至用上了区号0571的电话、看上了杭州的数字电视,这在当时都是跨区域融合的“样板”。

  之后,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海宁校区落户海宁高新区所在的长安镇,在海宁的百联奥特莱斯广场更是深受杭州人欢迎。

  短短十多年,这里从海宁的“死角落”,变成了杭州人追逐的热土,八成以上企业都是杭迁企业,八成以上常住居民也来自杭州。

  海宁融杭“示范生”

  在海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徐斌看来,海宁高新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融杭史”。

  从承接海宁的外迁企业,到教育上合作,再到交通对接、产业互融,杭州和海宁的百姓正在以“交叉式”的生活方式,把两地生活圈和工作圈交织在了一起,而杭海城际铁路的动工,也让徐斌觉得,轻轨时代已触手可及。

  现在,海宁高新区正在成为海宁全面融杭的“示范生”,海宁市长曹国良多次在高新区调研,提出高新区是海宁连接杭州的重要节点,要以工业发展为第一任务。要成为融杭新桥梁,努力打造比杭州更好的环境和平台,承接更多科技创新型、工业型、对后续发展促进强的企业和人才项目落户高新区。

  徐斌透露,今年1月,海宁市委研究高新区的发展,对高新区提出了明确的定位:依托杭州都市经济圈、下沙开发区、大江东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突出产业发展,拔高目标定位,提升发展动力,打造融杭桥头堡,建设产业新高地,通过3年至5年的努力,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

  一条轻轨让海宁鹃湖“牵手”杭州西湖即将成为现实。

  一面是杭海城际铁路正在抓紧建设,另一方面,长安至下沙的地铁延伸线也在积极谋划中,高新区与杭州同城效应将不断显现,高新区将真正成为海宁深度融杭的桥头堡、承接产业的新高地。

  成果综述

  产城融合与区域融合的海宁样板

  “猛进如潮”是海宁的城市精神。在“统筹城乡”的改革道路上,海宁敢想敢干,一直勇敢扮演着“探路者”的角色。

  全国率先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改革,全国率先推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体制,沪浙共建第一个跨区域园区……

  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海宁市逐个打破了横亘在城乡之间的二元壁垒,构筑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

  当城与乡的坚冰壁垒逐渐消融,农民在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中,沐浴着更多改革发展的阳光时,海宁领先嘉兴、领先全省的统筹城乡深水区改革仍在悄然萌动,美丽乡村建设、农民“三权”改革、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等,个个击中城乡居民的兴奋点,并日益释放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给百姓带来的实惠。

  2016年,海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954元,增幅7.5%,排在嘉兴市第一位。而海宁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200元,增幅7.8%,也是嘉兴地区第一,而且也是嘉兴地区唯一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突破30000元的城市。

  农村在变,城市在变,生活在变。海宁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将“品质生活”作为海宁市发展“黄金五年”的“五大战略”之一。

  同样,海宁也一直在争当“融杭接沪”的“落地派”。

  追求品质生活,是海宁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举措。作为大湾区、大都市、大花园的交汇地,海宁只有深化“融杭接沪”改革,才能与大城市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改革是人民的事业,改革要落地,还必须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改革的举措要为百姓理解、要深入到百姓的心坎中。”省党代会报告对此特别强调,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谋划实施一批群众最期盼、发展最急需的重大改革举措。

  海宁在“融杭接沪”进程中,始终不忘为人民谋福祉。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一到晚上,海宁西部邻近余杭的海宁人都喜欢到临平镇去消费。有人曾经做过一个粗略统计,临平镇上的饭店每天至少有200桌是海宁人消费的,占了全镇饭店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一年下来,海宁人在临平消费上亿元。

  杭州和海宁的百姓正在以他们“交叉式”的生活方式,打破原来的工作生活圈,渐渐找到在两地做“同城人”的全新感觉。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道路的连通。

  早在2009年5月,连接海宁连杭经济区和余杭主城区的跨城市快速道路,海宁许村与余杭区临平的人民大道建成通车,这是杭州都市圈乃至长三角地区第一条跨市域城市道路。

  人民大道建成通车,让海宁许村到余杭临平的直线距离缩短到5分钟车程,两地打破行政界限,实现无缝对接,合作共赢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如今,海宁正在全面开工建设的杭海城际铁路更是海宁人民发自内心深处的期盼,整个项目总投资约136亿元,海宁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也是杭州都市圈规划建设的4条城际铁路中线型最长、投资最大的城际铁路项目。

  这,正彰显了海宁政府担当“融杭接沪”工作“落地派”的雄心壮志。

  海宁市委书记朱建军在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时也强调,要围绕融入都市圈和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大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更加清晰地定位海宁发展格局。要全面融入“大湾区”以及杭州与上海大都市圈城市体系,在绿水青山的基础上,以大花园标准建设大景区,实现产业发展、生态和谐。

  “一把手”访谈

  打造杭州湾北部产业高地  ——访海宁市人民政府市长曹国良

  记者:海宁的融杭工作应该说在整个杭州都市圈节点县市中是先人一步的,您认为海宁在深度融杭进程中还有哪些新领域值得去开拓?

  曹国良:“融杭”是海宁始终坚持的发展战略。深度融入杭州都市区是海宁谋求新发展、实现新突破的根本所在。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我们明确未来城市定位为杭州城市区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要围绕“大都市”战略,重点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两大领域一体化。要深度融入杭州地铁走廊、钱塘江走廊,加快步入轨道交通同城时代。要加强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政策对接和资源引入,打造与沪杭无差别的政务环境,实现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共建共享,做到融入都市区更加水到渠成。要聚焦“大湾区”战略,主动谋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融入湾区交通一体化发展,将海宁打造成杭州东部铁路副中心。深入挖掘杭州至海宁城际铁路项目的深远意义,统筹谋划沿线产业布局和城镇开发,把杭海城际铁路打造成海宁融入杭州都市圈的“黄金路”、带动新型城镇化的“高速路”、培育产业发展的“腾飞路”。优化生产力发展布局,谋划鹃湖国际科技城、尖山等“万亩空间”产业平台,主动为湾区建设提供项目承载。积极参与产业链、贸易链、创新链分工合作,搭上湾区协同发展快车,打造杭州湾北部产业高地。完善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积极融入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高标准谋划海宁与余杭合作开发区域建设,大力推进产业、平台、科技、人才等方面深度融入杭州。要围绕“大花园”战略,推动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交相辉映,建设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田园硖川、潮韵城乡”,打造杭州东部生态休闲大景区、后花园。全面推进以盐官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百里长廊文旅产业大平台建设,用“潮文化”打造世界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

  记者:您认为在嘉兴市乃至浙江省新一轮接轨上海工作中,海宁更应该充当一个怎样的角色?

  曹国良:“融杭”和“接沪”是支撑和支持海宁开拓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实力的两翼,两者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接沪”方面,无论是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还是长海医院海宁分院、华师大海宁附中,海宁在对接上海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成果。围绕落实嘉兴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战略部署,海宁将重点推进与上海在平台、产业、要素、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融合对接,努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接轨上海新格局,开创深化接轨上海新局面。我市积极谋划沪乍杭及海宁综合枢纽建设,谋划利用老沪昆铁路开通上海城际通勤列车等项目建设,以交通互联互通促进生产力更优布局。打牢平台建设的基础,深化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承接上海高端制造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和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加速产业协作的引擎,不断加大上海产业招引力度,主动承接上海高端制造企业的扩产项目和产业转移。推进要素资源的积聚,加快从上海引入各类金融机构,形成金融业集聚和带动效应。以G60科创走廊为契机,推动鹃湖国际科技城科创智造大平台建设,深化与上海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团队的科技交流和合作,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科技对接活动,使海宁成为科研中试、应用、推广基地。推进“潮乡英才计划”,做大做强沪浙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加强民生领域的对接。全面推进接轨上海合作办医战略,推动市级医院与上海医院合作,着力做好新一轮长海医院与市人民医院合作办医。加大与上海医保互联互通力度,推进与上海定点医院医保实时结算进一步扩面。继续深化与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合作,积极鼓励更多学校主动与上海优质院校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编辑:徐光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