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滚动新闻 正文

丽水乡村春晚创建全国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情况

2018-01-22 17:38  来源:丽水市宣传部 

  随着全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乡村发展日新月异,农民在物质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需求日益旺盛,精神荒漠化也苗头渐显,“身有所栖”而“心无所寄”现象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如何实现乡村群众精神文化小康、破除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乡村的制约瓶颈、提升乡村建成文化设施的综合服务效能,本着思考探索,丽水市文化职能部门自2013年起,着重推广萌生于民间、根植于乡村、来源于群众的草根特性的“乡村春晚”模式,通过由点拓面,深化引领,精心构建现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乡村春晚品牌,重铸乡村群众精神家园。

  一、丽水乡村春晚项目创建总体情况

  丽水乡村春晚,是丽水市着力破解乡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种制约因素,延伸春节期间村民自办、自编、自导、自演联欢晚会和乡村民俗活动的模式,激发乡村群众“自主创办”文化,满足群众文化多元需求,培育乡村民俗旅游产业,促进乡风和谐的创新载体。

  乡村春晚以萌生于民间、根植于乡村、来源于群众的草根特性,引发广大乡村群众热情参与和推广复制。到2017年春节,全市共有882个行政村自办春晚, 800多名农民导演、30多万村晚民星、80多万观众、20多万外地游客在乡村春晚的草根舞台上,展现了自己的文化梦、春晚梦。11000多个农民自创节目、100多台特色春晚激活了乡村旅游,形成“春晚红利”达14.13亿元。

  目前,乡村自办春晚现象在丽水已持续37年,通过创建推动,全市已创成乡村春晚示范县6个,自办春晚行政村覆盖率达40%,建有乡村春晚文化志愿队伍1800多支,培育春晚导演、春晚主持、春晚民星、春晚灯光音响师等特色文化人才1600名,乡村春晚文化精品体验线路10条,在自办乡村春晚的行政村基本实现了有一支人才队伍、有一个保留精品节目、有一个民俗文化节庆、有一台特色春晚等“四有”建设标准,丽水乡村春晚已从最早的“月山春晚”一枝独秀模式,催生当前遍地开花的成果,形成 “三位齐驱”(事业引领、产业推动、特色提升)、“四位一体”(千台阵容、百台特色、十台样本、一台引领)的乡村春晚品牌发展格局。

  丽水乡村春晚现象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全国参与联动。目前,丽水市所有的文化礼堂实现了乡村春晚全覆盖,去年2月开始,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先后主导完成乡村春晚全球“一带一路”21国直播,5月组织全国专家到丽水开展专题调研,9月在宁夏银川全国文化馆年会上举办乡村春晚专题论坛,成立了全国乡村春晚百县联盟组织,11月在浙江丽水组织百县联盟骨干培训,观摩丽水乡村春晚品牌建设成果,2017年春节期间,开展了全国乡村春晚百县万村网络联动活动,全国共有23个省(市)、100个县、10000个村参与了丽水乡村春晚模式联动,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以现场教学的模式,组织全国省级文化馆馆长线上观看在缙云仙都举办的2017全国乡村春晚开幕式。目前乡村春晚形成了丽水为轴、全国联动、全球逐步参与的文化知名品牌,全国众多专家和文化部门自发参与乡村春晚现象研究,先后接待宁夏回族自治区、南京师范大学、广东清远、江西吉水、以及省内温州、金华等考察团27批次,接待年味体验游客30多万人,受邀全国各地介绍品牌建设经验20多次。

  乡村春晚文化现象受到全国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和持续报道,2015年新华总社报政治局内参《国内动态清样》和央视新闻联播头条,分别刊载和报道了丽水乡村春晚项目的做法,2016年春节期间,浙江卫视新闻联播连续三天开设“丽水村晚为什么这么火”专题报道。同期,丽水乡村民俗特色春晚向全球“一带一路”21国直播登上央视13套黄金时段新闻,李国新主任还为丽水乡村春晚“金牌代言”,作了精彩的点评。丽水乡村春晚之代表“月山春晚”被写进浙江高中语文教材,获得国家政府群众文化最高荣誉奖——“群星奖”,丽水乡村春晚作为“中国式乡村过年之文化样本”,2017年被编写进《中国全民艺术普及发展报告》,列入文化部公共文化空中大讲堂向全国推广的地方案例。

  乡村春晚目前正成为地方全域旅游的生态引擎和中国乡村过年之文化样本,迸发蓬勃生机,普惠百姓,成为驱动乡村发展的“文化密码”、“生态引擎”和“打开模式”。

  二、丽水乡村春晚项目创建的三个阶段

  丽水乡村春晚项目取得今日成果,首先与各级领导、专家一直关心支持分不开,她的发展,大至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民间自发阶段 —— “月山春晚”文化现象。丽水是中国首个地级市民间艺术之乡,乡村民风质朴,民众多才多艺,春节期间乡村群众自主举办春晚由来以久,并渐成过年习俗,其中最具代表是庆元月山村的“月山春晚”, 从1981年开始持续举办,它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发组织。月山春晚由村双委自发牵头,村文化能人组成“导演”班子,安排晚会一切事宜,演员是全村男女老少,上至九旬老人,下至三四岁儿童都是舞台的主角,道具是家里的农具、田里的蔬菜,体现农村纯真质朴的乡土文化特性。二是自定内容。月山春晚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70%以上村民参与晚会相关事务,春晚主题内容的选择和文化元素的挖掘由群众决定,切实尊重群众的文化话语权、参与权、创作权和决策权,全面激发全村群众文化创作热情。三是自创节目。月山春晚由村民自编自唱、自演自赏,节目演绎的是本村的乡音乡愁,创意独特接地气。如保留节目“农活秀”,在舞台上展现农民生产劳作的场景,体现了群众参与广、看得懂、体验深的草根属性。乡村春晚不仅在月山村得到村民的广泛支持和连续举办,而且还在丽水全市多地形成辐射效应,截止2013年,丽水全市已有130多个村自主举办了乡村春晚。乡村自办春晚渐成乡村新文化现象,在我市广大乡村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二)政府推动阶段——培育 “丽水乡村春晚”群体。

  1.依托四大背景。一是春节期间乡村文化需求成“新旺点”。我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村民大多常年在外务工务商从学。农村平时有不少是“空壳”村,春节期间,广大村民从外地“返巢”现象集中出现,乡村“人口井喷”。这一阶段,村民们对文化的需求非常旺盛,传统的“送文化”服务方式根本无法满足。二是新形势下群众自办文化成“新趋势”。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村民们不愿意老是当观众被动接受文化服务,新时代村民强烈希望从台下走到台上,在舞台上“秀一把自我”、“圆演员梦、导演梦”,“我的文化我做主”是乡村群众的文化新主张。三是乡村文化服务需搭建“新平台”。乡村文化礼堂的建成,传统的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服务模式,根本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如果先进的东西不主动引领,低俗的,甚至封建的、落后的就会在农村泛滥滋长。“乡村春晚”使村民文化自主表现多元,不仅能跳、能唱、能演、能导,平时聚到一起排练、跳舞、参加活动成了新的时尚。四是传播文明社会新风尚。“春晚”是年终村民的一件集体文化盛事,不少村结合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把“道德奖”、“助学奖”、“孝敬奖”等都在这一舞台上颁发。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生活中好人、好事、遇到的问题都以村歌、小品、舞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形式表演出来,起到了宣传教育的作用。

  2.顺势引领全面推动。一是点面结合推动。针对农村文化工作的新形势、新需求、新特点,市文广出版局通过组织全市学习观摩、培训宣传等做法,全面推广“月山春晚”经验和做法,在全市推行“乡村春晚”示范县建设,具体做法由各县自主申报,因地制宜开展项目建设,全市共有缙云、遂昌等6个县入围,极大地激发了文化部门的积极性。同时,在推广“月山样式”的基础上,要求各级文化部门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主阵地,全面推行乡村文化礼堂“村晚全覆盖”行动。各级文化部门的有效推动,广泛激发了乡村文化建设的自信自觉,丽水的“乡村春晚”得以迅速发展,从“月山”之星,到示范县之火,再到427个行政村全市遍地开花。二是项目示范引领。市级文化部门将“乡村春晚”项目提升到政府引领的层面进行规范推动,专门安排了专家力量、专项资金,先后制定了《“乡村春晚”五年建设规划》等机制,开展创建省级和国家级公共文化示范创建项目,使乡村春晚项目建设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并得到了上级的政策资金扶持推动。三是创新机制引领。市文广出版局树立服务基层、改革创新的理念,重磅推出“文化订制”服务形式,为基层提供个性化服务,有效提升乡村春晚的特色和品牌。市级每年专门安排100万专项资金,县级配套相应资金,根据群众所需、各地特色,实行“按需定制”、“带资定制”、“高质订制”等不同服务形式,激发基层的创建活力。各县的春晚建设形式多样、亮点纷呈、各具特色,如:景宁以“百村闹春”的形式组织了100多台春晚,云和突出“百项非遗”为特色办村晚”,缙云结合当地婺剧特色办村晚,遂昌结合乡村旅游办村晚,莲都以“天天乐”基础办村晚,松阳结合古村落办村晚,一县一特色的“乡村春晚”品牌正在全市迅速形成。

  3.产生良性连锁效应。一是转变了村风民风。通过“乡村春晚”等春节文化活动的开展,使村民在春节期间聚到一起排练、跳舞、参加活动成了新的时尚,以前过年时农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划拳喝酒、打牌赌博的情形越来越少。部分村还为乡村春晚安排相应配套的文体活动,不仅活跃了节日氛围,也带动了村风民风的好转。二是使传统民俗和非遗项目得到传承。在春节期间,民间绝技、民俗活动、祭祖祈福、刘坞小调、舞龙、舞狮、台阁等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纷纷亮相,在娱乐群众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和传承。三是留住乡音乡愁。乡村春晚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所反映的主题都来自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抒写的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喜怒哀乐的场景,其淳厚质朴的农味,加以恰到好处的艺术设计,让归乡游子踏上故土就能感受到乡音乡情,留住那份浓浓的乡愁。

  丽水乡村春晚项目,实质已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坚守,也是一种乡风文明的坚守。她已超越晚会单纯的娱乐功能,通过筹备和参与这台春晚,村民的归属感、道德感、责任感和认同感等情感得到巩固和交融,村民间的关系更加美好和谐。“乡村春晚”在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凝聚村民情感、促进乡风文明、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

  (三)转型升级阶段——打造“百台特色乡村春晚”品牌。围绕构建“四个体系”发力:一是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顺延群众对春晚的文化喜好,从点到面进行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设计, 构成体系六大支撑机制:乡村自办春晚形成机制(群众自办文化模式)、乡土文化特色人才培育机制(乡村群众艺术普及)、乡村自办文化资金保障机制(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乡土文化提升帮扶机制(乡村群众艺术普及与提升)、乡土文化走出去互动机制(区域优秀文化互动交流)、乡村文化理事会机制(文化志愿者和文化理事会)。二是推进乡村文农旅融合发展体系。着眼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将乡村春晚与电子商务、乡村旅游、乡村民宿、农产品销售相结合,构建“互联网+”和“乡村春晚+”的产业模式,形成春晚带动产业、产业反哺春晚的发展格局。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建立数据库。将全市百台特色乡村春晚、百名乡村春晚明星、百名大师拍春晚、百名作家写春晚、十台样本春晚、十台最美春晚、春晚王牌节目、春晚建设工作动态等有关影像数据,与丽水乡村的好山好水融合,通过网络实现品牌成果共建共享。第二个方面,吆喝春晚。每年在全市筛选生态环境好、年俗活动多、春晚特色强的代表村,请村长带本村拿手节目登台“斗宝”,向全国开展“秀山丽水过大年——看百台村晚,品最美年味”网络吆喝推介活动,叫卖丽水乡村春晚和乡村好山好水好空气。第三个方面,淘宝春晚。将丽水乡村春晚与电子商务结合,依托天猫淘宝店开通“淘宝村晚”,全国广大网友通过网络点单形式,选择自己喜爱的乡村春晚线路进行文化消费体验。2015年春节期间,共有20多万游客慕名到丽水乡村过大年,感受草根村晚,寻找乡村年味,产生村晚辐射红利达10.26个亿。2016年春节,我们依托高铁,开通十条乡村春晚文化体验线路,黄金周又一度火爆,“春节到丽水乡村住民宿、上春晚、过大年”已成为丽水一个旅游文化知名品牌。第四个方面,与旅游业相结合。与市旅游局签订了《百台特色村晚联建框架协议》,将乡村春晚列入乡村旅游的特色产品,在全市筛选生态环境好、年俗活动多、春晚特色强的代表村,组织开展“百台特色春晚联建”活动,有力推动了丽水旅游业的发展。第五个方面,与农业相结合。借助“乡村春晚”品牌效应,在农村打开了本土特色产业和生态农副产品销售窗口,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如,庆元县凭借“月山春晚”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拉动“山妞果蔬”的土特产销售就达 250 多万元,仅此一项可为农民人均增收2600多元。三是构建乡村群众精神家园体系。将乡村春晚建设与乡村村落保护发展、乡村非遗保护发展、乡村社会综合治理等方面相结合,构建乡村群众精神家园,让乡村春晚成为文化乐民、文化富民、文化育民的综合载体,支撑推动乡村发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四是构建制度保障体系。一方面强化制度设计。组织文化职能部门、院校专家、研究机构就乡村春晚进行理论研究和制度设计,形成《丽水“乡村春晚”文化现象保护利用与发展价值初探》、《对农民自办文化模式的研究与思考——以“乡村村晚”为例》、《乡土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建设:以浙江省丽水市“乡村春晚”为例》、《铸造村晚国家文化示范项目,促进丽水文化旅游跨越发展》等5个研究成果。目前《乡村春晚品牌标准》已委托地方研究机构,有望成为全国第一个地方品牌标准。另外一方面抓机制出台。2015年开始,市政府成立了丽水市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示范项目领导小组,并出台了《丽水市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示范项目实施计划》,先后12次印发相关文件通知,推动创建工作,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保障资金,县一级按需配套,形成部门共推、上下联动、社会参与的局面。

编辑:谢劼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