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3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 罗烽)身为上虞区长塘镇人大副主席,本来可以管理相对轻松一些的工作,在党委明确分工后,作为分管小城镇的牵头领导,克服人员少(还有一名临聘人员),在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深入农户、经营户和企业,全身心投入到小城镇的综合整治工作中,通过实施‘拆、改、靓’为主体的15个综合项目,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经过一年的共同努力,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肯定。
长塘镇位于绍兴南部山区,盛产毛竹,竹林面积有一万多亩,被誉为“天然氧吧”、“竹韵小镇”。又人杰地灵,著名的有魏晋文化的嵇康,科举及第的文武状元,国学大儒马一浮,科学先驱杜亚泉。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就定位为“嵇康故里 竹韵小镇”,重点围绕“竹”做好文章。把城镇出入口、农贸市场、镇政府、马一浮故居等作为重要节点,结合集镇街区立面改造提升,融入长塘特有竹笋文化,完善镇街基础设施。为杜绝“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现象,规划落地前,通过召开全体户长会、党员村民代表会,发放倡议书等形式,为整治工作摇旗呐喊。广泛征求镇区居民后得来的50多条意见建议,70%以上都有机地融进了整治的规划设计中,体现了整治的民本思想。
在所有项目的实施中,牢牢把握“本土化”、“节约化”、“价值化”三个原则,实时与设计单位对接探讨,多用本地竹料、石料,木料为原材料,保护修缮传统黄泥房、青砖房,同时把拆违清乱出来的石头、砖块加以利用,不追求项目的高大上,而追求精细美。例如狮子长廊,地面铺装全部采用拆违后收回的旧石板,周围的垃圾箱全部由本地竹材料打制,210米从河道腾空架起的长廊,总投资仅150万元,成为群众休闲聚会的首选。此外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见缝种竹,以竹造景,用竹格栅装点,都是融入了长塘特色的就地取材,竹韵风情尽收眼底。在整治过程中,始终均遵从“从细部出发”的原则抓好项目落地。立面改造用哪种色调,店铺的檐口需要多宽,空调机位如何摆放,路边侧石该设多高……所有看似细碎的小节,却都是事关群众日常生活的大事。整治中9个公厕的设置,200多个停车位的规划,23处垃圾分类点的布局等,都是积极换位体察的结果,从而保证了整治效果的群众获得感。规划的蓝本一旦确定,执行便是抓手。整治创建中列出的15个整治项目,就是15道坎,每过一道坎,都需要攻坚者以极大的勇气和耐心,将问题化解于孜孜不倦的努力中。
群众的迫切需求,再难也要解决。调研中许多群众反映茶余饭后没有休闲去处,希望有个小公园。最合适的地块位于长塘后庄与中心街交界处的一块权属纠纷地。4亩地的范围涉及10余户农户,由于无凭据留存,导致彼此对权属认定不认可,杂草丛生,垃圾遍地。于是与镇村干部合力攻坚,跑农户,跑清楚情况沿革的老人、老干部,甚至跑农户的家人朋友,终于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基础上,并结合“国学大儒”马一浮的故事,将该地块打造为国学主题公园。
舒适的农贸市场是群众另一强烈所盼。原来集镇的农贸市场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四面通风,顶上仅为钢棚遮蔽,周边配套落后。市场周边营业户违章搭建达300余平米,占了市场面积的1/3。一方面做好新建农贸市场规划设计,配套停车场、管理房等,同时做好排水系统及道路改造等;另一方面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拆除违章搭建,解决历史遗留。2018年的新春,老百姓走进了新市场,纷纷举手点赞。
长塘镇“集镇非镇”,早时的集市位于长塘老街,后因交通主干道新三线从村中贯穿而形成现有的格局,与标准集镇最大的区别在于道路两边的房屋大部分非经营性用房,而仍为老百姓自建的农房,门前道地权属也都属于老百姓自己。改造过程中,强弱电入地道路开挖,电箱、井的埋设,地面铺装,人行道改造,停车位设置等,都涉及老百姓的私有地。为了最大限度获得群众支持,发挥蚂蟥精神,不厌其烦做群众工作,施工到哪里,群众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最终所有工程推进中,最后没有花费一分政策处理费用,安全平稳施工到位。
历年来缺少基础设施投入的长塘村特别想借改造的契机改善村内交通条件,打通断头路、拓宽狭小路、硬化烂泥路,初初梳理需要提升的村道达9条,总长约3100米,涉及政策处理农户近百户。统计数据出来村干部也有畏难,但一鼓作气,于是与镇村干部分片包干,一条路一条路抓推进,涉及一些居民户房屋拆后重建。解决了群众的心头患,实现了集镇的“路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