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原创 正文

“逆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新课题

2018-07-09 16:46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 江赛

  浙江在线7月9日讯 今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一方面要继续推动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需要有生力军。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总书记的话表明,现阶段我们在积极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也要同步推进乡村振兴,核心是要形成要素互动、产业分工、区域协作的新型城乡关系。

  逆城镇化慨念的出现,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一个创新的内容。习总书记关于城镇化和逆城镇化关系的论述,指出了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认清城镇化与逆城镇化的时代地位,把握好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对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城镇化过程创造出巨大的需求和供给,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据经济学家估算,中国的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拉动居民消费总额1200亿元。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为58.5%,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城镇化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然而,从我国国情看,单纯城镇化率的提高并不能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问题。201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仍有2.71,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现象依然严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城镇化与逆城镇化的现实问题悄然形成。

  一、目前我国逆城镇化的现象。

  逆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城镇往农村回流的现象,是城镇化的一个更高更新的发展阶段。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目前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阶段,由于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出现了叠加的特征,出现了一些叠加的城镇化现象。即在城镇化总体上尚未完成人口由乡村向城市集中的阶段和郊区化阶段的时候,“逆城镇化”现象已经产生,并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潮流。“逆城镇化”的前提是城乡一体化,即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村人口可以享有城市的各种物质生活条件和便利。我国的许多特殊的“逆城镇化”现象,目前看起来并不典型,还并非长期居住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而是在特有制度约束下形成的一些“走入乡村”和“走向小城”的人口活动趋势。目前城乡差异还较大,一方面很多乡村由于青年人的出走,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另一方面,城里人流入乡村的各种活动方兴未艾,出现了一定的“逆城镇化”的浪潮。

  这些“逆城镇化”的表现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乡村休闲旅游人数大量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从业人员845万人,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按此粗略统计,城里人大概平均每人一年走入乡村3次,不少城里人向往农村,走进农村。

  二是从大城市到小城市和乡村异地养老的现象越来越多,方兴未艾。近年来,城市老年人结伙搭伴到农村养老,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三是城里人到乡村、小城长期居住,带动乡村重新繁荣。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广西等省区,乡村中都出现了一些来自全国各地形形色色人的聚居点,这些城里人的到来,使乡村生活重新活跃起来。

  四是一些进城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以及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业和就业,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我国的城镇化,在总体上虽然可能还没有整体完全进入“逆城镇化”的阶段,但逆城镇化的现象,已经在很多地方、以多样化的形式、越来越多地呈现了出来。因此,我们需要未雨绸缪,在理论上、思想上、制度上以及实践上为逆城镇化作好铺垫工作。

  二、城镇化与逆城镇化的相互作用。

  “逆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逆城镇化”与城镇化的内核具有同样的要求。在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城乡要素要实现良性互动,乡村振兴在逆城镇化的作用下,也要按照城镇化、田园化、城乡一体化的规律,进行要素的配置和创新。

  首先要实现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的回流,形成农村资源“洼地”。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投资、就业、居住环境,实现乡村要素的吸引和发展。

  其次,城乡产业形成合理分工。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产业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只有形成城乡合理的产业分工,才能提供有效供给,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只有形成适合农村地区的优势产业,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充分发展,为农村的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治理等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只有形成前景广阔的农业农村产业,才能留住更多人才,让乡村振兴具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再次,城乡区域要达成有效协作和融合。我国县域经济是兼容城镇和乡村特点的最为重要的区域经济,郡县治则天下安。要形成城镇和乡村振兴互动的良好局面,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要积极推动小城镇建设,通过人口集聚,不断创造出对公共服务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对乡村形成良好的辐射带动。同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撑,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新型城镇化,新在以人为本,更加强调人的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不论是城镇化,还是乡村振兴,最终都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让城市和农村居民增强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和角色归属感,激发城市和农村居民对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热情,让城市更像城市,让农村更像农村。

  三、城镇化和逆城镇化如何融合发展?

  在城镇化如火如荼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兼顾乡村振兴的短板?这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课题。新时代的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是一个更加深度,更加广泛,更加全面的发展格局,其盘面和平台与过去相比显得更大,更高,新型城镇化要在发展中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运营需要有全盘观念,全局意识,做到统筹兼顾,城乡结合,融合推进。

  现阶段我们在推进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战略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要清醒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美丽中国图景中,决定其成色和质量的,主要在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而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突出的主要在“三农”;由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在顶层设计和政策举措中,适当强化“逆城镇化”思维和操作,加大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投入,特别是要通过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把乡村建设得更富、更强、更美,让“城镇化”与“逆城镇化”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率从52.6%提高58.5%,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城镇化建设仍将继续推进,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再进城落户1300万人。我国多年来连续出台强农惠农政策,实现了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但毋庸讳言,城乡收入差距仍在呈现扩大趋势。在这种背景下,运用“逆城镇化”思维和举措,着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显得尤为重要。

  在落实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中,产业扶贫、产业兴旺显得更加重要。发展产业既是带动农民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农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路。不少地方正在开展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要求革除小农经济思想观念,发展有市场、能风行天下的绿色优质农产品;要求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强龙头、创品牌,创新产销对接机制,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切实推进“三农”现代化。

  将城镇和乡村置于同一发展平台上,让生产要素流向恰当的区域和产业,进而形成城乡之间要素的合理流动机制,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对乡村振兴提出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对于城镇化和“三农”的发展,过去我们走过一段弯路。2013年以前,我国的城镇化道路是以“土地城市化”为主导的传统模式,即在一定程度上以改变行政区划的方式实现“城镇化”,相应人口的居住地和工作性质并没有发生很大变化。在解决“三农”问题时,我国部分地区在县域地区走工业化发展路径中,不仅使当地的土壤、水资源等生产资料受到污染,而且在大量乡镇企业破产后,劳动力大量外溢,给城镇和城市带来了压力。目前我国乡村与城镇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地区要素生产率水平较低。从人口资源来看,2017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达41.48%,而第一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7.9%,即使刨除季节作业和可能存在的人口结构因素,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也远低于第二、三产业。而土地、资金生产效率的差距更大。城镇化率越高,农村人口相对减少,对区域要素生产率要求也就越高。因此,城镇化的推进离不开农业农村的发展,各行业、区域之间亟须形成良性流动的要素市场,即城镇化与逆城镇化的共同推动,使得各种要素能够充分合理配置,实现区域范围的生产效率的提高,生活居住的改善。

  四、“逆城镇化”发展中的几个要素。

  在推进城镇化和逆城镇化的发展中,在“三农”现代化中,人的现代化最为重要,要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乡村振兴要有“生力军”,农村人才既要留,更要引。“逆城镇化”强调的是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地方探索出适应当地现状的发展目标,大力培育新主体和新农民,既要发挥好长期扎根农村的本土人才作用,让农民企业家壮大发展,又要通过农村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等形式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还要引进大学生、海归等精英人才主动回乡务农、到乡村舞台上大施拳脚,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构建切实可行的工作平台,解决贫困地区人才不足、资源配置低效的问题;激发外出就业、务工人员返回家乡、建设家乡、支援家乡。同时运用城镇化的手段,营造产城融合、生态融合、服务融合的居住环境。

  当然,逆城镇化的进程中,仅有人的“逆城镇化”是不够的,金融方面亦是显得非常重要。我国农村金融目前的现状是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并存。从统计数据看,长期的供给不充分在近几年的政策引导下已经有了一定的缓解,但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严峻。有关部门需要重新考量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考核标准和政策,同时,各地方政府也需要为城镇和乡村搭建统一平台,以缓解和改善金融供给不平衡的状况,完善农村金融的服务环境。这其中包括金融服务需求方具备一定的金融素养地方信用平台的完善,以确保农村生产经营主体有接受风险的意识和能力。金融机构要平等地服务城镇和乡村地区,动态地为农村主体提供其所需的金融产品,最终形成的资源配置机制,发挥市场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

  此外,我们还要尽量盘活农村土地资产,让农民和土地“解绑”。实行“三权分置”改革,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近年来得到强化,但由于一些体制障碍没有根本消除,农民资产的财产性价值无法实现,削弱了农民带资进城的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明确推进农村土地改革“三权分置”: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按照中央《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将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积极探索盘活农村土地产权,让农民带资进城经商,让进城的农民和城市人员下乡创业。  

  如今在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一带首先出现的“逆城镇化”的现象表明,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逆城镇化”趋势就越强。这种现象可以助力乡村振兴,让农村获得更多的资源和人才。对于城镇化发展而言,“逆城镇化”可以吐故纳新,为推进城镇化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城镇化和“逆城镇化”将共同促进城乡融合,共同推进城乡繁荣。

  (作者为科赛集团总裁 江赛)

编辑:庞舒青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